客人說:“我若再多說一個字,就要被烹死,我可不敢拿生命當兒戲啊!”

田嬰說:“好吧,恕你不死,你就把意思全講完吧。”

客人這才說:“您聽說過大魚嗎?它在海裏魚網攔不住,魚鉤拉不動;可是一旦離開了水,它就無法生活,小小的螻蟻都可以吃它。齊國就好比水,您就是水裏的魚,如果失掉了齊,您就是把薛城修得天那麼高,也是沒有用的啊!”

田嬰一聽,連說:“很好,很對!”便下令停止修薛城,一心一意為治理齊國出力了。蘇小妹巧出字謎

一日清晨,丫環送來甜粥和幾碟小菜,秦少遊俯身一看,連連搖頭,然後對蘇小妹說:“娘子,今日早晨,為夫還想再添一個菜。”小妹笑問:“郎君請講,奴家當即照辦。”

秦少遊嘻嘻一笑,也不直說,卻搖頭晃腦而出:“一刀剖開舟兩葉,內載黃金白玉。”

蘇小妹回答:“這有何難。”當即令丫環去廚房取了來。

數日後,秦少遊應詩友黃庭堅之約,前往赴宴,行前,蘇小妹笑雲:“郎君路過街市之時為奴買一物如何?”

秦少遊知是回考,連連拱手:“小生洗耳恭聽,洗耳恭聽。”

蘇小妹嫣然一笑,也賦一聯:“雙手打破壇一個,中藏瑪瑙珍珠!”

秦少遊翻身上馬。邊揚鞭邊說:“知道了,知道了。”

你能猜出這對詩苑夫妻各要何物?

(謎底:鹹蛋、石榴)孔子請教老子

孔子帶著子路去拜訪老子,老子正在打坐。孔子施了一禮說:“孔丘久聞先生道德修養深厚,學識淵博,特來向先生求教。”

老子也聞孔丘是個很有學問的人,可是他眼也不抬,話也不說,隻點了點頭,伸了伸手,示意讓孔子坐下。

孔子仍然站著問:“先生將何以教我?”

老子沒說話,隻是把嘴張開,讓孔子看。

孔子看見老子的牙齒已經脫落了大半,僅有的幾顆也殘缺不全了。

老子又把舌頭伸出來,並且活動了幾下,讓孔子看。

孔子看見老子的舌頭紅潤飽滿,又很靈活。

老子把口閉上,仍然沒有講話。

孔子說:“先生的指教實在高明,孔丘獲益良深。”便告退出來。

在回來的路上,子路問:“我們遠道而來,向他求教,他怎麼一句話都沒說咱們就走了呢?”

孔子說:“他告訴我們已經夠多了。”

子路問:“這是怎麼說的呢?”

孔子說:“你看見他的牙齒了嗎?”子路說:“看見了,他的牙齒都快要掉光了,剩下的也都嚼不成東西了。”

孔子又問:“你看見他的舌頭了嗎?”

子路說:“看到了,他的舌頭倒是蠻好,飽滿而又紅潤,蠻靈活的。”

孔子說:“這就對了。牙齒雖硬,但是它卻不能耐久,幾經磨損碰撞以後它們就會脫落或殘缺了。而舌頭雖軟,卻可以持久,可以一直保持飽滿靈活的狀態。所以說柔能克剛,老子主張柔術就是這個道理。”

子路說:“想不到他隻張了張嘴,您就悟出了這麼多道理,先生真不愧是大聖人!”考 學 生

清代,某村有個私塾先生,他有兩個得意的學生,一個叫阿三,一個叫阿小。一次,先生要到城裏參加秀才詩會,他想在兩個學生中選一個聰明的,帶去長長見識。

這天,先生把一張紙貼到牆上,提筆寫了“剝去畫皮”四字,然後對兩個學生說:“這是一個字謎,誰猜中了就帶誰去城裏。”

阿三略一思索,說:“我猜到了,是個‘旱天雷’。”

先生聽了點點頭。

阿小說:“我也猜著了,是個‘沒心思’。”

先生一聽,哈哈笑了。他覺得分不出高低,隻好把兩個學生都帶進城去。

原來,他們兩人都猜對了。你能猜出嗎?

(謎底:田)溫嶠猜謎成佳婿

溫嶠是晉代的才子,23歲那年進京趕考,隻顧趕路,錯過了宿頭,來到了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人家投宿。這家有母女二人,女兒穿的粗布衣裙,卻長得十分美麗。老媽媽問過溫嶠的來意之後,便命女兒收拾出一個房間讓客人安歇。溫嶠進了這個房間,見牆上掛著幾幅字畫,倒也清雅,他掌燈細看,發現一個條幅上用秀麗的字體寫的竟是一條字謎:

一間大廈空又空,

裏麵倒吊齊桓公。

溫嶠想了好長時間都沒想出來,不由得自歎:“在家人都叫我才子,可來到這深山腳下,卻連這個字謎都猜不出,真是天外有天啊!”不覺又順口吟道:

天無涯學亦無涯,

書到用時方恨少。

他在反複吟詠著想下聯的時候,那位姑娘送茶來了,她聽了溫嶠念著這句上聯,便在轉身走出去時假裝不經心地說了一句:

細無度精亦無度,

事非經過不知難。

溫嶠一聽,這不正是對著他吟的那句上聯說的嗎?不禁對這位女子更加傾慕起來。

第二天早上,溫嶠要算帳向母女告別,老媽媽不但不收他的錢,反而為他準備了一桌可口的家常飯來招待他。飯後又拿出女兒寫好的那幅對聯下旬,下麵署名“玉香”,遞給溫嶠說:“公子願意寫上上聯嗎?”溫嶠喜出望外地拜說:“晚生恭心奉命。”便在玉香早已備好的紙上寫下了他昨晚吟的上聯。老媽媽把這副對聯掛起來,便說:“我看你們是天生的一對,公子如果願意,我就收你做我的女婿了。”溫嶠心裏又高興又不好意思,便說:“媽媽,我還沒猜出那個字謎呢?”

玉香一聽便含羞地說:“那是一個‘原’字。”

溫嶠又問:“為什麼單出這個字謎呢?”

玉香說:“原為人倫之本,萬福之源,齊桓公名小白,齊桓公的名字倒過來寫,便是原字的下邊了。”蛾眉不讓須眉

南朝梁代文學家劉孝綽,兄弟及群七十餘人皆能文。他有三妹叫令嫻,文才出眾,世稱劉三娘。劉孝綽罷官歸家,在門上題詩道:“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令嫻續道:“落花掃仍合,聚蘭摘複生。”為世所傳。

相傳有一天令嫻的大姐夫王叔英、二姐夫張乘來看望劉孝綽。幾個人在一起飲酒。兩個姐夫知三妹有才。二姐夫張乘便出了一首謎,讓令嫻猜,詩謎是:

竹做欄杆木做牆,隻關豬來不關羊,三個小子來捉豬,嚇得豬兒亂撞撞。

劉令嫻嫣然一笑說:“二姐夫休想難倒我,這是算盤,對嗎?”張乘點頭稱是。接著劉令嫻便出一個字謎讓張乘猜:

砍去左邊是樹,

砍去右邊是樹,

砍去中間是樹,

隻有不砍不是樹。

二姐夫猜了半天也沒猜出來。劉孝綽在旁說:“小妹說的乃是個‘彬’字。想不到一個字謎把姐夫難倒,真乃‘蛾眉不讓須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