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俠膽英雄
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越來越大。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大破趙軍,在東陽俘虜了趙王遷,趙國滅亡。接著,秦軍揮戈北上,大軍直逼燕國南部邊界。
燕國當時執政的是太子丹,他一聽說秦軍向燕國打來,便急忙去找一位名叫荊軻的勇士。這荊軻,原來是衛國人。他從小就喜歡讀書練劍,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他曾經周遊列國,結識了各國許多有名氣的豪傑俠士,在當時各諸侯國中很有名氣。後來,他流落到了燕國,結識了燕國太子丹。太子丹早年曾作為人質在秦國居住過,他對秦國要吞並六國,統一中原的意圖早有察覺。但是,他知道,靠武力打敗秦國,等於是用雞蛋碰石頭。於是他便想了個特殊辦法——派刺客劫持秦王,迫使秦王停止進攻別國,交還已侵占的土地;如果他不答應,就殺掉他。太子丹明白:要完成這樣一件帶有冒險性的重大行動,必須選中一名能稱職的勇士。他看中了著名俠士荊軻。
荊軻對秦王利用暴力手段侵占他國領土也早就不滿,但他總認為時機不到,雖然很早他就答應了太子丹的請求,但卻遲遲沒有動身。此刻他見太子丹急切地再次求自己,又聽說秦軍已威逼燕國南境,就同意太子丹的請求。但他告訴太子丹,此行必須要帶兩件禮物:一件是燕國督亢地圖,一件是秦降將樊於期的腦袋。
太子丹一聽說荊軻要樊於期的腦袋,立時愣住了,他搖著頭對荊軻說:“這,這可不行!”荊軻答道:“太子,不是荊軻有意難為您,樊於期原是秦軍大將,自從他投奔您後,秦王對他恨之入骨,多次發出告示,說要重獎能取到樊於期頭的人。所以,我去秦國,如果能帶著樊於期的頭和督亢地圖,一定能取得秦王的信任,這樣我才有可能接近秦王,好下手啊!”太子丹聽了荊軻的話覺得有道理,可他還是不能狠心殺樊於期。
後來,此事傳到樊於期耳中,他當著荊軻的麵,當即拔出寶劍,說了聲:“殺掉秦王,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事。”說完,悲壯地自殺了。
公元前227年寒冬的一天,北風呼呼地叫著,荊軻把匕首藏在督亢圖中,然後帶著圖和樊於期的頭踏上了征程。他身後跟著一位名叫秦舞陽的隨從,太子丹和一些大臣個個頭裹白頭巾、身著白衣裳,為荊軻送行。
行至燕國邊境易水,太子丹令眾人擺上酒宴,然後首先舉杯為荊軻敬酒。荊軻舉酒遙望遠方,他知道,此舉關係重大,如果能遏製住秦王的擴張,不僅能挽救燕國,對其他六國也大有益處。當然,此行又非常危險,也許自己一去將不再生還。想到這,他昂起脖子把酒一飲而盡。這時,他的好友高漸離敲起了一種叫築的古樂器,荊軻和樂高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那歌聲充滿了悲憤、抑鬱,在場的人無不淚下。
歌罷,荊軻猛地跳上車子,頭也沒回,帶著秦舞陽向秦都進發了。
幾天以後,秦王政聽說燕國派人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於是便命令在鹹陽宮接見荊軻。
這天早上,鹹陽宮中香煙繚繞,鍾鼓轟鳴,秦王政特地穿上他最喜愛的大紅色王服,一臉威嚴、得意地樣子端坐在國王寶座上。大殿外戒備森嚴,兩排手持長戟的武士威武地站在殿門兩旁。這時,隻見荊軻端著樊於期的頭匣,秦舞陽捧著地圖匣,兩人一前一後地走進宮來。
宮裏,大殿台階上站滿了文臣武將,他們個個神情莊嚴,秦王政那大紅色王禮服在整個大殿中顯得異常耀眼。秦舞陽看到秦朝堂上那麼威嚴,不由得腿有些發抖起來,他的臉色青一陣白一陣。這時秦大臣中有一武將,突然大聲喝道:“使者為什麼變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秦舞陽的臉變得煞白,跟死人差不多。為了避免秦王產生懷疑,荊軻忙抬頭對秦王鎮靜地說:“大王,舞陽是鄉下粗人,他從來沒有見過大王的威儀,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不要見怪。”
秦王打量了一番秦舞陽,見他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又見荊軻態度從容,便沒有產生太大的懷疑。不過,他還是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很快從秦舞陽手裏接過地圖,捧著木匣獻給秦王。秦王打開木匣,見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十分高興。他捋捋胡須,又對荊軻道:“把地圖給寡人打開,讓寡人好好看看。”
荊軻聞聲忙獻上地圖,接著,隻見他躬著身子立在秦王對麵,然後不慌不忙地慢慢舒展地圖,展著展著,突然,圖至尾端,一把亮閃閃的匕首顯露了出來,秦王隻顧低頭看圖,還沒有來得及弄明白,荊軻猛地將匕首抓起,左手揪住秦王的衣袖,勇敢地刺向秦王。
別看秦王沒有準備,但他畢竟是習過武藝的,此刻他猛地跳起身,掙脫掉荊軻的左手,飛步跑到了一根大柱子後麵。荊軻毫無懼色,手持匕首追了上去。於是二人繞著朝堂的大柱子跑了起來。
由於秦國早有規定,沒有命令,武士隻能站在殿下。慌亂中,秦王沒有發出命令,大家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情搞蒙了,所以誰也沒有動。這時站在一旁的秦王的禦醫,急中生智,突然把手中的藥袋子對準荊軻猛扔過去,荊軻用手一擋,藥袋飛在一邊。然而,也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拔劍向荊軻砍去。荊軻左腿被砍斷,頓時鮮血飛濺出來,倒在地上。但他麵色依然如故,手握匕首直向秦王政扔去。秦王往右一閃,那匕首從秦王耳邊“唰”地飛過,“當”的一聲,打在了大殿銅柱上,銅柱上立時火星迸濺。
這時殿下侍從一擁而上,荊軻大叫:“沒殺了秦王,荊軻終生遺憾。”秦王政大怒,舉劍向荊軻刺去,荊可被刺死了。眾人又亂刀將秦舞陽砍死。
夜搗敵巢
西漢時期,漢朝北部疆界長年受到匈奴貴族的侵擾。匈奴進犯漢朝邊界後,不斷掠奪人民的財物,殺戮漢族官吏百姓,使邊疆一帶百姓不得安寧。
這一年,匈奴右賢王又數次進犯漢朝邊郡,邊關狼煙衝霄,告急的文書頻頻飛往京師。漢武帝聞此消息後,怒不可遏,他立即決定:特派車騎將軍衛青,率勁騎三萬,徑出高闕對付匈奴,並命令遊擊將軍蘇建,強弩將軍李沮,騎將軍公孫賀、李廣、公孫敖、趙信等人,一同隨將軍衛青奔赴前線。
消息傳到衛青的外甥霍去病耳朵裏,他日夜坐臥不安。還是在很小的時候,霍去病就十分仰慕舅舅衛青的大名,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殺向戰場,為朝廷立下戰功。現在,霍去病想,自己年已十八,如果再不爭取機會去戰場,還談什麼戰功。想著,他便跑到漢武帝麵前,請求出征。武帝見他少年有誌,膽識超凡,便答應了他的請求。為了讓他在沙場上磨礪意誌,在戰火中鍛煉成長,武帝還特意讓衛青挑選出八百名驍勇矯捷的騎兵,劃歸給霍去病。由他指揮,並賜封霍去病為剽姚校尉。
霍去病夢寐以求的願望實現了。第二天,他便隨大軍一同開往前線。
說也奇怪,漢軍未赴邊界之前,邊關告急不斷,可這會兒,當漢大軍奔赴到邊界一帶後,匈奴騷亂的消息卻幾乎聽不到了。原來,匈奴右賢王聽說漢兵在大將軍衛青統率下揮師北進,倒先知了趣,他們在漢軍到邊界之前,便率先自動北退,不想與漢軍主力交鋒。但據偵察的士兵回來報告:匈奴的退兵是暫時的,他們正在漢邊界不遠的地方據險安營紮寨,想趁漢大軍回師後,再度侵犯。大將軍衛青聽到此信後,決定迅速組織成幾支強兵,追殺匈奴,趁敵人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候,消滅掉他們。
這天傍晚,月亮顯得格外明亮,塞外的秋風顯得格外寒涼。不一會兒,李廣率軍回營報捷:他們在離漢營沒有多遠的地方,與一小股匈奴相遇,兵士們英雄奮戰,沒費太大功夫,匈奴兵全部被消滅;又一會兒,公孫敖、公孫賀、李沮三將軍也陸續回營交令,戰果令人欣喜。可現在天色已經越來越晚了,衛青心裏十分焦慮,為什麼此時,仍不見趙信、蘇建二人和霍去病兩路兵馬。莫不是他們遇到了不測?
正當衛青在營帳中坐臥不安的時候,突然右將軍蘇建滿身血汙,踉踉蹌蹌奔入帳中,他一進帳,便跪在大將軍衛青麵前哭訴道:“我們才走不遠,便與敵人主力相遇。將士們奮力拚殺,殺死了很多敵人。無奈匈奴人多勢眾,他們把我們裏三層外三層團團圍住。在這種情況下,趙信率八百騎兵投降了敵人。於是,剩下我們幾十個人拚死突圍,死的死,傷的傷,現在隻剩下我和五個士兵了!”
衛青聽了蘇建的話,內心更加不平靜。他憎恨趙信臨危變節,但此刻更擔憂霍去病八百人馬的安危。派出去的援兵已經回來,說離軍營帳已很遠了,仍不見霍去病蹤影。衛青在營帳中再也坐不下去了,他來到帳外,望著滿天漸漸升起的星鬥,焦慮地等待著霍去病的消息。
此時,霍去病正率領八百驍騎在塞外大草原上馳騁。起先,霍去病沒想率軍到離漢營帳太遠的地方去。可根據偵察回來的消息,說前麵有敵情。霍去病殺敵心切,率兵沒命地向北奔去。不想,天色已晚,才發現他們走了好遠,四周除了他們自己,再無其他人跡。正當霍去病和將士們有些心灰意冷,想折兵回營的時候,突然,一位騎兵指著前麵驚叫了起來:“校尉,快!快看前麵是什麼?”
霍去病順著那兵士指的方向向遠處望去,他的心幾乎跳了起來:“啊!是敵人。”他望了望前麵黑點似的東西,立刻斷定:那是匈奴人的營帳。於是,他當即下令:八百健兒,銜枚奔襲,一定要在午夜之前趕到敵營前,然後來他個夜搗敵巢。
夜晚,塞外的天氣寒氣襲人,四周靜得有些怕人。子夜時分,漢軍來到匈奴營帳附近。突然,漢軍搗敵營的信號四起,匈奴兵根本沒有想到漢軍會有這樣的膽量,敢離開自己營地那麼遠,殺到自己兵營裏,他們驚慌失措,亂叫亂吼著,有的急忙找衣服,有的忙摸弓箭,想拚死抵抗。
霍去病此時正奮勇殺敵。他在一片馬嘶人喊的混亂中,帶著一隊騎兵直闖匈奴貴族的營帳,殺得匈奴幾個首領四處逃散。混戰中,霍去病左臂被匈奴弓箭射中,但他毫不懼怕,越殺越勇,一人帶傷策馬追殺了數十名匈奴兵。
這一仗,漢軍在霍去病的帶領下打得相當漂亮。他們給敵人來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斬獲匈奴二千餘人,並抓獲單於叔父、祖父及幾個首領。
第二天早上,當焦慮了一夜的大將軍衛青聽到霍去病首戰告捷的消息,萬分高興。他連夜派人向武帝報喜,武帝聞訊,忙下詔褒獎霍去病,並封他為冠軍侯。
霍去病是我國漢代一位著名的大將,他在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霍去病夜搗敵巢”的故事,講述了年輕的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匈奴,英勇殺敵的事情。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霍去病的膽略、勇武是超人的。兩千多年來,霍去病勇敢殺敵的精神一直為後人稱頌。在我們今天的保衛社會主義的鬥爭中,我們依然要發揚霍去病那種勇敢殺敵的精神,牢固地保衛住我們社會主義的江山。
劉秀殺敵
西漢末年,王莽政權的殘酷壓榨,加上連年的天災,廣大勞動人民已被逼得走投無路。於是,人民紛紛自動組織起武裝,在全國範圍內出現了多處大規模的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