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寧拜人為師,勿好為人師(1)(2 / 3)

很快一年過去了。王神仙對張仲景越來越器重,常常讓他做幫手。遇到疑難病症,王神仙搭了脈,也讓張仲景看看,指點他怎樣醫治。張仲景深深記在心裏,醫術更有了長進。一天,王神仙出診後不久,有個老大爺急匆匆拿了王神仙開的藥方來配藥。張仲景接過藥方一看,見有毒藥騰黃,便知道病人腸子裏有蟲。又見騰黃隻開了5錢,覺得藥量太小了。張仲景遲疑了一下,但還是讓老大爺把藥取走了。不一會兒,王神仙回來後正準備去休息。張仲景趕忙走上前說:“先生,病人還會來的。”“還來做什麼?”王神仙奇怪地問。張仲景誠懇地說:“恕學生直言,騰黃藥腸蟲,恐怕要一兩才行,先生隻開了5錢,隻能把蟲藥昏。醒來時蟲更凶惡,再用藥就不靈了。隻怕病人有性命危險。”正說著,老大爺急匆匆地跑來了:“不好了,我兒子疼得滿地打滾……”倆人趕緊隨老大爺到了病人家。張仲景知道腸蟲在作怪,就說:“讓學生來試試。”便掏出一根銀針,對準穴位,撚動手指,向病人腹內刺去。病人大叫一聲,昏了過去。但不一會兒便睜開了眼睛。接著,張仲景又開了一副瀉藥,讓病人服下。半個時辰後,一條尺把長的蟲子被排泄了出來,病人全好了。王神仙又驚又喜,忙問張仲景:“你到底是什麼人?”張仲景這才說了實話:“我是河南張仲景,專程到這裏拜師學習,感謝先生一年多來的教誨。”王神仙被張仲景虛心好學的精神感動了,立刻擺酒款待。從此,兩人成了“忘年交”,經常在一起切磋醫術,為人治病。

聖人如斯,之於做人期望博知廣識的個體者來說,長於不恥下問,應該是自然而然的求知方法了。因此,求教於人不但不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反而更顯示出一個人有思想、肯進取、有智謀。

做人絕招:

當別人拿許多意見來供你參考時,正是你可以利用來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無缺的機會。如果你錯過了這種機會,蒙受最大損失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二、減少爭論,緘默做人

語言是人內心情緒的展現,話中表現的是一個人的品質和心地。言語時是和風細雨,還是盛氣淩人,是充滿謙虛誠信,還是謊話連篇,人的品行在說話中一目了然。所以,人生在世,應該少說多做,減少與人爭鋒的機會。

1945年的7月,英、美、蘇三國元首在波茨坦舉行會談,之於美國總統關於“原子彈”的炫耀,斯大林沉默以對。歸國後,斯大林立刻指示有關部門,加緊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兩年後,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之於難於應對的事情,沉默就能顯示出無可窮盡的作用!

魯迅先生曾說過:“沉默是最好的反抗。麵對挑釁,麵對惡語,麵對流言,有時候需要針鋒相對,以牙還牙,但有時候則需要沉默,這種無言的回敬常可使對方自知理屈,自覺無趣,獲得比強詞辯解更佳的效果。”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人不但不能保持沉默,而且還會與人爭執。你可能聽過看過,或自己有過這樣的經曆,朋友之間或因一句閑話爭得麵紅耳赤,有的甚至於成為陌路人;鄰裏之間因為孩子打架而導致大人們爭論不休,甚者老死不相往來;夫妻之間因雞毛蒜皮的瑣事會同室操戈,勞燕分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誠然,爭論與爭辯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但代價太大了,如同為趕走一隻聒噪的烏鴉而砍掉枝繁葉茂的大樹一樣,得不償失。

一位哲人說過:“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的比你所期望的更多。”在生活當中,為人處事,更應該如此。

人生的很多時刻是要我們默默成長的,沒有人會注意你、幫助你,每個人都是那樣走過的,你沒有感慨世態的權力,你沒有權利說話的時候,就埋頭做事。如在大森林裏,生長著一種蘑菇,它們在艱難的條件下生長。沒有人關注它們,所有成長所需的水分和養料,它們都需要自己去努力爭取。它們從森林層層積累的枯葉腐敗形成的肥料中吸收養分,森林中降下的雨殘留在樹葉上的水,成為它們成長中必需的甘泉。這些蘑菇就這樣在無人注意的角落長大,一點點變得肥嫩。做人也是如此。

為什麼要緘默做人呢?因為,現實生活當中,我們要先埋頭做事,再說話,那時,你的話才有價值,你才能理直氣壯、擲地有聲。生活並不以你理想中的公平方式表現出來,它從來都是殘酷的,對於那些沒有成功、沒有引人注意的人,應像林中默默等待長大的蘑菇,先努力生長,你才擁有自己的價值。你有了價值,才可以爭取你想要的所有權利。所以,在任何時候,首先應該減少不必要的爭論,甚至不爭不論,緘默做人。同時,要學會讓別人說話,因為隻有聽到別人的意見,你才可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你才可能借助別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