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功成不居,謙退自抑(2)(2 / 2)

躬耕南陽的諸葛亮,以德才揚名卻“不求聞達於諸侯”。劉備的謙讓,讓來了三顧茅廬的典故,也讓出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讚歌。為報劉備知遇之恩,諸葛亮沒有接受劉備臨本崩之重托,而是以臣子的身份忠心耿耿輔佐劉禪。他的謙讓,讓出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赤膽忠心。藺相如憑口舌之功而位居廉頗之上,麵對廉頗咄咄逼人的責難,他選擇了謙讓。他這一讓,讓出了“負荊請罪”、“將相合歡”的美名,更讓出了他“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的崇高境界和寬闊的胸懷。“孔融讓梨”婦孺皆知,孔融的讓,讓出了一本千百年來公民道德教育的活教材。雷鋒的讓座,讓出了一種精神,讓出了一種高尚的風格,讓出了一股助人為樂、誠信明禮的社會風氣,讓出了一個個和煦的三月春風。

相反,如果不講道德,而不擇手段的競爭,留下的隻有罵名。為籠絡人才,曹操不是搶來了徐庶嗎?可麵對無德之輩的曹操,徐庶卻“身在曹營心在漢”,不願為其效半點力。可見,謙讓更顯英雄本色。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深處,減三分讓人嚐。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現在已經到了競爭的時代,競爭所依靠的恰恰是智慧,是人才,是群體。要使人才發揮優勢,必須得其心,這就必須尊重人才。一個趾高氣揚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才向他靠攏的。正如《戰國策》中郭隗所言“詘指而事之,北麵而受學,則百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隻有謙讓才能得人才、團結群體、調動一切人的智慧。得到高智商人的支持,得到群體的支持,才能想在別人之前,做得比別人更好,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做人絕招:

有些人,言不讓人,利不讓人,結果往往一事無成。原因在於,成事除了靠自己,還必須靠眾人。靠眾人的前提,就是自己要能服眾,要得人心。而謙讓,遇事的謙讓,“虛心以納下”,遇利的謙讓,“散財而得眾”,正是得人心的最重要因素。

五、得饒人處且饒人

古人雲: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容,一種博大的胸懷。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隨從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

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隻是要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待人處事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反而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

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現分歧在所難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鬥爭的漩渦,就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響了勝利的號角,但這卻也是下一次爭鬥的前奏。因為對方雖然“戰敗”了,但為了麵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討”回來。

一位老大爺騎車,被從路旁小胡同中衝出來的一個騎車女孩撞倒了。那個女孩對著倒在馬路上的老人大聲埋怨:“你騎車也不瞅著點兒!”路旁行人看不慣,紛紛指責那女孩:“別說是怨你把老大爺撞倒了,就是你沒責任,你不也該先扶起老大爺看撞著哪兒了沒有?”說得那女孩不得不過去扶起老大爺,小聲說:“對不起。”那老人站起身,活動活動,說:“疼點沒事兒,你下回可得小心了!你要沒撞著哪兒就快走吧!”女孩慚愧地走開了。

在日常生活中,發生了分歧,你是寬容他,還是待機報複?有句話叫“以牙還牙”,報複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這樣做了,怨會越結越深,仇會越積越多,真是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你在切膚之痛後,采取別人難以想像的態度,寬容對方,表現出別人難以達到的襟懷,你的形象瞬時就會高大起來,你的寬宏大量、光明磊落就會使你的精神達到一個新的境界,你的人格將會折射出高尚的光彩。

人要能站到高處,往開處想,便能理解別人,寬恕別人。看著像是“窩囊”,其實那是人格的完美高尚!帶來的那種崇高美感,是一種千金難買的精神享受。另外,原諒人不等於窩囊。隻要是這虧吃在明處,那就是有意為之的高尚,也就沒氣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