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3
三藩之亂
清朝初期,明朝降將吳三桂等因鎮壓起義軍有功,被封了王。吳三桂被封平西王,守雲南;尚可喜為平南王,守廣東;耿繼茂為靖南王,守福建,這被稱為三藩,逐漸三藩發展成為獨霸一方的割據勢力。
康熙為了加強國家的統一,1637年下令“削藩”,就是要削去三藩王的土地,這引起了三藩的不滿,他們起兵叛亂,曆史稱為“三藩之亂”。
此時,尚可喜和耿繼茂已先後死去,由他們的兒子接任,經過幾年的抵抗後,這兩藩於1676年先後投降,康熙仍保留了他們的王位。
這之後,吳三桂人單勢薄,軍事上也處於下風。1678年3月匆匆稱帝,五個月後病死。他兒子繼位後,1681年被清軍包圍,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徹底平定。百日維新
1895年5月,近千名舉子來到都察院門口,送上萬言書,反對《馬關條約》的簽訂,這被稱為“公車上書”。因為從漢代起,凡是被征舉的士人進京,都用公家的車馬接送,後人就常用“公車”來稱呼入京應試的舉人,這次上書的發起人是康有為和梁啟超等。
上書後不久,康有為又給光緒皇帝上書,要求實行新政,得到了光緒的支持,康有為等人就被稱為維新派。
此時,朝中大權實際被慈禧太後所把持,她見光緒要親政,便以退為進,聲稱她不過問皇帝的新政。光緒信以為真,就在6月11日頌布詔書,宣布變法。然後,他任命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主辦,同時,提拔了譚嗣同等維新派人物。在這批新生力量的操作下,在短短幾個月裏,共頒布了一百多道新政措施。
但因為維新派的新政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隨著維新運動的日益高漲,新舊兩派的矛盾也尖銳起來。大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員都抵製新政。
此時,慈禧也準備策劃政變,推翻新政。光緒皇帝有所察覺,便命康有為挽救大局。康有為想拉攏袁世凱,來保衛皇帝,但不料袁世凱告密。9月21日,慈禧軟禁了光緒,大肆搜捕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逃跑,譚嗣同等六君子英勇就義。武昌起義
二十世紀初,全國各地人民紛紛起來反帝反封建,清政府的統治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成立了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要推翻清政府的統治。他們從1900年起就組織了幾次起義,但終因準備不足沒能成功。
1911年10月9日,因革命黨人在武漢起義的風聲泄露,革命領導人當機立斷,決定起義。第二天,起義的革命士兵們圍攻總督府,湖廣總督聞風逃跑,革命軍占領了武昌。隨後兩天,又占領了漢口、漢陽,武漢三鎮得以光複,起義取得了勝利。因這年是辛亥年,這次革命被稱為“辛亥革命”。完壁歸趙
公元前283年,秦昭王向趙惠文王提出條件,說用十五座城來交換趙國的珍寶“和氏壁”。秦強趙弱,趙國的君臣不敢不答應。可秦國一向不講信用,吞沒了璧玉怎麼辦?趙國的能人藺相如勇敢地承擔了這項棘手的外交使命。
藺相如來到秦國的朝殿,秦王得意地接下了和氏璧,交給左右的宮女和大臣傳觀,果真沒有半點換城的意思。相如早有思想準備,對秦王說:“這璧玉有點小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信以為真,把玉還給了他。相如倒退了幾步,倚在大殿的柱子上,憤怒得頭發豎了起來,大聲說:“大王沒有踐約的誠意,這玉我再不會脫手了。要逼我的話,我就把玉在柱子上砸了,寧可和它同歸於盡!”
秦王害怕和氏璧被砸壞,隻得假惺惺地賠不是,表示願意齋戒五天,然後舉行隆重的交換儀式。到了那一天,藺相如昂然走上朝殿,對秦王說:“秦國曆代國君都言而無信,我怕上當受騙,已經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了。天下沒有弱國欺負強國的理,大王如果先把十五城交割了,趙王不會不把璧玉交給秦國。如今我得罪了大王,要殺要剮都隨便。”秦昭王本來就無意交出城池,自知理屈,也不好同趙國翻臉,隻得讓相如回國了。
這個故事,曆史上叫做“完璧歸趙”。後用來比喻把原物完整地歸還本人。負荊請罪
公元前279年,秦、趙兩國國君在澠池相會。會上秦王讓趙王彈瑟,趙王不敢不聽,秦王就命史官記下:“某月某日,趙王為秦王鼓瑟。”藺相如見了,拿起一個瓦盆,也要秦王演奏,說:“大王不敲的話,五步之內,就要發生流血事件了!”秦王害怕,隻得敲了幾下,相如也叫趙國史官記錄:“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由於藺相如多次捍衛了趙國的尊嚴,回國以後,趙惠文王把他提拔為上卿。
趙國的大將廉頗很不服氣,說:“我身經百戰,立下多少汗馬功勞,如今倒讓藺相如趕過我頭裏去了。我要給這小子顏色瞧瞧!”相如知道了,就裝病不再上朝。有一回,兩人在城裏狹路相逢,相如就讓車夫退到一旁的小巷躲著,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這一下,他手下的門客都不樂意了,責怪相如膽子太小。
相如說:“我連秦王都不怕,怎會怕廉將軍呢!我想的是秦國之所以不敢來侵犯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有廉將軍和我。兩虎相鬥,必有一傷,我是為了國家安全才容讓的啊。”
廉頗聽說了,大受感動。他萬分慚愧,裸著上身,背上插著荊條,親自到相如門上去請求責罰,也就是“負荊請罪”。相如原諒了他,兩人從此成為生死與共的好朋友。而“負荊請罪”,也流傳為一句成語,表示真心地賠禮道歉。屈原沉江
屈原是楚國的大夫。他誌行高潔,才能出眾,忠心耿耿輔佐國君楚懷王。但朝中的小人妒忌他,不斷在暗中造謠誹謗,懷王聽信讒言,漸漸疏遠了他。
公元前313年,秦國為了拆散楚齊聯盟,派客卿張儀去楚國。張儀甜言蜜語,說隻要楚國同齊國斷交,秦國願意割讓商於地方的六百裏土地。懷王信以為真,照著秦國的要求辦了,結果派人去接收商於時,張儀翻臉抵賴,說當初隻答應給六裏地。懷王大怒,發兵十萬進攻秦國,不料被打得大敗,反而讓秦軍攻戰了漢中的國土。後來秦國又假惺惺要同楚國結盟,請懷王到武關去相會。屈原諫阻說:“秦國一向像虎狼一樣,強暴橫蠻,大王決不能上他們的當!”可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卻勸父親入秦。懷王不聽屈原忠告,一意孤行,果然在武關被秦軍拘禁,最後死在秦國。
懷王一死,長子頃襄王繼立,子蘭則當了楚國的宰相。屈原還指望頃襄王覺悟,重新振興楚國,可是他越進忠言,越遭到子蘭等人的仇視。在他們的誣陷下,屈原被革了職,放逐到沅湘的邊地。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楚國被迫遷都。屈原看到國勢日非,悲憤地跳進汩羅江自殺了。
屈原即使在流放以後,也念念不忘楚國的命運,他的作品閃耀著愛國主義的光輝。瑪雅文明的終止之謎
美洲大陸平地崛起的瑪雅文明,的確令那些學識淵博的曆史學家大感困惑。這種從天而降的文明,像一場剛剛演出序幕就已結束的曆史劇。瑪雅人為何突然背棄文明,又回歸原始呢?
公元830前,科班城浩大的工程突然宣告停工。公元835年,帕倫克的金字塔神廟也停止了施工。公元889年,提卡爾正在建設的寺廟群工程中斷了。公元909年,瑪雅人最後一個城堡,也停下了已修建過半的石柱。這情形令我們聯想到複活節島采石場上突然停工的情景。
這時候,散居在四麵八方的瑪雅人,好像不約而同地接到某種指令,他們拋棄了世代為之奮鬥追求,辛勤建築起來的營壘和神廟,離開了肥沃的耕地,向荒蕪的深山遷移。
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瑪雅人的那些具有高度文明的曆史文化遺址,就是在公元八世紀至九世紀間,瑪雅人自己拋棄的故居。如今的遊客徜徉在這精美的石雕和雄偉的構架麵前,無不讚歎、惋惜,而專家學者們卻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