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特洛伊戰爭
特洛伊戰爭是據古希臘神話傳說,係以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為首的阿哈伊亞諸國同盟與小特洛伊王國在小亞細亞西北部的赫勒斯滂和愛琴海沿岸進行的戰爭。
根據考古資料,人們通常認為這次戰爭發生於公元前1260年。荷馬的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敘述了特洛伊戰爭的故事。
特洛伊戰爭的起因是特洛伊王子帕裏斯誘走了斯巴達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墨涅拉俄斯及其兄阿伽門農聯合希臘其他國王,率領一支龐大的船隊駛抵特羅阿達沿岸。數量不及敵人的特洛伊人經短期交戰後被迫退卻,隱匿於特洛伊城內。阿伽門農的軍隊駐紮在特洛伊城外的海岸上,未將該要塞全麵包圍。這一點被同小亞細亞的卡裏亞、利季亞及其他地區建立密切聯係的特洛伊國王普裏阿摩斯所利用。這些地區在戰爭期間始終援助他。從而使戰爭持續了10年左右。
戰鬥行動主要是雙方將對將的廝殺、小規模的接觸和被圍者出擊時在城下進行的大規模戰鬥。希臘人運用軍事計謀才進入城內。特洛伊的許多居民遭屠殺,一部分居民被俘為奴,城市被徹底摧毀。
亞述戰爭
亞述戰爭是亞述鼎盛時期進行的侵略戰爭。早在遠古時期,北美索不達米亞良好的自然條件促進了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境內山區自然資源豐富,手工業生產和國內外貿易因而迅速發展。奴隸製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奴隸。為此,亞述國王亞述那西爾帕二世曾經多次遠征北敘利亞和南高加索。在南高加索,遇到了建國於此的烏拉爾圖的抵抗。
公元前9世紀中葉,幾個毗鄰國家組成了以大馬士革為首的反亞述大同盟。卡爾卡爾激戰之後,亞述軍撤退。但不久亞述又開始推行對外擴張政策。
公元前8世紀中葉,國王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和他的繼承者征服了大馬士革、南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直至加沙城。繼他們之後,國王阿薩爾哈東又侵占了南腓尼基和沿海大城市西頓。他在遠征到達尼羅河河穀之後,曾一度征服埃及。
亞述巴尼帕在位時,亞述處於極盛時期,成為獨霸前亞細亞的大國,始終保持著高水平的軍事組織與兵器。軍隊是國家機器中最重要的部分,出征時由民軍組成。軍隊的成員包括村社社員、農民、手工業者和小商。在邊境和特別危險地區獲有份地的移民,在出征期間也須服兵役。
公元前8世紀,提格拉特帕拉沙爾三世在位時,對中央和地方的政權機構進行了重要改革,以適應軍事的需要。常備軍取代了民軍。
公元前8世紀中葉,由於騎兵成了重要兵種,軍隊變得機動靈活了。騎兵常常迅猛出擊並快速追擊敵人。步兵由重裝和輕裝的兵士組成,在軍隊中起著主要作用。他們身穿鎧甲,有盾牌和頭盔防護,以弓箭、短劍和長矛為武器。
軍隊中有專門築路、架橋和設營的部隊。築城技術也得到了發展。亞述人以擅長構築工事、圍城和強攻敵人要塞而著稱。他們攻城時使用一種帶輪子的攻城器。
長期的戰爭促進了亞述人軍事學術的發展。他們能巧妙地采用正麵攻擊和側翼攻擊,已會將部隊排列成一定的隊形,並知道奮力搶占狹窄的山隘口和山間通路,以及在前亞細亞山區和荒漠地區至為重要的水源。一些編年史常把亞述人屢戰獲勝的原因歸結於他們既能迅速進攻,又能迅速地追殲敵軍。
亞述人還廣泛地進行軍事偵察和諜報工作。駐外特使均按時向國王報告別國的詳細情報,如備戰、軍隊調動、締結秘密同盟、接見和派遣使節、密謀和起義、要塞的構築、叛逃人物、牲畜的總頭數及收成情況等。
亞述人十分重視保障交通線和通訊聯絡。他們精心維護道路。遇有戰況,則在高台上點燃木柴,用烽火報警。通過荒漠地帶的道路均築有堡壘防護,並備有水井。大居民點設有特別官員和專門“為國王傳送公文”的急使。至今還保存有當時的路標殘片,上麵載明各城市間的距離和路程所需時日。亞述是內陸國,由於沒有自己的艦隊而要利用鄰國腓尼基的艦隊。因此總想占領腓尼基和敘利亞的重要沿海城市。
亞述人廣泛地吸取了鄰國的作戰經驗。他們從米坦尼人和赫梯人那裏學會了使用騎兵和戰車;從巴比倫人那裏學會了在國境上建立軍屯。同樣,亞述人在軍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也被鄰國所采用。例如,波斯人從亞述人那裏學會了築城技術,學會了包圍要塞和用攻城器攻城,以及修築“供車輛和軍隊通行的道路”的方法。後來,羅馬人又從波斯人那裏學會了築路、架橋和開辟營地。
為了加強專製政權並為其軍事侵略政策辯護,亞述也象古代東方其他奴隸製國家一樣,廣泛地利用宗教觀念。亞述神被視為亞述人的最高神祗。根據當時的宗教信仰,亞述神使所有的部落和民族都聽命於亞述的統治。人們常把亞述神描繪為張弓欲射的武士。
在造型藝術中,特別是在宮壁浮雕中,常常描繪有戰爭場麵、會戰、圍攻要塞和部隊調動等情景。有關亞述的軍事實力及曆代暴君鎮壓被征服人民反抗的駭人聽聞的殘暴行為,當時及後代的書籍都有明確記載。
但是,覬覦世界統治地位的強國亞述內部卻很虛弱。被征服的領土十分遼闊,在經濟上互不聯係。被征服的部落和民族為自身的解放不斷奮起鬥爭。烏拉爾圖人和依蘭人連續不斷地反抗亞述的統治,埃及和巴比倫古王國始終不屈不撓地爭取獲得獨立,加之國內階級鬥爭日益尖銳,亞述國家終於漸漸走向覆滅。公元前7世紀末(亞達巴尼帕死後不久),米坦尼人和巴比倫人的軍隊打敗亞述人,加速了亞述的滅亡。
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指英法兩國間發生的戰爭。導致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法國力圖把英國人從法西南部驅逐出去,從而奪回英在法境內的最後一個堡壘;而英國則力圖鞏固它在基恩的地位,收複早先失去的諾曼底、曼恩、安茹及在法國的其他一些地區。英法兩國對佛蘭德斯的爭奪,使它們之間的矛盾日趨深化。
佛蘭德斯形式上是在法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但實際上卻是獨立的,在貿易上與英國關係密切。
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覬覦法國王位。德國封建主和佛蘭德斯站在英國一方;蘇格蘭和羅馬教皇則支持法國。英軍主要由雇傭兵組成,由國王指揮,其主體是步兵和雇傭騎士部隊。法軍的主體則是封建騎士民團。
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英法雙方爭奪佛蘭德斯和基恩。在斯呂斯海戰中,英海軍重創法海軍,奪得製海權。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會戰中,英軍又取得了陸上優勢,並經11個月的圍攻占領了海岸要塞加來港。
將近10年的休戰之後,為占領法國西南部,英軍又順利地展開了進攻。在普瓦提埃戰役中法軍再次被擊敗。英國人無限度地征收苛捐雜稅和國內經濟陷於完全破壞的狀態,從而導致了法國人民的起義——馬賽領導的巴黎起義和紮克雷起義。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勒丁尼簽訂和約,和約條款極為苛刻,其中規定把從盧瓦爾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百年戰爭的第2階段為了奪回英占領區,法王查理五世改編了軍隊,整頓了稅製。他用雇傭步兵取代部分騎士民團,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新的艦隊。久格克連這位有才幹的軍事長官被任命為軍隊總司令,並擁有很大的權力。法軍采用突襲和遊擊戰術,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軍退到沿海一帶。法軍對炮兵的使用有利於軍事行動獲得成功。
為了保住在法國的幾個沿海港埠和波爾多與巴榮訥間的部分地區,並鑒於國內形勢惡化,英國遂與法國簽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國內也開始出現群眾騷動。
百年戰爭的第3階段法國因國內矛盾加劇而遭到削弱,英國乘機重啟戰端。
1415年,英軍在阿金庫爾戰役中擊敗法軍,並在與其結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領法國北部,從而迫使法國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喪權辱國的和約。按照和約條款規定,法國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為法國攝政王,並有權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後繼承法國王位。
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於1422年都先後猝然死去。由於爭奪王位鬥爭加劇,法國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處境十分困難。捐、稅和賠款沉重地壓在英占區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對法國來說,爭奪王位的戰爭已轉變為民族解放戰爭。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隨著人民群眾的參戰,遊擊戰更加廣泛地展開。遊擊隊給法軍很大幫助:他們設置埋伏,捕捉征稅者,消滅敵小股部隊,迫使英軍在征服地的後方留下大批駐防軍。1428年10月,英軍與勃根第派開始圍攻非法軍占領區的最後一座堅固的要塞奧爾良。
此時,民族解放鬥爭已愈加高漲。領導這場鬥爭的是貞德,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的勝利。1437年法軍攻取巴黎,1441年收複香按,1450年奪回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又收複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至此結束。
百年戰爭給法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給國家經濟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它卻促進了法國民族的覺醒。在趕走了英國人之後,法國統一的曆史性進程即告結束。
在英國,百年戰爭暫時鞏固了封建貴族階級和騎士階層的統治地位,從而延緩了國家權力集中的進程。
百年戰爭展示出英國的雇傭軍優越於法國的封建騎士民團,從而迫使法國建立了常備雇傭軍。這支軍隊效忠於國王,在組織、軍紀和訓練方麵均具有正規軍的特點。王權與在消除封建割據上有切身利害的市民的聯盟,是雇傭軍的政治與財力基礎。
戰爭表明,騎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別是那些能夠成功地與騎兵作戰的弓箭手的作用則得到了提高。在戰爭中出現的火器雖然還抵不上弓和弩,但卻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到各種戰役當中去。戰爭性質的改變及其向人民解放戰爭的轉變,使法國擺脫了侵略者的統治。
庫利科沃會戰
庫利科沃會戰是弗拉基米爾和莫斯科大公德米特裏·伊凡諾維奇率領的羅斯軍隊同韃靼蒙古軍隊於1380年9月8日在庫利科沃原野進行的一次會戰。這次會戰是中世紀最大會戰之一,是羅斯人民反抗韃靼蒙古壓迫的轉折點。
1380年,包括契爾克斯人、沃舍梯人、亞美尼亞人、伏爾加河流域一些民族的部隊和克裏木熱那亞人的雇傭部隊在內的韃靼蒙古軍隊在金帳汗國的實際統治者——軍事長官馬邁的率領下向羅斯推進,以圖削弱羅斯各公國日益增長的勢力,扼殺他們渴求獨立的願望。
立陶宛大公亞蓋洛,據史料記載,還有梁讚大公奧列格,都是馬邁的盟友。德米特裏·伊凡諾維奇得到馬邁出動的情報後,便向羅斯各公國派出急使,號召派出一切可以派出的兵力保衛羅斯土地。羅斯各部兵力集結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科洛姆納和謝爾普霍夫城內,以防馬邁進攻。
羅斯軍隊主要由莫斯科人、承認莫斯科公國的土著士兵以及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部隊組成。莫斯科公國準備以積極的攻勢行動,首先阻敵會合並猛擊最強大、最危險之敵——韃靼人,而後全殲馬邁於其侵入羅斯各公國之前。9月6日,羅斯軍隊進至涅普利雅德瓦河與頓河的彙合處。當日,舉行軍事會議。
根據德米特裏·伊凡諾維奇提議,會議通過了渡過頓河到庫利科沃原野的決議。
渡過頓河排除了前出到奧多耶夫城的立陶宛人進攻的可能性,並保障了有利於羅斯人而不利於韃靼人的作戰條件:庫利科沃原野的規模及環繞原野的諸河沿岸的叢林限製了韃靼蒙古騎兵迂回機動的可能性。9月8日晨,羅斯軍隊渡過頓河,並在前衛團掩護下,在庫利科沃原野上展開成戰鬥隊形。
當時馬邁軍隊已經抵近。德米特裏·伊凡諾維奇考慮到敵軍戰術和地形特點,組編了縱深戰鬥隊形:中間是加強團,兩邊是左右翼團,其兩翼憑險據守,韃靼蒙古騎兵難以接近。主力之前配有前衛團和先遣團。前衛團的任務是接戰,先遣團的任務是對付敵騎兵首次突擊並打亂其戰鬥隊形。2團均應削弱敵向主力突擊的力量。加強團之後配有部分預備隊。
此外,從精銳騎兵中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設伏團,由老練的軍事首領——博布羅克·沃倫斯基將軍和安德烈耶維奇將軍指揮。該團擔任總預備隊任務,秘密配置在主力左翼之後的叢林裏。
總之,羅斯軍隊的戰鬥隊形保障了有力地抗擊正麵突擊和兩翼突擊,使之有可能增強縱深作用力,使羅斯各獨立部隊之間有可能相互協同。馬邁軍隊的組成是:先遣支隊、核心部隊、分為兩列橫隊並配有各自先遣支隊的重騎兵組成的強大的兩翼部隊和預備隊。馬邁企圖用騎兵包圍羅斯軍隊,然後從正麵、翼側和後方發起突擊將其全殲。交戰於中午12時左右以佩列斯韋特和切盧別伊的勇士決鬥開始。
此後,韃靼蒙古騎兵隊先後擊退擊潰了前衛團和先遣團,並用了3個小時試圖突破羅斯軍隊的核心和右翼。羅斯各團損失慘重:身披大公盔甲、居於大公旗下的大臣布列諾克在加強團戰死,而身披列兵盔甲的德米特裏大公本人在加強團負傷。當馬邁將主要突擊轉向左翼迫使羅斯各團退卻時,部分預備隊投入了戰鬥。但敵軍還是突破了羅斯軍隊左翼並前出到主力後方。在此戰鬥的關鍵時刻,設伏團對韃靼蒙古騎兵翼側和後方發起突擊。
在其他各團實施突擊的支援下,設伏團的這一突然衝擊決定了有利於羅斯軍隊的戰局。敵軍招架不住,敗陣潰逃。羅斯軍隊占領了汗的大本營,追擊了將近50公裏,消滅了馬邁軍隊的殘部。雙方損失都很慘重。
庫利科沃會戰對羅斯和東歐其他民族擺脫韃靼蒙古壓迫的鬥爭具有重大曆史意義。
這次會戰表明羅斯各公國渴求獨立的願望日益增長,並提高了莫斯科作為各公國聯合中心的作用。雖然庫利科沃會戰未能結束韃靼蒙古統治,但金帳汗國在庫利科沃原野上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這一打擊加速了金帳汗國隨後的崩潰。庫利科沃會戰顯示了羅斯人民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說明羅斯的軍事學術優越於韃靼蒙古的軍事學術。德米特裏·伊凡諾維奇依靠參加解放戰爭的羅斯士兵在精神上的優勢,指揮得積極果斷。
出色地組織能確保製定正確決心的偵察,正確地估計地形條件、判斷敵人企圖並考慮到敵戰術手段的本領,羅斯軍隊戰鬥隊形的合理編成及其各部隊在交戰過程中的密切配合。最後,在交戰及交戰後對敵追擊中熟練地使用總預備隊和部分預備隊,這一切都證明了羅斯統帥高超的作戰藝術。在交戰過程中,羅斯士兵堅忍不拔的忘我精神和軍事首領獨立的機斷行事對取得庫利科沃會戰的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庫利科沃會戰後,伊凡諾維奇贏得了“頓斯科伊”的稱號,安德烈耶維奇獲得“赫拉布雷”的稱號。
科索沃會戰
科索沃會戰指塞爾維亞拉紮爾公爵統率的塞爾維亞人和波斯尼亞人聯軍與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一世的軍隊於6月15日在科索沃原野進行的一次決戰。會戰開始時,拉紮爾軍隊逼近土耳其人。
正當戰鬥激烈進行時,塞爾維亞封建主米洛什·奧比裏奇潛入敵軍營,殺死了穆拉德。穆拉德之子巴耶塞特接替指揮土軍。戰鬥異常激烈,最終以塞爾維亞人的慘敗而告終。拉紮爾公爵和許多將軍被虜殺。
科索沃會戰後,塞爾維亞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屬國,負有納貢、參加土耳其的遠征等義務,並於1459年被並入奧斯曼帝國。科索沃會戰是塞爾維亞曆史上的悲慘事件。這一事件導致了土耳其征服者對塞爾維亞人和後來對巴爾幹半島其他民族實行最殘酷的、持續幾個世紀的壓迫。
同時,科索沃會戰也是塞爾維亞人民曆史上的光輝一頁。塞爾維亞兵士在抗擊數量上占優勢的土軍的頑強戰鬥中建樹的功勳,在塞爾維亞的英雄史詩中得到了讚頌。
巴拉克拉瓦戰役
巴拉克拉瓦戰鬥是在俄土戰爭期間俄國軍艦同土耳其艦隊一個艦艇中隊進行的一次海戰。
為了在克裏木半島站穩腳跟並消除來自土耳其艦隊的威脅,俄國政府建立了亞速海區艦隊。俄國一個守衛海岸的艦艇中隊,於6月23日在巴拉克拉瓦附近發現4艘載有登陸兵的土耳其大型軍艦。土艦裝備有約170門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