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最早的空戰武器
1航空機槍的故事
一戰以前,飛機剛剛得到應用,飛行速度慢,各項性能還很差,尚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飛機隻是作為高級的偵察和指揮工具而已。但漸漸地空中戰鬥變成了現實,人們開始注意用於空戰的武器。最早用於空戰的武器可謂五花八門,飛行員用磚頭、石塊相互投擲,還有人將手榴彈帶到飛機上,用來炸毀敵機,或是拔出手槍對射。在1911年的墨西哥內戰中,革命軍寵卻·維拉部隊雇傭了美國飛行員埃文蘭伯,駕駛“寇蒂斯”式飛機,與政府軍的一架偵察機在空中用手槍互射,開創了空中射擊的先例。
隨著戰爭的發展,空中戰鬥變得激烈起來。人們逐漸認識到,為了取得空戰中的優勢,需要在短時間內發射更多的彈丸,同時,飛機的性能和飛行員的駕駛經驗也在不斷提高,機載機槍已經成為可能。在這種背景下,各國研製了適用於飛機上的航空機槍。從此,航空機槍成為炙手可熱的兵林新秀,並且自立門戶,形成了一個槍械小家族。
路易斯機槍的發明者路易斯服役於美國陸軍海岸炮兵,他為位於紐約布法羅鎮的自動武器公司研製了一種機槍。他認為,如果把這種機槍安裝到飛機上,一定能大大推動飛機的軍用化。1912年6月7日,美國馬裏蘭州科勒吉帕克天空晴朗,航空試驗站站長查理斯·德·錢德勒上尉將路易斯機槍搬上一架萊特B型推進式飛機,把槍身固定在一根橫杆上。飛機起飛後,在76米的高度3次通過目標。每次通過目標時,錢德勒上尉進行8~10發點射,平均5發中靶。飛機每次飛過目標的時間為01秒。錢德勒從天上連發射擊成功的消息很快傳遍各地。不久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飛機成為戰場上的一種武器,而路易斯機槍也成為最早使用的航空機槍。
2大顯神通
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法國人首先把帶活動支架的地麵用機槍裝到飛機後座上。一戰促進了航空機槍的發展。1914年10月5日,法國飛行員弗朗茨和觀察員凱諾特駕駛一架瓦讚飛機在空中巡邏,發現一架德國偵察機正在偵察法軍防線,弗朗茨逼近敵機,凱諾特用機槍瞄準,將其擊落,這是空戰史上首次擊落敵機的戰例。當時飛機的螺旋槳絕大多數位於機頭前方,由於前射子彈會擊中螺旋槳葉片而限製了飛機作戰潛力的正常發揮。法國飛行員加羅斯在其座機的螺旋槳根部安裝了一套撥滑彈板裝置,初步解決了前射子彈打壞螺旋槳葉片的難題。1915年4月1日,他駕機升空,輕而易舉地擊落一架德軍飛機,後又擊落2架,並迫降德機2架,從而成為有5架戰績的第一位王牌飛行員。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不久後,他駕機升空,因發動機故障迫降於德軍陣地,還未來得及毀壞滑彈板裝置就被德國人俘虜了。德國人由此獲得了其中的秘密,並請來了荷蘭人福克,改進飛機的射擊裝置。福克是當時歐洲公認的最好的飛機設計師,隻用48小時就研製成了機槍射擊與螺旋槳旋轉的同步協調器,他利用凸輪係統連接螺旋槳的轉軸和機槍的發射裝置,從而保證隻有當槍口與螺旋槳的葉片不在一條直線上時,槍彈正好從槍口射出來,徹底解決了子彈穿越螺旋槳旋轉麵而不會擊中槳葉的問題。福克改裝的飛機上裝有2挺機槍,很快就顯示出了威力。1915年9月1日,德國人茵麥曼駕駛福克E-Ⅲ型飛機首次升空擊落一架英國轟炸機。從此,德國飛行員每天駕駛著他們可愛的福克戰機在藍天上飛翔,牢牢掌握了製空權,將協約國的飛機打得像蒼蠅一樣落下來。據統計,福克E-Ⅲ型飛機一共生產了300架,但被它擊落的協約國戰機多達1000多架。這就是空戰史上有名的“福克災難”。一旦飛行員之間展開空中槍戰,飛機的性能是很重要的。後來,英國研製了作戰性能明顯提高的戰鬥機,法國也在自己的戰鬥機上安裝了機關炮,“福克災難”最終被遏製。
閃擊丹麥、挪威
1“威塞爾演習”
法西斯德國侵占波蘭後,即加緊了對西線進攻的準備。為了保障向西進攻時的北翼安全,同時奪取北歐戰略原料產地,決定首先攻占丹麥、挪威。
丹麥、挪威都是小國,國防力量薄弱。丹麥隻有2個步兵師,1935年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後,認為加強戰備反會引起德國的猜疑,因而未作戰爭準備。挪威有6個步兵師,但人數不足,並分布在全國各地,其防禦作戰計劃是建立在英、法派遣遠征軍的基礎之上。德軍針對丹麥、挪威的這些弱點,采取了閃擊戰術,在閃擊戰中使用了空降兵。
德軍於1939年10月開始進行入侵作戰的準備,代號是“威塞爾演習”。其空降作戰計劃的要點是:第1階段,使用傘兵在丹麥戰略要地空降,以保障從海上登陸的部隊和從地麵越過邊境的部隊快速向前推進,一舉占領丹麥。與此同時,使用另一支傘兵奪占挪威南部的重要機場,保障主力機降,爾後從後麵突擊挪威港日,接應登陸部隊上陸。第2階段,視情況,在挪威中部、北部地區空降,以保障地麵部隊快速向內地發展,迅速占領挪威全國。空降兵在第1階段的具體任務是:在丹麥,奪取奧爾堡2個機場,奪占丹麥首都的門戶——沃爾丁堡大橋;在挪威,奪取奧斯陸的福內布機場,奪取斯塔萬格的索拉機場。
計劃使用的作戰部隊除7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旅外,還有1個傘兵團(傘兵第1團)及3個機降步兵團(第159、193、324團),共14萬人,其中空降作戰部隊約1萬人。德入侵部隊的總指揮官為法爾肯霍斯特上將,傘兵及航空兵由第10航空軍司令蓋斯勒中將指揮。保障空降的有第5航空隊以容克—52為主的500架運輸機,德國北部的施塔德、石勒益格及尤太森等3個機場為空降出發機場。
2未受抵抗即侵占成功
1940年4月9日淩晨,德軍開始發動入侵。
在丹麥,7時許德軍傘兵第1團4連1個排在丹麥北部奧爾堡的兩個機場傘降。在德軍的突然襲擊下,丹麥軍隊未作任何抵抗,因此德軍沒有動用更多的兵力即控製了機場。緊接著準備用於挪威的第159步兵團在此降落。使奧爾堡成為德軍向挪威空運部隊的跳板。在向奧爾堡空降的同時,傘兵第4連的其他人員在連接西蘭島與法爾斯特島的沃爾丁堡大橋附近傘降。傘兵著陸時,地麵沒有槍炮聲,也沒有警報聲,丹軍陣地一片寂靜。為此,傘兵沒有打開空投的武器箱,隻用隨身佩帶的手槍投入戰鬥,數分鍾內解除了大橋守備分隊的武裝。1個班利用繳獲的自行車,迅速奔到橋上,守橋衛兵一槍未發就投降了。至此,傘兵完整無損地奪取了這座3.5公裏長的大橋。這一交通咽喉被控製後,從格塞島登陸的德軍進攻部隊毫無阻擋地向丹麥內地推進,一舉進入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開戰僅4個小時,丹麥便宣布投降。
3受挫於挪威
在挪威,運載第1傘兵團第1、2連飛往挪威首都福內布機場的第1波29架運輸機,在飛越斯卡格拉克海峽時,遇上濃霧,被迫改在剛占領的丹麥奧爾堡機場降落。
在第1波後20分鍾,運載第324步兵團2營的第2波飛機,接到第10航空軍的返航命令。其中,第1個大隊的指揮官認為這是敵軍發出的假命令,他沒有執行,指揮所屬的飛機繼續朝福內布飛去。這時,在福內布上空擔負掩護任務的德戰鬥機,由於等待運輸機的到來超過了規定的時間,油料耗盡,在第1個運輸機編隊進入機場上空時,即在福內布機場降落。著陸後,他們使用飛機上的機槍壓製了機場上的守軍。9時17分,運載步兵的飛機飛來,並在已著陸的戰鬥機火力掩護下順利著陸。機降步兵和機組人員一起,攻擊了機場內的守軍,奪取了1個挪軍機槍陣地,控製了機場。此時,德駐挪威使館的陸空軍武官驅車來到機場,他原是來接應空降部隊的,看到這種情況後,立即命令機組人員向上發報,告訴福內布機場已被控製。奧爾堡接到電報後,即轉告漢堡第10航空軍司令部。但由於空降計劃已被打亂,空降部隊分散降落在各個機場,在3個小時後,作戰部隊才空運到福內布機場,傍晚,第324步兵團全部著陸,有3000餘人。此時,德軍艦載部隊在奧斯陸港外遭到挪軍艦和岸炮的阻擊不能靠岸。為了趕緊占領奧斯陸,根據上級命令,在福內布著陸的空降部隊以1500人組成數個閱兵方隊,頭紮彩帶,在航空兵的掩護下,以古代征服者的姿態,沿著主要街道開進奧斯陸的市中心。由於空降兵突然出現在首都,挪威政府沒有任何準備,同時,德軍的行動得到挪威國防部長吉斯林為首的法西斯特務組織“第五縱隊”的策應,因此,德空降部隊兵不血刃地占領了這個有30萬人口的城市。緊接著,空降部隊從背後進攻港口,使登陸部隊迅速上陸。
9時20分,另一批運載第1空降團第3連的12架 機,穿過積雲,有11架按計劃在重要港口斯塔萬格的索拉機場傘降,傘兵跳傘高度為120米,著陸後經半小時戰鬥占領機場。隨後步兵第193團1、2營機降。部隊著陸後,從機場向北突擊,很快占領了斯塔萬格。在空降部隊進行突擊的同時,從海上登陸的部隊未遇抵抗,占領了克裏斯蒂安桑和卑爾根等港口。至此,德軍入侵的第1階段作戰結束。德軍第2階段的作戰是搶在英軍行動之前,向北發展,將分隔的各個空降戰鬥地區連接起來,並向挪威內地快速推進,以便在較短的時間內全部控製這個國家。
4月11日,用12架飛機在挪威北部港口納爾維克機降了1個山地榴彈炮連,以增援兩天前在這裏登陸的部隊。飛機在港口北16公裏已結冰的哈特維格湖麵降落,以後又運送了部隊和裝備。4月15日傍晚,德第1空降團第1連150人在挪威中部交通樞紐的當博斯城以南6公裏處傘降,任務是阻止由奧斯陸撤退下來的挪威部隊與從翁達爾斯內斯登陸的英軍會合。但由於空降散布大,隻集合了63人,同時天氣不好,不能從空中得到補給,在1000多名挪軍的圍攻下,德傘兵戰鬥到4月19日,剩下34人,全部被俘。
以後德軍力量得到不斷增強,至6月10日占領了挪威全境。
德軍在丹麥、挪威的空降作戰中,共損失運輸機170餘架,空降部隊傷亡1000餘人。德軍首次大膽和出其不意地使用空降兵,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獲得成功,一時震驚世界。
德國軍隊二戰時在戰略戰術方麵有很多創造,如閃電戰,如坦克集團。而德軍此次在丹麥、挪威的空降作戰,是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空降作戰。
倫敦保衛戰
1誘降
自從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百萬大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緊接著1940年4月25月初,德軍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使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挪威等國相繼淪陷。6月22日,法國投降。
這一消息很快傳遍整個世界。迅速得手的勝利使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的欲望無限地膨脹起來。自從1925年希特勒出版了自己的行動綱領《我的奮鬥》一書後,已經整整15年了。這期間,他建立了自己的衝鋒隊和黨衛軍,由一個啤酒店暴動的失敗者,一躍變成了德國政府的總理和整個武裝部隊的最高統帥。他的納粹黨黨旗已經在差不多整個西歐大陸飄揚。今天,希特勒感到他一生中輝煌的時刻已經到來。在西進占領歐洲一度旗開得勝之際,他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東方。多少年來,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強烈欲望不時地再現在希特勒深思熟慮的大腦中,尤其在這勝利之際。他早已覬覦蘇聯廣袤的領土,準備向蘇聯發動進攻。
為了避免兵家大忌的兩線作戰,希特勒希望此時能與英國媾和。他相信,隨著法國投降,此時英國人已經嚇怕了,隻要他做出和平姿態,英國人就會不戰而降。於是,希特勒通過瑞典向英國放出了和平試探。萬萬沒有想到,3天後,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通過廣播正式拒絕希特勒的“和平建議”。
希特勒感到有必要進一步明確顯示德國的力量,以使英國醒悟過來。他決定首先通過戰略轟炸並輔以政治誘降征服英國,英國如不投降便實施登陸。於是,一個代號為“海獅”的進攻英國的作戰計劃很快擬製完畢了。
“海獅計劃”總的戰略意圖是:從拉姆斯格特延伸到懷特島以西的廣闊戰線上,進行一次奇襲性軍事行動。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為基地的3000架飛機去摧毀英國的防禦工事,在空戰中消滅英國空軍,並用火力製止住英國海軍,奪取製空權和製海權,派25個至40個師在盡可能寬闊的戰線上登陸,一舉占領英國。
德國領導人也已經看出,他們能否實現入侵不列顛的計劃,完全取決於能否控製英吉利海峽和他們在英國南部海岸選定的登陸地點的上空。完全掌握運輸艦隻上空和海灘上空的製空權,是實現橫渡海峽和登陸的決定條件。因此,必須摧毀皇家空軍和倫敦與海岸之間的機場係統。
此時,德國空軍的確實力雄厚。德軍空軍司令戈林對勝利毫不懷疑,他自恃擁有可以實現這一巨大目標的3支龐大的航空隊:
第2航空隊由凱瑟林將軍指揮,駐在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東北部,指揮部設在布魯塞爾,前沿指揮部設在灰鼻角。第3航空隊在斯比埃爾將軍指揮之下,駐在法國北部和西北部,指揮部設在巴黎,前沿指揮部設在多維爾。這2個航空隊是主力,總共有戰鬥機929架,轟炸機875架,俯衝轟炸機316架。第5航空隊在施登夫將軍指揮下,駐在挪威和丹麥。第5航空隊隻有部分兵力參加,它要比第2、第3航空隊小,隻有轟炸機123架,Me-110戰鬥機34架。
這3支航空隊可對英國形成半月形攻擊的態勢。而當時英國本土防空隻有戰鬥機約800架,高炮2000餘門。德國無疑擁有絕對的數量優勢。戈林向希特勒宣稱,他的空軍“隻需4天時間,就可像進犯波蘭那樣戰勝英國”。
為了迎擊德軍空軍的空襲,英國加強了自己的防空體係。經過努力英國已經構成了2道雷達探測網。第一道為本土防禦雷達網,能有效地監視飛行高度4500米以下的飛機;第二道為本土低空搜索雷達網,用於搜索760米以下飛機,並且在主要方向,配置了成千上萬的對空觀察哨,以彌補雷達情報的不足。
空軍當局還在英格蘭西南部組建一個新的戰鬥機大隊,即第10戰鬥機大隊。大隊部設在巴思附近的魯德洛。其任務是負責英國西南部的防空作戰,截擊進入該地區上空的德軍飛機。第10戰鬥機大隊的建立,減輕了英格蘭南部第11戰鬥機大隊的負擔,使之能全力來保衛首都倫敦及其東南地區。可是當時,空軍的戰鬥機數量是嚴重不足的,戰鬥機生產成了一個大問題,還有飛行人員的補充,也相當困難。
法國投降時,英軍僅有1204門重型高射炮和581門輕型高射炮。這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的。因為,飛機生產工廠必須給以堅強的防禦,各個機場也應該有嚴密的防空力量,而西部港口、海軍基地以及許多工業區也應增設高射炮。按編製需要,英軍應有重型高射炮2232門,輕型高射炮1860門,可實際擁有的高射炮還不到需要量的一半,真可謂杯水車薪。當時英國高射炮的生產量非常低,每月隻能生產大口徑高射炮40門,並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有所增加。為此,不得不暫時犧牲對倫敦以及其他一些城市的防禦,而把較多的高射炮用來保護飛機製造廠、機場以及其他要害目標。
為了阻止德軍飛機對英倫三島的入侵,尤其是阻止德軍布雷飛機的活動,英軍在沿海和主要大城市布置了1450個防空氣球。14條河流和入海處平均布設了10個氣球,它們全是水上係留的氣球。還有不少防空氣球布置在飛機工業和其他目標的防禦上。這些防空氣球內充氫氣,又大又輕,通常升到敵機飛行的高度,可有效地幹擾德軍飛機的入侵行動。為了使防空氣球便於機動和縮短施放的時間,在移動時將球收回距地麵數米高,然後係在卡車上轉移。他們還使用了一種“傘係攔阻索”的設備。它的一端裝有降落傘,而另一端係有鋼索。使用時在德軍可能來襲的方向利用火箭將此設備先發射到空中。當火箭發射到200米高空後,降落傘打開,從而使那些搖晃不定的鋼索構成了一道防飛機的低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