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作成效與心得

實施愛心助殘誌願者服務工程以來,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通過這一體現我們教育學院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活動,一方麵,我校大學生誌願者們在關愛殘障人士、奉獻愛心的同時,自身的道德修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另一方麵,這一校園文化品牌活動也向社會展現了我們浙江教育學院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擴大了學校校園文化活動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一)愛心助殘的誌願者精神培育了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懷多年的助殘愛心服務,熏陶了浙江教育學院學子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特別是在每年堅持開展的青年誌願者服務月活動中,通過開展“關愛殘障人士”、“無障礙在行動”等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關愛社會、奉獻愛心”的優良品格。在每年暑期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都和省殘聯合作,有數支社會實踐小分隊走進殘障人士家中,在服務和奉獻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

(二)愛心助殘的誌願精神倡導了優秀的師德風範

實施愛心助殘誌願服務工程以來,愛心助殘活動極大地感染了我校廣大學生,尤其是師範類本科生,在活動中,也湧現出一大批展現我校師範類學生良好精神風貌的誌願者。一屆又一屆的師範類學生的愛心助殘活動也感染著一批又一批的浙教院學子,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崇尚良好師德風範的校園氛圍,可以說,這也是我們此項校園文化活動品牌的又一項富有意義的成果。(三)校園文化活動應立足校園,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密切聯係社會我校愛心助殘活動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就是我們的校園文化要發揮寓教於樂,寓教於學生的活動中,一定要創新活動形式,加強活動內涵與意義,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學生認可度和參與麵;同時,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要將校園文化活動與社會生活、社會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同學們在參與活動的同時,了解社會,增強自身作為一名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可以說,愛心助殘誌願服務活動之所以在這麼長的時間內能不斷堅持和積極參與,就是因為它真正成為同學們了解社會,貢獻社會的一個重要載體和平台。

付出的是愛心,收獲的是真情。我們——浙江教育學院將會一如既往地支持、關愛廣大殘障朋友,以更大的熱情和熱心,積極地開展愛心助殘誌願服務活動,讓我們這項校園文化活動品牌不斷完善和發展。

【點評】

浙江教育學院立足校園實際,緊密聯係社會關注的弱勢群體問題,把“愛心助殘服務工程”作為自己校園文化特色,形成了一個具有教育學院特色,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校園品牌活動。在“愛心助殘服務工程”中,教育學院能夠真正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使每一次活動都落到實處,積極營造一種全社會都來關注殘疾人的氛圍,使殘疾人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能切實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愛心助殘服務工程”十餘年之久,持之以恒,難能可貴,愛心可嘉。關愛殘障人士、奉獻愛心的活動,不僅僅為殘疾人朋友提供了有效的幫助,更為重要的是大學生誌願者們在積極助殘的同時,了解了殘疾人“身殘誌堅”的精神風貌,提升了自己的思想道德風貌,傳遞了人世間愛的真情,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崇尚良好師德風範的校園氛圍。

讓世界充滿愛,讓全社會一起關注殘障人士,關注弱勢群體,共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吧!

成功大學——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營”

一、建立成功大學的背景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自1998年以來,高職院校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崛起,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中國大學生中驟然增加了高職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他們來源多樣,文化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思想道德水準相對較低。來自中職的學生文化基礎普遍不夠紮實,理論學習困難較大;來自普高的部分學生心態失衡,缺乏成功的激勵。在高職院校中,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前途頗感茫然,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自覺性差,良好習慣較難養成,部分學生沾染了不良習氣,思想品行境界不高。許多專家研究指出:目前高職院校麵對的部分學生,不了解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特點和對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不善於應用所學知識發現和解決現實問題;不具備傾聽和尊重他人意見的品質和表現自我的能力;不懂得分享與合作;沒有勇於克服困難的意誌品質和堅持到底的責任意識。因此,亟待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高職學生作為高考錄取的末批學生和單考單招生源,他們與其他大學學生相比,在文化層次和綜合素質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高等職業教育如果沿襲傳統教育的標準來衡量高職學生,高職學生難以成功。馬克思主義人才觀認為:“人人有才、人無全才、人盡其才、人人成才。”高職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要讓高職學生具備成功者的素質,到社會上成就一番事業,使“盡其才”、“成人才”,做一個成功的職業人。塑造成功素質、培養成功人才,是高職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高職教育的崇高使命。高職院校隻有以成功的人才為培養目標,學生才會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強大的學習動力。追求“成功”是高職學生學習的力量源泉。

基於這樣的思考,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並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高職育人模式和校園文化景觀:成功大學——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營。

二、什麼是成功大學

什麼是成功學?成功學起源於美國,代表人物有:卡耐基、拿破侖·希爾、金克拉等,是在總結成功人士成功品質的基礎逐漸形成的經驗性學科。自2000年以來,在國內高端培訓市場十分風行,在新華書店、機場等有大量的書籍、光碟出售,主要應用於青少年勵誌、市場營銷、團隊管理等領域。

其核心理念是:“成功就是目標的實現,不是賺大錢、做大官,是把自己想做成的事做成。”要成功必須做到:明確目標,管理時間,積極心態,激情行動,良好人脈,能力再造。

成功大學的理念,來自於拿破侖·希爾推薦給所有年輕人的“勵誌進修書目”——《成功大學》。該書收錄了西方成功學領域的50位代表人物,以“成功”這一根金線,將這些大師的思想串在一起,構成了一部較為係統的成功學教程,從思想、行為、習慣、性格、人際關係等方麵,全方位地闡述了一個人獲得成功所需的因素。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借鑒拿破侖·希爾、卡耐基等成功學大師的理論明確提出“成功大學”的教育理念,創建大學生素質拓展營,以此為基地,模擬歐美成功學培訓模式,對學生進行一係列成功素質的訓練。

為什麼將“素質拓展營”取名“成功大學”?

1基本理念是成功學的理念。

2基本組織形式是“以軍人的品質樹形象”。

3基本內容是“成功素質訓練”。

4“成功大學”是成功學奠基人拿破侖·希爾的一本青少年培訓教材名稱,旨在通過成功素質訓練後,使學生的收獲猶如進入一所成功的大學學習了四年。

5暗示學生、激勵學生度過美好的大學生活,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一切都能成功,也預示通過成功素質的訓練讓我們的學生都成為寧職院一張張名片,寧職院也必將是一所成功的大學。

三、成功大學的由來

1999年,寧職院成立,學院一直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並且從深層精神文化著手,引導物質文化和製度文化的發展方向,形成了以“成功大學”為內涵,以大學生素質拓展營為基地,輻射全院各個層麵的校園文化新體係。

2002年,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推行“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被列入浙江省5所試點院校之一。

2003年,教育部啟動“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計劃”,寧職院被確立為第一批實踐院校。

2005年,學院探索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設立基礎學院,實踐“1+1+1”人才培養模式,將原各拓展項目整合,正式建立並運行“素質拓展營”。

四、成功大學實施過程

成功大學——寧職院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營項目組成:共分6大平台38個項目,分別為成功學主題講座10場、中國傳統文化學習5個項目、職業素養教育10個項目、心理訓練5個項目、軍體訓練5個項目、才藝訓練5個項目,6大平台有6個專人負責,總部設在素質教育研究室,實行項目化運作。

成功大學——寧職院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營組織形式:要求每個學生入營訓練三周時間,以軍事訓練(含內訓、外訓)為主線條,以專業為單位,每次200名左右學生,相對封閉,專門安排訓練課表,借鑒成功培訓模式,集中菜單輪訓,成熟的項目將逐漸進入學校教學計劃作為一門或若幹門課程,實行學分製管理。

成功大學寧職院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營特色項目:

教師成功大學班、學生成功大學課和成功大學主題講座,是“成功大學素質拓展訓練營”的重點項目,已在全校範圍內全麵推行,相關新聞媒體進行了跟蹤報道。

成功素質教育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的重大變革,實施成功素質教育必須首先轉變觀念,為此我院開辦了以蘇誌剛院長為班主任的教師成功大學班,著力打造一支成功培訓師。在教師成功大學班裏,《陽光校園·陽光心態》、《示範·成功·職商》等專題講座,激發老師陽光心態並感染學生;《細節決定成敗》、《與你在巔峰相會》、《一生成就看職商》的學習和體會交流,引導教師掌握成功教育的方法、技巧;企業參觀調研和主題演講比賽,幫助老師增強職業意識,提升職業素質,真正做學生成功的引路人。學生成功大學課,由我院在高職院校裏首先提倡並開設,旨在教育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微笑、學會讚美、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承擔責任,致力於把學生培養成學生領袖和未來業界精英。正如學生所感歎:在這裏,你可以和拿破侖·希爾打交道,探討《成功學》的精華;可以體悟卡耐基,深入《成人教育》的精髓;也可以與企業家麵對麵交流,傾聽來自企業的聲音;在這裏,你亦可以接受多方麵培訓:禮儀,交際,溝通,理財,辯論……成功大學的課堂是互動的,是大家高談闊論的自由舞台;它的大門是敞開的,歡迎每一個渴望成長的學子。

讀書活動是“成功大學素質拓展訓練營”的文化素質教育特色景觀。多年來,“讀百本好書”活動一直是我院大學生素質拓展的傳統項目。自2006年起,學院推出了以“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善思索、能表達、有成果”為主題的“感悟經典讀書與思辨”活動。該活動的宗旨是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表達能力,提升大學生文學素養,倡導人文精神和開拓進取精神。營地向學生推薦60部經典書目,其中有10部為院級研討考核書目;要求為每學期每個學生閱讀兩部名著;要求每個學生以一部名著做摘要筆錄,不少於2000字;要求每個學生對一部名著寫讀書感想,1000字以上;要求每個學生能夠將自己的讀書感想上台講述,將讀書與研討活動相結合;要求每個學生能聽兩次以上有關內容的講座。整個讀書活動有組織、有內容、有要求、有考核、有獎勵、有效果。正如學生感言:因為讀書,唯有讀書,才能夠極大地擴寬我們的知識視野和文化胸襟,才能夠在繼承舊知的基礎上,開創新知,這也是被人類文化史上無數人所反複證明了的一個文化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