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波斯戰爭
波斯戰爭是波斯國王對亞洲、北非、黑海北部沿岸地區和巴爾幹半島各民族進行的征服性遠征。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創立者大居魯士二世為了建立世界霸權,開始推行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其常備軍達5萬人,在大規模遠征期間,還可由當地居民補充。這支軍隊由步兵、戰車和騎兵組成,其中騎兵是主要兵種。士兵裝備有弓箭、短矛和劍,並配有藤製盾牌和鱗狀金屬鎧甲護身。
居魯士二世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後,於公元前553年發動了波斯部落反對米堤亞人統治的起義。公元前550~前549年征服米堤亞,後又征服了安息王國。公元前546~前530年,居魯士二世統率的波斯軍隊接連征服了小亞細亞、巴比倫尼亞和3個中亞國家——巴克特裏亞、索格地安那、花剌子模。結果於公元前6世紀在其侵占的廣大地域內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
然而,居魯士二世建立的強國不過是一個在被征服的領土上由被征服的民族和部落組成的一個毫不鞏固的軍政統一體。公元前530年,居魯士二世對鹹海沿岸低地上的畜牧部落馬薩蓋特人遠征。波斯軍隊在戰鬥中被殲滅,居魯士二世本人也被殺死。其子岡比西繼位後,於公元前525年遠征埃及。在帕琉細安附近的交戰中,波斯人擊敗了埃及軍隊,從而征服了埃及。
公元前512年波斯大流士一世,侵入黑海北部沿岸地區。斯基福人避而不戰,退到草原腹地,同時不斷地襲擾敵人。當敵人精疲力竭時,他們轉入了進攻,迫使大流士軍隊退卻。波斯軍隊在退卻途中經常遭到斯基福騎兵的襲擊。結果,大流士軍隊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倉皇退到伊斯特爾河以南。
大流士在公元前518~前492年間的遠征是以印度西北部、色雷斯等地區並入阿契美尼德王朝國家而告終。爭奪東西方商路控製權的鬥爭導致了長時間的希波戰爭,結果使阿契美尼德王朝國家大大削弱。
公元前5世紀末,米堤亞爆發了起義,約公元前404年埃及也贏得了獨立。
公元前4世紀,波斯國王仍竭力推行征服政策。公元前335年,大流士三世科多曼再次征服埃及。為了阻止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即將對波斯進行的遠征,大流士三世打算派登陸部隊在希臘登陸並在那裏發動反對馬其頓的起義。
然而,這個計劃未能實現。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曆山大的軍隊侵入小亞細亞,在格拉尼庫河畔大敗波斯軍。第二年,波斯軍隊在數量上雖居優勢,但在伊蘇斯城附近再次遭到失敗。公元前331年,波斯軍隊在加夫加梅爾附近被徹底擊潰。大流士三世逃到國家北部,公元前330年在那裏被殺死。阿契美尼德王朝國家至此滅亡,其領土落入馬其頓王亞曆山大的統治之下。
波斯人在公元前6~公元前4世紀的軍事學術的特點是:步兵和艦隊多次進行聯合遠征;大批登陸兵登陸作戰;大量使用騎兵。在波斯戰爭中,波斯軍隊的戰鬥隊形由弓箭手、矛兵、戰車和騎兵組成,有時還有戰象配置在數條戰線。
第1線由戰車和戰象或弓箭手組成,用以與敵接戰,打亂敵人戰鬥隊形。第2線由重步兵組成,擔負主要任務——在白刃戰中消滅敵人。騎兵負責兩翼掩護。有時為了追擊潰逃之敵還設第3線。在整個戰鬥隊形之後成一列橫隊配置著“預備”隊,用以射殺本軍中陷入驚慌失措和退卻的兵士。
波斯人在軍事上的勝利為時短暫。波斯強國領土的迅速擴大並不意味著它的軍事實力也相應地增強。為了進行戰爭,波斯人還得利用被征服的各民族的軍隊。然而,被征服民族對保衛波斯專製國家不感興趣,因此,波斯人未能建立一支內部團結一致的軍隊。波斯人在軍事學術方麵不及希臘人,這也加速了波斯強國的崩潰。
伯羅奔尼撒戰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指古希臘的兩個城市國家同盟——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之間進行的一次規模最大的戰爭。
希臘各城邦經濟的繁榮和希波戰爭後各城邦之間貿易的增加,使希臘一些最大的手工業商業中心的競爭加劇。
鬥爭的焦點主要是爭奪西部和東北部的市場。雅典的利益與位於科林斯地峽上的科林斯和梅加臘之間的利害衝突尤為激烈。對雙方來說,誰占有克基拉島的各港口,具有頭等重要意義。
除經濟上的原因外,還有政治上的原因,即斯巴達和雅典由於全希臘的內部政治事務而引起的鬥爭和爭奪希臘霸權的鬥爭。雅典積極支持希臘各城邦的民主派,而斯巴達則支持與雅典結盟的希臘各城邦的貴族集團和寡頭政治集團。隨著各城邦聯合的趨勢——這種趨勢與城邦的自治製度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的增長,雅典與斯巴達爭奪政治統治權的鬥爭也愈演愈烈。
戰爭爆發前夕,雅典與其盟邦共同擁有一支龐大的艦隊和一支4萬餘人的軍隊。
雅典國家首腦伯裏克利的戰略計劃是:利用海上霸權,將伯羅奔尼撒沿海地區劫掠一空,迫使伯羅奔尼撒同盟投降。這項任務由艦隊完成,陸上則采取防禦行動。斯巴達擁有人數較多的陸軍,他企圖攻取亞提加並將其摧毀,從陸路封鎖雅典。
曆史文獻把伯羅奔尼撒戰爭大致分為3個基本階段。阿客達漠斯戰爭、西西裏戰爭、狄克勒亞戰爭。有時文獻把西西裏戰爭和狄克勒亞戰爭合為一個階段。
阿客達漠斯戰爭
伯羅奔尼撒軍隊在公元前431年4月襲擊布拉的城之後,又於6月中旬攻入亞提加。雅典的局勢則由於鼠疫流行,以及米提利尼和克基拉島先後爆發反雅典起義而惡化了。
公元前425年,雅典軍和艦隊在狄摩斯提尼的率領下在皮洛士港口奪取了一個登陸場,並築壘設防。斯巴達人企圖把雅典人逐出皮洛士,但未能成功。於是一支斯巴達重步兵部隊占據了位於皮洛士港入口處附近的斯法克特裏亞島。後來,雅典軍和艦隊在狄摩斯提尼和克裏昂的統率下擊潰了斯巴達人。
公元前422年10月,克裏昂統率的雅典軍與布刺西達斯統率的斯巴達軍在安菲波利斯附近發生戰鬥。克裏昂和布刺西達斯都戰死。這次戰鬥後,於公元前421年4月11日簽訂了有效期為50年的所謂尼西亞斯和約。
西西裏戰爭
這次戰爭的特點是雙方爭奪海上霸權。尼西亞斯和約的條款未能消除戰爭再發的根源。公元前420年,領導一個最好戰的派別的亞爾西巴德建立了伯羅奔尼撒城邦同盟。同盟在雅典的支持下反對斯巴達。公元前418年8月,同盟的軍隊在曼提涅亞附近被擊潰。
公元前415年春,雅典人開始遠征西西裏,但未能攻破錫臘庫紮的築壘工事。雅典艦隊在錫臘庫紮港口戰敗並被焚毀,向西西裏島腹地敗退的雅典軍也遭圍殲。
公元前413年,雅典又向錫臘庫紮派出一支26萬人的軍隊,但也未獲勝。雅典的軍事冒險破產了。
狄克勒亞戰爭
這次戰爭是由於斯巴達人奪占距雅典22公裏的狄克勒亞所致。公元前410年,雅典新的艦隊在阿比多謝附近連獲兩次勝利,但隨後在諾提翁角附近戰敗。公元前406年,在波斯援助下組建的斯巴達艦隊在靠近小亞細亞海岸的阿吉紐西群島附近被雅典人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