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

載人航天總設計師王永誌

王永誌,1932年11月17日出生於遼寧昌圖縣山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家境貧窮,在兄長的支持下成為從祖輩算起家中惟一一個上學讀書的人。小學畢業時正值抗戰勝利,他免費進入昌北中學,學業連年獲得第一名;高中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航空係被錄取;1955年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飛機設計專業學習。後來根據中蘇兩國政府的協議,包括他在內的一部分留學生改學火箭導彈設計專業,從此把他引向了探索航天的道路。

1963年,王永誌獲得莫斯科航空學院優秀畢業生和工程師稱號,回國後即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開始參加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種中近程導彈的研製工作。第一次發射這種導彈就顯露出他非凡的才能。1964年6月下旬,王永誌到酒泉發射基地參加導彈飛行試驗。這時天氣格外炎熱,火箭裝上的推進劑溫度升高,如果不采取適當措施,發射後會造成射程不夠,導彈打不到落區的嚴重後果。試驗隊員群策群力,爭議熱烈,有人提出“再加燃料,加大射程”的建議;王永誌發表異議說:“不能再加燃料,而要泄出600千克燃燒劑,才能加大射程。”為什麼加大射程還要泄掉一些燃料,許多人很難理解,不讚同他的意見。王永誌隻好找到錢學森申訴自己的觀點,錢學森略加思索後連連點頭說:“對,對,有道理。”,這次飛行試驗采納王永誌的建議,結果一連三發均獲成功。王永誌這種大膽的逆向思維和創新精神,使他嶄露頭角,給錢學森和其他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20世紀60年代末,王永誌擔任遠程戰略火箭副總設計師的職位。他協助總設計師屠守鍔抓技術,提出一種全彈試車方案。這個方案得到總設計師的支持,最後又由錢學森拍板同意,加快了研製進度,並提高了質量。1971年7月1日,廣大科技人員花費6年心血把第一枚遠程火箭研製出來了,可是試飛前卻出現了不同意見。王永誌從國家利益考慮,盡管這枚火箭測試次數多,有的零部件已經“老了,但許多新技術隻有在發射和飛行中才能經受考驗和暴露問題,因此他建議用發射來檢驗設計的正確性和研製的可靠性。在總設計師屠守鍔的支持下,9月8日向中央專委彙報,當周恩來總理詳細詢問了測試、發射準備等情況之後,批準發射按原計劃進行。1971年9月10日,第一枚遠程火箭如期試飛,獲得基本成功。後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我國遠程火箭的全程飛行試驗被擱置下來,直到粉碎“四人幫”後才提上日程。1980年5月8日,在總設計師屠守鍔的領導下,王永誌以及他的同事們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神劍”才一鳴翔天,從中國西北戈壁的發射基地扶搖直上,穿越萬裏,濺落在南太平洋預定海域,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從1974年起王永誌在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審查的困難日子裏,仍然潛心研究通信衛星的發射技術。他和妻子一起搜集翻譯整理資料,寫出了《同步通信衛星的發射》一書,為後來通信衛星工程的研製準備了條件。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同步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在衛星的設計方法、技術管理、材料和工藝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麵,都采用了王永誌在書中提出的方案。他是通信衛星發射成功的幕後功臣。

經過20多年的研製實踐,在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謝光選等老一輩火箭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下,王永誌已經可以獨當一麵,承擔起總設計師的重任了。

1986年,王永誌和他的同事們共同提出以“長征”2號火箭為基礎,采用先進的捆綁技術,研製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以爭取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他們充分考慮了國內的實際發展水平,又大膽地吸收國外航天技術的經驗,提出了這種“長征”2號E火箭的技術途徑和總體技術方案。1988年11月,王永誌已經擔任了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卻敢於擔當巨大風險,立下軍令狀,保證在1990年6月30日前把這種新型火箭豎立在發射架上。國家批準了這項任務,而所剩時間隻有18個月了。這是一項多麼緊迫而艱巨的工程啊!作為這個型號的總指揮,王永誌和總設計師王德臣一起,把一個新型號一般需要的四五年研製時間縮短到千年半,科學地安排日程,夜以繼日地拚搏,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扣緊實幹,帶領科技人員和工人向時間和風險挑戰。1990年7月16日,第一枚“長征”2號E運載火箭飛行試驗不負眾望,一舉成功,運載能力達到92噸,比“長征”2號丙火箭的運載能力翻了兩番,完全具備了發射重型衛星的國際競爭能力。兩年後,這種大型火箭在發射美製澳大利亞通信衛星中立下戰功,它的崛起讓美國人都折服了。

1987年,王永誌作為組長領導一個7人組成的航天專家委員會,開始進行載人航天必要性的論證,繪製中國載人航天藍圖。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得到國家批準,王永誌被任命為這項跨世紀工程的總設計師,這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它由航天員係統、飛船應用係統、載人飛船係統、運載火箭係統、發射場係統、飛行測控係統和著陸回收係統等組成。他主持製定了整個航天載人工程及這7大係統的技術方案和工程進度安排,提出了這項工程的基本任務是:突破載人航天基本技術,進行空間對地觀測、空間科學及技術實驗,提供初期的天地往返運輸器,為載人空間站工程大係統積累經驗。這個計劃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發射無人飛船和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作一定的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讓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麵。王永誌付出了艱辛勞動和全部精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這時,王永誌赴蘇訪問,特別拜訪了他的老師米申。這位已屆74歲高齡的航天總設計師對昔日的中國學子仍然關懷備至,對他在中國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備加讚賞。米申陪同自己的得意門生參觀了“聯盟”號載人飛船、“和平”2號空間站等航天器及有關實驗室,解答了有關載人航天的技術問題。這無疑對王永誌考慮突破載人航天技術的問題有所啟發和幫助。他要做一個像他老師一樣的總設計師,讓中國的載人飛船上天遨遊。

在王永誌的精心策劃和組織指揮下,經過成千上萬科技人員和工人長達7年的艱苦工作,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展順利,各個係統研製都達到了預期目標。1999年11月20日,第1艘“神舟”號飛船升空,在太空飛行21個小時後按計劃安全返回地麵。接著,2001年和2002年又有3艘“神舟”號飛船發射成功,並在太空暢遊7天後返回地麵。這些飛船不載人試驗為下一步載人去太空打下了良好基礎。王永誌竭盡他的智慧和能力,開通了載人航天之路。誌存高遠,夢圓飛天,王永誌和他領導的研製集體正在用自己的拚搏努力,迎接飛船把中國人送上太空那一天的到來。鄧稼先攻克原子能世界

1949年,新中國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開始了艱難的社會主義建設。麵對資本主義世界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包圍與封鎖,擺在新中國麵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加強軍事實力,製造原子彈,與擁有核武器的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抗衡,保衛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

這一關係到新中國國力的重大任務落到了剛剛從美國回國的愛國青年科學家鄧稼先的身上。

盡管鄧稼先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係,並在美國攻讀原子核物理,有關原子核科學的全部知識和最新信息已經消融在他的腦子裏,但在原子核科學毫無基礎的新中國麵前,製造原子彈,無疑是一項艱苦與漫長的事業。鄧稼先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嚇倒。他花了半年時間從中國著名學府挑選了28名出類拔萃的大學畢業生。

鄧稼先和他們一起進入了向原子彈理論方程攻擊的陣地。為了驗證一個數字,他們搖起那台應該是曆史博物館陳列品的手搖計算機,每秒鍾隻能運算10次。青年人等不急,幹脆撥弄算盤,一次、二次,一共進行了9次計算,而每次驗證要日夜連軸地撥弄算珠一個月!

一個關係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敗的神秘數字終於出現在鄧稼先眼前。這個數字凝結了鄧稼先和他的戰友二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心血與汗水,同時也宣告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曆史性時間;1964年10月16日15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