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綜述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發明、勇於創造、不斷進取的民族。幾千年來,求索攻堅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化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動力。
“求索”一詞源於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名篇《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說,盡管前進的道路漫長遙遠,但我還要以上天下地、鍥而不舍的精神去探尋,直至達到勝利的目標。“攻堅”是指作戰時進攻敵人堅固的堡壘、城池。葉劍英元帥在他的詩句中曾形象地引用過:“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準確地說,求索攻堅就是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勇於獻身的高尚品質,去追求真理,不懈地攻克科學的堡壘。
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同時也是一部中國人民不斷進取,求索攻堅的奮鬥史。它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光耀奪目,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男上下求索、奮鬥終生。請看下列事例,就可以看出這一美德在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弘揚與光大。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忍受腐刑之辱,曆時幾十載,著成《史記》,被後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華佗,用自己的身體作試驗,發明了“麻沸散”,解除了從前給人做手術帶來的劇烈痛苦。這一發明比西醫用的麻醉藥早1600餘年。三國時期的機械革新家馬鈞,在製造龍骨水車、指南車中所運用的機械原理,領先於世界2800多年。在社會科學上,南北朝時期的哲學家範縝針對佛教盛行、毒化人民的靈魂,仗義直言,堅持真理,著《神滅論》,有力地打擊了有神論者的囂張氣焰。
中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與發明家,在求索攻堅的道路上,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就是百折不撓、身體力行、堅持正義、造福人類。
這一精神的碩果,使中國的四大發明傳播世界各地,使我國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世界做出了貢獻。
至近現代,無數仁人誌土與愛國科學家,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髓。他們麵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奮力走出一條科學救國、振奮民族精神之路。如地質學家李四光,針對外國學者的中國第四紀無冰川說,跋山涉水,考察大半個中國,有理有據地駁斥了洋人這一荒謬的結論,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愛國鐵路工程師,麵對洋人對中國人自己修築京張鐵路的冷嘲熱諷,大膽探索,成功地運用“人字形”施工法,高效快速地建成京張鐵路,令外國工程師瞠目結舌。
近現代愛國科學家的求索攻堅之路,把自己的學識與才華和祖國的命運聯結在一起。他們不僅在科學的高峰上不斷攀登,同時向舊製度挑戰,為建設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奮鬥不止。
新中國的建立,為廣大科學家、英雄模範施展才華,攻克科學堡壘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他們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這一傳統美德,以及老一輩革命家、科學家求索攻堅的革命精神,活躍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條戰線上。他們在求索攻堅的道路上,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建立起自己的特色。首先,他們以先進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銳利的武器,同時發揚社會主義大家庭協同合作的精神,群體攻關,碩果累累。如“兩彈”元勳鄧稼先,率領新中國的核武器研究群體,連續研製成功原子彈、氫彈,威震世界。優秀共產黨員羅健夫和他領導的攻關課題組,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圖形發生器。這一係列令人鼓舞的成績,足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求索攻堅、科學興業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而社會主義事業對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並促使它更加發揚、光大。
從以上曆史發展軌跡的尋覓,我們可以看到求索攻堅這一傳統美德昭示給我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這樣一些道理。
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無數勞動者在各條戰線的辛勤勞動和刻苦攻關。尤其是世界進入“電子時代”,知識更新加快,更要求我們的青少年——未來的攻堅者,樹立科學報國、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的心理準備。時刻迎接著中華民族騰飛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光輝日子。
要樹立求索攻堅的意識、求實創新的精神。在學習上要勇於發現,善於發現,敢於攻堅,善於攻堅。尤其是青少年,要養成勤於動腦、動手、知難而上的品質。
青少年學生要打好基礎知識,學習人類積累下來的已被公認為確鑿無誤的知識財富,為將來參加社會實踐準備充足的動力。在學校裏,從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的興趣入手,培養自己初步的科學探索品質。魯班和他的發明創造
魯班,春秋魯國人,姓公輸,名般。魯班出身於工匠世家。從小就學會了許多種工藝。他一生有多種發明創造,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木工方麵。他發明了鋸子、刨子、墨鬥等木工家具,又改進創造了樓、亭、橋、塔等建築工藝,還發明了打仗攻城的玄梯,生活中用的石磨等。
魯班的成就是與他刻苦鑽研分不開的。
一次,魯班負責建造一座宮殿,他和徒弟帶了斧頭,上山去砍樹。用斧子砍,又慢又累,一連砍了十幾天,砍下的木頭離所需還相差很遠。動工的日期越來越近,他心裏十分焦急。
這天晚上,魯班踏著月光,上山去尋找木材。忽而越過山坡,忽而攀上峭壁。他在攀峭壁撥動雜草時,手臂上劃了一道長長的血口子。魯班想:野草怎麼會這麼厲害呢?他俯身看時,發現有一種野草,葉子長長的,邊上排列著許多規則的細齒。輕輕地摸了摸,很是鋒利。這時,魯班又發現有一隻蝗蟲在吃草,兩個大板牙一張一合,一會兒就咬斷了好幾根。魯班捉起蝗蟲看時,它牙齒上也有許多整齊的小齒。魯班看了看帶齒的草,又看了看蝗蟲的牙齒,高興得跳起來。
他跑下山,連夜找來鐵匠,打了幾個邊緣帶齒的鐵條。用這種鐵條拉樹,又快又省力。隻用幾天的時間,木料就備齊了。這種帶齒的鐵條便是鋸子的祖先。
魯班看見古老的磨麵方法,是把麥子放在臼裏,用杵來搗,又費力又費工。他日夜思索,終於想出一個高效的方法;把麥粒放在兩塊粗糙的石頭中間,來回碾動。後來又進一步改進,在兩塊石頭吻合的一麵,鑿上齒紋,中心裝了軸。這便是現在許多農村仍在使用的石磨。
幾千年來,魯班的名字在民間廣為流傳,他是中華民族勤勞和智慧的象征。魯班刻苦鑽研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淳於意對醫術的求索
淳於意(約前205—?),姓淳於,名意。齊國臨淄(今山東臨淄)人,曾任齊國主管國家倉庫的“太倉長”,所以人們都稱他為“太倉公”或“倉公”。他是西漢時期的著名的醫學家。
淳於意從小愛好醫學,曾拜名醫公孫光為師。對公孫光所傳授的醫藥知識,他總是認真牢記,反複咀嚼回味,思考其中的道理。遇到疑難問題,常常是打破砂鍋紋到底(問到底),不弄個水落石出,絕不罷休。淳於意的求知欲是很強的,他不滿已學到的醫學知識。有一天,淳於意又請老師公孫光講授“精方”,公孫光為難地說:“我的本事全都教給你了,還是滿足不了你的要求啊!”我已經年邁力衰,絲毫也不想留一手,教給你的是我年輕時從老師那裏得來的全部秘方,既然統統教給了你,可不要隨便泄露給別人啊!”淳於意聽了連連作揖稱謝,表示一定遵循老師的教誨。過了些日子,師生又在一起談論醫學問題,淳於意發表了很多極其精辟的見解,公孫光大為讚賞,並說淳於意將來必定會成為全國第一流的醫家。公孫光想到淳於意是個不固步自封,勇於求索的人,就對淳於意說:“我有許多同行朋友,彼此都疏遠了。隻有一名同鄉,名叫公乘陽慶,十分精通醫方。我在中年時,曾多次想去拜他為師,但始終沒有去成。現在我想把你推薦給他。”淳於意想到醫學家學派縱橫,各有絕招,能繼續從師學習,也是增進自己醫學知識的一個途徑,聽了老師的話異常高興,日夜盼望著去拜見公乘陽慶。恰好有一天,陽慶的兒子名叫殷的因給齊王獻馬來找公孫光,公孫光便介紹淳於意同殷認識了,說了許多請托的話,並且親筆寫了一封推薦信。這樣,淳於意才得到拜見公乘陽慶的機會。
那時,公乘陽慶已是70多歲的老人了,盡管醫術高明,卻不肯輕易給人看病,更不肯收授學徒,連自己的兒孫也不傳授。由於淳於意態度虔誠,虛心肯求,對老師很尊敬,使公乘陽慶深受感動,便破例收他為徒。公乘陽慶對淳於意說:“首先要把你原來那些無用的方書去掉,我有很多古時候流傳下來的醫方書,如黃帝、扁鵲的脈書,根據五色診斷人的病症及病情,知曉病人是生還是死及藥論等書,都很精粹。我家中富有,心裏很喜歡你,想把我的全部秘方都傳授給你。”淳於意聽了十分感激,當即表示要刻苦學習,不斷提高醫術來報答老師。公乘陽慶給他講授了《脈書上下經》、《五色診》、《奇咳術》、《揆度陰陽外變》、《藥論》等專著。名師出高徒,淳於意跟從老師學習一年後,理論水平大為提高;到了第二年,臨床療效更加顯著;學滿三年,就達到了“診病決死生,有驗,精良”的地步。淳於意還清楚地認識到,從師增知識,實踐練技能。除了從師學習外,一有閑暇,就外出診病,一則檢驗自己的知識,二則培養和鍛煉自己的技能。從此,登門求淳於意診治的人絡繹不絕,真是業務繁忙、門庭若市。
淳於意喜歡自在地行醫,為百姓解除病痛之苦,不願做官。他認為,被人豢養,專門為官僚服務,不僅不能很好地為更多的人診病去疾,而且還堵塞了自己繼續上進,提高醫術的道路。因為民間天地廣大,有更多的病人,並且蘊藏著取之不盡的治病秘方,對於這廣闊的天地,近之則精深,遠之則平庸。當時,趙王、膠西王、濟南王、吳王等人,屢次派人召他,淳於意就是不去。後來他幹脆改名換姓,到處行遊,來往於各個諸侯國之間。這樣就觸犯了這些權貴的尊嚴,得罪了這些權貴,他們懷恨在心,伺機報複。文帝四年(前176),有人羅織種種罪名,向朝廷控告淳於意。朝廷派來公差,準備將淳於意逮捕解往長安(今陝西西安)。淳於意沒有兒子,隻有五個女兒,最小的女兒淳於緹縈,很有誌氣,決定要跟從父親一道去國都長安申辯。到長安後,她勇敢機智地衝破重重阻力,直接上書給漢文帝,懇切地記述了父親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她在書中說明,父親在齊國做太倉長時,老百姓稱讚他廉潔公平,現在做了醫生,精通醫術,百姓很需要他。如果枉遭刑殺,就將給老百姓造成巨大損失。況且人死不能複生,即使想要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因此肯求,隻要能贖出她父親,她願在宮廷為奴婢。漢文帝讀了淳於緹縈的申訴後,頗為她的篤實精誠所感動,當即釋放了淳於意,並決定廢除割鼻子、斷腳趾等肉刑。隨後,漢文帝又召見了淳於意,一麵了解他學醫的經曆,一麵又詳細詢問他給患者治病的各種細節和具體療效。淳於意一一作了回答,並且著重敘述了25個病人的“診籍”。即把25個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以及就診時間、病因、病理、診斷、治療等多方麵的情況,如實地記錄下來。這也就是中國最早的醫案。
由於淳於意不斷地學習、實踐和探索,練就了一手高超的醫療技術,他精通望、聞、問、切四診和脈學,為很多病人解除了痛苦。他能通過對病人臉色的觀察,判定病人或生或死。有一次,淳於意在齊國碰見一個奴仆,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其臉色異常,便對別人說:“這個人是傷了脾氣,待到來年春天,必定胸膈梗塞,不能飲食,到了夏季就會吐血而死!”當時那奴仆沒有絲毫痛苦的感覺,人們也不以為然,但到了第二年春天果然發病,到了夏初就吐血死去了。還有一次,淳於意到齊王黃姬的兄長黃長卿家去做客,發現王後之弟宋建的臉色不同尋常,便說:“您有病,四、五天之前,一定腰脅疼痛,不能俯仰吧,看樣子小便也不通利,如不急治,勢必會轉成腎痹症。”宋建回答說:“不錯,的確如此。那是四五天以前,天氣陰沉,有許多朋友來我家做客,看到倉庫門口有一塊方石,大家就抓舉比試力氣,我也趕去湊熱鬧,剛把石頭抓住,卻舉不起來,很快便撂下了。到了晚上,腰脊劇痛起來,而且解不下小便,直到今天還沒好呢!”淳於意說:“這就對了,從顏色來看是傷了腰腎,這是由於好持重的緣故。”於是開方“柔湯”給病人服下,病人很快就好了。不僅如此,淳於意也可以通過看脈象,判定病人的生死。齊國有個侍禦史名叫成,頭痛劇烈,難以忍受,淳於意切脈後,便直言不諱地告訴病人的弟弟說:“這是一種內疽,發生在腸胃之間,過四五日而痛腫,七八天後將吐血而死。”病人果然七八天後死去。原來這個病人嗜酒成癖,性生活又不節製,使內髒受到損傷,脈象反映出病人患的是不治之症。
淳於意不知疲倦地追求探索,成為一代以望診和切脈著稱,兼通內、外、婦、兒、針灸、五官各科的多麵手式的著名醫家。孫臏身殘誌堅著兵法
孫臏是戰國時期齊國人,出生在阿(今山東陽穀東)鄄(今河南範陽縣西南)之間,生卒年代不詳,大約生活在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20年左右,主要活動於齊威王時期。他是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的後世子孫,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學家。
孫臏少年孤苦,毅力非凡,才智過人。為使國家免遭戰亂之苦,他親自到深山拜自號鬼穀子的王栩先生為師,學習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