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苦讀

周恩來(1898—1976),浙江紹興人。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他鞠躬盡瘁,為黨為人民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我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周恩來在他的政治和軍事生涯中,充分地體現了他的聰明才智、知識淵博和通曉古今,而這些學識都是他中學時期以來刻苦積累而得到的。

周恩來十幾歲的時候,便隨同伯父來到東北沈陽,在東關模範學校念書。一天,學校的校長給同學們上修身課。當講到“立命”這一節時,校長突然問:“諸生為什麼而讀書啊?”有的學生回答:“為明禮而讀書!”也有的回答:“為做官而讀書!”還有的回答:“為家父而讀書!”等等。

校長並不滿意這些世俗的回答,他把目光投向沉思未語的周恩來,微笑著問周恩來:“你為什麼到學校來讀書?”周恩來從容地站起來,琅然說道:“我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鏗鏘有力,不同凡響的回答,讓大家為之一震,許多同學為自己的鄙俗的誌向而羞愧。周恩來正是因為抱有“為中華之崛起”的崇高學習目的,所以才能積極努力地學習知識,用廣博的學識來武裝自己,為實現遠大的理想而奮發苦讀。

周恩來在學習上有兩條座右銘,借以鼓舞自己,使自己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其中一條是“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周恩來善於獨立思考,而且十分虛心好問。他經常和同學、老師一起,交流學習經驗,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1920年1月,周恩來同天津市的其他學生領袖因領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遭到了反動當局的逮捕。在獄中,周恩來依然努力學習、並且利用學習與敵人進行鬥爭。他組織了公共讀書班,在共同的學習中,加深對馬克思的唯物史觀、階級鬥爭學說、剩餘價值學說的理解和探討,並密切中國當時的國情,使大家增強同封建勢力鬥爭到底的決心。此時,這座死氣沉沉的牢房氛圍變了,變成了一個充滿勤奮學習,激烈研討問題的學習世界。周恩來在這裏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增強了鬥爭經驗,在艱苦的鬥爭中逐漸成熟起來。

“善求書外之學問”,這是周恩來的另一條座右銘。他並不滿足於課堂上所學的東西。他擠出大量時間,到圖書館學習各種各類的知識,特別認真學習閱讀宣傳革命思想的書籍。他十分重視實踐,還虛心地向工農群眾學習。

在學生時代,由於周恩來胸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大誌。學習刻苦,奮發努力,他的各門功課成績十分突出,而且訓練了自己參與實踐和社會調查的能力,他的演講才能非常出色。

在不斷學習中,周恩來成長為博學多才的革命家,並通過在學習中掌握的豐富學識以及在革命實踐的運用,終於實現了他的誌向“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惲代英善於讀書致用

惲代英(1895—1931),又名邃軒,字子毅,筆名代英、但一、天逸等。原籍江蘇武進,出生於湖北武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

惲代英幼年時就十分用功學習。在家塾裏讀了不少線裝書,母親陳葆雲就是他的啟蒙教師。陳氏出身於士宦之家,頗有舊學根底,經常教育惲代英學習唐宋詞詩。惲代英在武昌北路高等小學堂讀書時,因為勤奮好學、聰慧睿智、文才出眾,被國文老師譽為“男奇兒”。

辛亥革命前,14歲的惲代英隨父母去鄂西北老河口。他在父母指導下,在家讀書。通讀了《古文觀止》、《戰國策》、《飲冰室文集》等書。其中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最使他感興趣,他從中受到了西洋新學和民主主義思想的熏陶。尚未成年的惲代英,在讀書學習的同時,還堅持寫日記,反省自悟,堅持從各方麵來鍛煉自己。

1913年,惲代英18歲時,考入武昌中華大學文科學習。他讀書非常勤奮,為了尋求改造社會、改造中國的真理,他廢寢忘食地學習著,廣泛地涉獵各個學科的書籍,如中外古今的曆史、哲學、文學等著作。他特別注意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注意將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結合起來。並開始為上海的一些報刊寫稿。“五·四”前文為《東方雜誌》、《新青年》雜誌等刊物撰寫文章數十篇。在這些文章裏,抨擊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積極倡導民主與科學,提倡民權思想,對勞苦大眾表示了極大的同情。

1917年,為了救國濟世,惲代英又和他的摯友黃負生、梁紹文、冼震等籌辦成立了互助社,出版了內部刊物《互助》。互助社的社員們,經常在一起座談讀書體會,介紹個人思想修養方麵的心得,開展對國家大事、社會問題自由的、熱烈的討論。惲代英還在互助社裏提出了“夫智仁勇三者,一貫之德也,研究以廣其誌,實行以增其勇,於以求仁”的道德標準,製定了“不談人過失,不失信,不惡待人,不作無益事,不浪費,不輕狂,不染惡嗜好,不驕矜”的戒約八則,注意德、智、體的全麵培育,建立了良好的學風,對於形成學人的良好道德素質和作學問的修養,發生了深遠的影響。互助社的許多成員後來成為“五·四”運動的骨幹。任弼時為中華新生而學習

任弼時(1904—1950)湖南湘陰縣人。偉大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卓越的領導人之一。

任弼時從小愛學習,四五歲的時候,就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練習寫字。但還非常喜歡父親給他講曆史上誌士賢人勤學、勇敢和愛國的故事。

他七歲進入初等小學學習,學習很刻苦。9歲時,曾寫過一篇《自立》的作文,文中說:“世界之人,皆以自立為要。吾國四萬萬同胞,欲保國家,非自立不可。”立下了為中華新生、獨立、富強而學習的誌向。

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在全國掀起之後,任弼時與毛澤東在長沙領導的革命組織——俄羅斯研究會取得了聯係,從研究會中了解到十月革命後俄國的一些情況,心中暗暗激起了對無產階級革命聖地的向往。任弼時決定去俄國勤工儉學。

任弼時到俄國後,進入了斯大林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集中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十月革命經驗。他學習非常認真刻苦,出了教室,就走進圖書館。為了盡快精通俄文,他常常找到俄國同學交談,以糾正自己在語法、語音方麵的差誤。這樣學習一段後,他就能直接聽俄文教師講課和閱讀俄文報刊書籍了。他讀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注意掌握書刊的基本精神和內在聯係,剖析知識的重點、難點和特點,全麵的評估和進行有效地消化理解;他善於捕捉書籍中的精髓、要旨和特色之處,思維靈活、敏捷、開闊,常常有新穎而獨特的理解體會。

他不僅自己努力學習,還熱心幫助其他同學,經常利用星期天去給俄文差的同誌補習功課。張太雷對任弼時這種治學為人的精神推崇備至,瞿秋白也感歎地讚揚任弼時是一個誠實而用功的學生。

任弼時在東方大學學習時,注意聯係中國社會的現實和革命的實際,經常思考中國革命的前途問題。

1924年,20歲的任弼時從俄國回到上海,從事黨和團的基層幹部的訓練工作,親自給學員講授共產主義ABC。因為他講課理論聯係實際,深入淺出,很受學員的歡迎。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的工運和青年問題,積極組織青年們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五·卅”運動,並且撰寫了《上海五·卅慘案及中國青年的責任》等文章,揭露了帝國主義的反動暴行,總結了中國青年運動的曆史經驗。陳毅酷愛讀書

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傑出的領導者與組織者。

陳毅自幼好學,酷愛讀書。他看起書來,非常專注,有時廢寢忘食,達到了入迷的境界。

有一次,他正在專心致誌地讀一本書,母親讓他上街去買些綠豆。正讀到緊要的時候,不忍心放下書,於是他一手提著籃子,一手拿著書,邊走邊看,一門心思都撲在書上了。集市喧鬧繁華,人來人往很熱鬧,陳毅專心讀書,並沒有注意,竟連連撞到別人身上。忽聽有人高聲叫嚷:“賣豆啦!賣豆啦!”他急跑過去,頭也不抬,便說:“買豆。”他買完豆匆匆回到家,放下籃子,又捧著書讀起來。

一會兒,母親走過來擰了下陳毅的耳朵,說道:“你呀!看書都看呆了,你看看你買的是什麼豆子。”陳毅跑過來一看不覺也大笑起來,籃中裝的不是母親讓買的綠豆而是豌豆。就是由於這種強烈的求知欲,他閱讀了許多中外著名書籍、豐富了他的視野和知識麵。

陳毅投身革命後,麵對新的形勢,他更感到學習的迫切性,於是更加勤奮學習,刻苦讀書。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後,陳毅領導紅軍在江西蘇區一帶進行遊擊戰鬥。當時,我軍處於敵人封鎖圈內,條件十分惡劣,就是在這種非常艱苦的條件下,陳毅仍然天天堅持讀書。

那時,山洞裏、巨石旁、草叢中、大樹下……都是陳毅學習的地方;有時天上下雨、下雪,眼前沒有躲避的地方,他就把雨傘綁在自己身上,依舊專心地學習、讀書。

1936年,由於叛徒告密,陳毅的住地所被敵人團團包圍。陳毅機警地隱蔽在叢莽之中,敵人帶著獵狗滿山搜索,沒有找到陳毅,卻發現在住地附近有一個包袱。敵人們把包袱打開一看,裏麵既沒有銀元、又沒有值錢的東西,僅有一堆書籍。敵人驚訝地說:“啊,共產黨苦得這樣,還念書哪!……”

陳毅認準隻要堅持不懈,鐵棒能磨成針,堅持學習、讀書,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持之以恒。陳毅逐漸成長為人民軍隊的傑出將帥和中國無產階級的優秀政治家,並且成為學識淵博的詩人。老舍奮發寫作

老舍(1898—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我國著名的現代小說家、戲劇家。

他出身貧寒。1900年,他剛一歲,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父親在侵略者的炮火下喪身。母親拖著5個孩子靠給別人洗衣、做活養家度日。

老舍7歲那年,靠一位樂於行善的大叔才進了私塾,開始他的學生生活。後來靠他苦讀勤學,考上免費供給膳宿的北京師範學校。

1921年,他進英文夜校時認識了一位英國教授,又跟著這位教授補習英文。25歲時,他被推薦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講師,教英國人學中國普通話和“四書”。他在倫敦先後和一位作家及一位翻譯家住在一起。他看見他們不論白天夜晚,總是寫個不停。一向愛好文學的老舍想,自己念過唐詩宋詞,讀過許多小說和新文藝作品,又能唱京戲、昆曲,也寫過小說習作。又有滿肚子的苦汁,何不吐出來?我要大聲呐喊!他下定決心拿起筆。利用課餘時間和假期,開始了小說的創作。

凡事開頭難。盡管過去他也寫過論文,寫過講演稿,可正式要寫起小說來,並不那麼容易。在遠離故土的英國倫敦,他懷念祖國,思念家鄉,回憶往事,創作的衝動激勵著他勤奮苦練,邊學邊寫。他想:“十成不能則五成,五成不能則一成半成,灰心則半成皆無。生命斷矣!”他還想:“字紙簍子是我的好朋友,常常往它裏麵扔棄廢稿,就一定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終於,他熬了整整一年寫出了第一本小說《老張的哲學》在國內發表了,他快活得要飛起來了。接著,他又寫了三本小說。

1930年春回到祖國後,老舍應聘擔任了齊魯大學的教授。從這以後,他在教書的業餘時間寫作,每年寒假、暑假,是他寫作的最佳時期,不管外界有多少誘惑力,也不管條件有多麼困難,他天天堅持寫作。從開始寫小說起,他一連10年都沒有歇過夏。

有一年,暑假期間,山東濟南遇上了奇熱,小孩整天哭號,吃不下奶;大人一個勁兒地喝水,吃不下飯。當時老舍正忙著寫一本書。他坐在小桌前,左手揮扇打蒼蠅,右手握筆寫稿,汗不停地流著,不一會兒汗水就順著手臂流到了寫字的紙上,他便把毛巾墊在肘下當吸汗器,堅持寫作。他規定自己每天必須寫好兩千字,否則決不罷休。

不久,老舍離開了教學崗位,成了專業作家,他更是夜以繼日地寫作。實在疲倦了,就朗讀外文小說,調濟調濟精神。老舍的辛勤耕耘,果然結出了碩果。在山東7年間,他寫了6部長篇小說,40篇短篇小說。

這以後,老舍在抗日戰爭期間,又寫了《四世同堂》等兩部長篇小說,7個話劇,出版了一部長詩集、一部曲藝作品集、兩部短篇小說集。新中國成立以後,還寫了《龍須溝》、《茶館》等24部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