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綜述

立誌勤學,是華夏文化陶冶的優良品格,是中華民族矻矻奮鬥的不息精神,是國家走向獨立富強、自由民主的重要條件。

自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精神文化也隨著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立誌勤學做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和精神品格,也不能不受到時代社會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影響,從而具有了新的時代的特點:

第一,對立誌勤學有了新的理解和探索。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滿清王朝的腐敗,西洋列強的侵略,使中國無數愛國誌士仁人受到了強大的震撼。他們開始感到,僅僅滿足於學習中國的古代文化典籍,無論怎樣發奮苦學,無論達到怎樣精深的境界和修養,也挽救不了垂危的國家命運。他們開始尋覓、探索、嚐試,從林則徐、黃遵憲、魏源等人對“西學洋務”的接觸,“康梁變法”的改革維新,孫中山對“三民主義”的倡導,標誌著近代不同時期愛國誌士仁人的艱苦奮鬥道路。伴隨著這種艱苦的探索和奮鬥道路,人們對“立誌勤學”有了新的理解和要求。所謂“立誌”,最要緊的是立愛國、救國之誌,是要探索一條中華民族獨立、自由、民主、富強之路;所謂“勤學”,除了弘揚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還要學習“西學”,學習現代自然科學,學習資本主義有益的工業和科學技術。從這個時期開始,不少愛國青年開始到日本、法國、德國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留學,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知識。

第二,近代史上數以百計的愛國誌士為尋求國家富強繁榮而艱苦奮鬥、流血犧牲,但從“西學”中並沒有找到中國強盛之路。1921年誕生了中國共產黨和它的領袖毛澤東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後,中國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並且在實踐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中國才找到了獨立、民主、富強之路。經曆了近30年的革命鬥爭和近40年的經濟建設,中國的麵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第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誌為首的黨中央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使中國找到了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人們對立誌勤學的理解又有了新的發展。如果說在中國民主革命鬥爭時期,所謂“立誌”,就是立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大誌,所謂“勤學”,就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毛澤東思想,學習人類有史以來一切有益的科學文化知識(中學、西學);那麼,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所謂“立誌”,就是立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原則的大誌,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大誌,所謂“勤學”,就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及其在當代的新發展,即學習鄧小平同誌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學習人類有史以來的科學文化知識,特別是學習當代的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大生產的管理經驗。

當代青少年,在繼承中華民族“立誌勤學”傳統的過程中,要注意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仍然要注重解決誌向問題。在處理“立誌”與“勤學”關係上,仍然要把“立誌”放在首位,即今天所強調的把“德育”放在首位。近代史以來,不論是滿清王朝中的開明官吏、士子學人林則徐、魏源、龔自珍,還是“康梁變法”中的資產階級改良派諸君子,亦或是孫中山舊民主革命時期的“革命黨人”,其為國為民而勤學立誌的高風亮節、磊落品格,仍然是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值得今天的青少年欽敬學習。至於無產階級老一輩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重視實踐,重視實事求是,重視學習與運用相結合,這更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學風和榜樣。所以,今日青少年,不論有誌於學習那一門科學知識,不論是在國內學習還是到國外學習,都要把“立誌”即“建設四化,振興中華”放在首位,要把“勤學”與國家大環境結合起來,與世界科技文化發展大背景結合起來,要有一種高瞻遠矚的視野,要學習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把個人的奮發勤學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起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境界,為國家的興旺發達而貢獻青春力量。

二是要建立“勤學”的完整的知識結構體係。中國古代學人士子的“勤學”除個別人物外,多是以人文知識為重,而人文知識又以學習古代詩書禮樂的典籍為主。現代青少年,當然還要學習古代文化優秀遺產;但這還不夠,還要學習現代的自然科學知識,學習現代的精神文明。“勤學”,不僅是指要勤奮攻讀,而且是指攻讀的知識領域要廣闊,要十分重視對當代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

三是“勤學”的觀念也應加以改變和更新。古代士子學人十分強調博覽(當然並不忽視精讀),有的少年成才讀了幾千卷書。在今天麵臨所謂“知識爆炸”的現代社會,出版業空前發達,各類書刊多如星漢,知識更新的周期縮短,而現代人的知識結構又包括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其他新興科學,所以,再像古代那樣提出“讀盡經書”的要求,不僅不可能,而且也沒有必要了。當今“勤學”當然仍須博覽群書,要保證學習閱讀的數量;但更重要的,是精讀,是掌握閱讀方法,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即要會學、善學,能學,能夠了解知識的內在聯係與結構,能夠進行有效的自學,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益。

四是要在重視書本學習的同時,更加重視實踐的學習,要注重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從讀書時起就養成動手、動腿、動口、動腦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孔子韋編三絕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今山東)人,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多才多藝,學問淵博。孔子曾說自己“並非生而知之者”,他的學問都是通過刻苦鑽研得來的。

孔子從小就死了父親,家境貧寒,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隻好通過自修來獲得知識。他從15歲起開始發憤讀書,因為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多方麵向人請教。他問過作官的人;也問過普通人;問過白發蒼蒼的老人;也問過年齡不大的兒童。他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的學習興趣很廣,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求知的機會,而且無論學什麼,都要求個明白。他成年後,離家到各地去遊曆,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有一次,他去參加太廟(古代帝王祭祖的家廟)裏的祭祀典禮,因為是第一次參加,樣樣都覺得新鮮,不停地向人打聽。等到祭祀完畢,他還是抓住別人的衣袖不放,非問個明白不可。別人看到他老是打破砂鍋問到底,就說他是“每事問”。

孔子十分好學,他常說:“在學習的時候,我從來不會感到厭倦。一次,他向音樂家師襄子學彈琴,先學習一支曲子,練了十來天,還在不停地練。師襄子催了他好幾回,叫他學習新的曲子,孔子都不同意。開始,他說還不懂技法;掌握技法後又說沒體會出這樂曲的思想意境。後來,師襄子對他說:“你已經彈得很有感情了,可以學新曲子了。”而孔子卻說:“我還弄不清作曲家的為人呢。”

孔子年老的時候,回到家鄉從事編書和講學。雖然很忙,但他仍然堅持學習。

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這是一本最難懂的古書,許多人都不敢去研究它。但是,孔子決心要讀懂弄通。他把用竹木簡寫成的幾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逐字逐句仔細閱讀。一遍不懂,就讀第二遍,還不懂就讀第三遍。這樣讀來讀去,因為讀的遍數太多了,把串聯竹木簡的牛皮帶子都給磨斷了多次,叫做“韋編三絕”。最後,他到底把這部書讀懂了,並向別人詳細地介紹了這部書的內容。

孔子“學而不厭”,刻苦勤奮的學習鑽研精神為後人做出了典範。樊遲學而不厭

孔子一生教過三千多個學生,而得意門生隻有七十幾人,樊遲就是其中的一個。樊遲謙虛好學,善於獨立思考,在學習中遇到什麼不懂的問題就向老師請教,有時還向同學請教,而且一定非要把這個問題弄懂了不可。

一次樊遲隨著孔子閑遊,來到一個祈天的祭壇底下。望著高高的祭壇,他不由問道: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怎樣才能積得深厚呢?而人們的隱私怎樣才能治得下去?受了私心的迷惑又怎樣才能辨別呢?孔子直點頭,連連誇獎他問題提得好。

“仁”是孔子倡導的儒家學說的核心。這個問題涵概性強、抽象、不易理解。樊遲也為這個問題苦惱。有一次,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呢?”孔子回答說:“仁嗎,就是愛撫眾人。”樊遲又問:“那麼‘知’呢?”孔子回答說:“就是善於識別人的善惡。”樊遲還是不能理解,就請老師再做進一步的解釋。孔子打個比方說:“從政治方麵談,如果舉賢任能,任用正直的有德有才的人而不任用那些無才無德的奸邪的人,那些奸邪的人就會向正直的人學習而變成好人,這就是‘知’啊!”樊遲還是覺得不能深刻理解孔子話的含意。沒有徹底弄通這個問題,他心裏總是感到不踏實。有一天,他見到了子夏,子夏是他的同學,在孔子的學生中是個佼佼者。樊遲在與子夏交談的過程中,又把“知”這個問題提出來了。他對子夏說:“前幾天我見到了咱們的老師,我問‘知是什麼意思?’老師說‘如果任用正直的賢德的人而那些奸邪的人就會變得正直起來’,這是什麼意思呢?”子夏說:“這方麵的事例多得很呢!譬如說,舜做天子的時候,在眾人之中把正直賢德的皋陶提拔起來做宰相執政;商湯做天子的時候,就把正直賢德的伊尹提拔起來做宰相執政。人們都學習他們的良好品德,結果國家治理得很好,這不就是咱們老師說的‘善於識別人的善惡’嗎?而善於識別人的善惡,又能任用正直賢德的人,這不就是虞舜與商湯的智慧嗎?”樊遲這才真正的明白了。樊遲這種謙虛好學,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千古以來成為學界的佳話。匡衡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承(山東嶧縣西北)人。他家祖祖輩輩務農,沒有一個讀書人,生活十分貧困。匡衡小時候就喜歡讀書,酷愛學習。但因家窮,少年時給財主放牛、放羊,長大了,成了敦敦實實的壯小夥子。農忙季節,父親讓他給地主打短工,做零活,幫助家裏維持生活。

匡衡是一個有雄心大誌,善於動腦筋給自己創造學習條件的聰明人。打短工的時候,他身邊總是帶著書,有空就拿出來看。哪怕在地頭歇息的一點點工夫,他也要看上幾段書,由於能夠這樣地刻苦學習,充分利用時間,他把《春秋》、《詩經》、《論語》、《禮記》,甚至《尚書》、《易經》都讀了。天常日久,學問越來越大,但是他從不自滿,學習起來總是孜孜不倦。

白天匡衡為財主幹活,晚上不怕累,原想讀點書,可是,學習需要時間,也需要一定的環境,晚上看書更需要燈光。可他家裏連做菜都舍不得用油,哪肯用油點燈呢!為了省油,天剛黑,他媽媽就催他早早睡覺。匡衡一心想讀書,怎麼能睡著覺呢?他常常在一片漆黑的房間裏背誦文章,有背得流利的,也有丟字的,他想看書對照一下,沒有燈,真是心急如火。他心裏煩,睡不著,耳朵就特別靈,隔壁吵吵嚷嚷的聲音聽得特別清楚。他走出草房,隻見鄰居財主家燈火通明,財主家經常大吃大喝,鬧到半夜也不熄燈。可惜屋裏隔了一堵厚牆,光線射不進來。一天晚上,他正默誦文章,發現從牆縫裏透過來一絲微弱的光,燈光!燈光!嘿!燈光有了。再也不愁無燈看書了,匡衡連忙捧著書,靠在牆邊對著縫孔,貪婪地看了起來,他全神貫注,忘記了一天的疲勞和夜晚的倦怠。

第二天,瞅著鄰家財主出門會客,家中無人,他非常小心地在牆壁上鑽個小洞,小洞一直透到隔壁,然後他用紙小心地把小洞遮擋好。一到晚上,他就輕輕地把紙挪開,果然,一束光線射了進來,他捧著書對著小孔,書上的字能看清楚了。從此,他每天晚上在自己的房間裏,借著偷來的燈光,勤奮讀書。

匡衡的求知欲望越來越強。苦於無書可讀,他到處設法借書。真正書多的還是富人家,書是很難借到的。聰明的匡衡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去向一個藏書多的富人借書,表示願意給他做工,不要工錢,隻借書看,富人答應了他的要求。

匡衡很勤奮,白天做工,晚上看書,富人被他的強烈求知欲望,勤奮好學的精神所感動,就把全部藏書借給他看,不長時間,他就把那個富人家的全部藏書讀完了。

匡衡的書越讀越多,越讀越精,六藝經傳他都有研究,最後終於成了博士,他這個博士可不一般,當時的學者都欽佩他,紛紛讚揚說:“對經學研究得透徹的除了匡衡之外,找不出第二個來。”這事連朝廷也知道了,漢宣帝就頒詔讓他作了平原文學,以後還做過宰相。

匡衡還能詩善文,尤其善於解說“詩經”,常引經據典來議論國家政治得失。當時的儒生給他編了這麼幾句話:“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非人頤。”意思是:你們不要隨便地解說《詩經》呀!匡衡就要來了,匡衡解說的《詩經》呀,是那麼生動,能逗得人個個樂的不停。

匡衡在事業上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是從小勤學得來的。黃霸獄中苦學不歇

黃霸字次公,西漢年間淮陽陽夏人。他為官清廉,為人正直,是當時著名的清官,深受老百姓的擁戴。

漢宣帝初年,詔書為漢武帝立廟樂,並讓滿朝文武大臣們討論。討論中,大臣們認為皇帝的這個主意很好,但一老臣夏侯勝卻表示反對,他說:漢武帝雖然有開疆擴土的功勞,但他生活非常奢侈,亂殺無辜,強征於人民,使得“天下虛耗,百姓流離”,既然“無德澤於民”,當然就不應該給他立廟樂。

黃霸當時正做著丞相長史的官,也參加了討論。他對老臣夏侯勝的議論,很有幾分讚許,所以既沒有當場製止,事後也沒有向皇帝劾奏。結果,夏侯勝被加上“非議詔書,誹謗先帝,大逆不道”的罪名,被抓入獄。黃霸也被加上附和、縱容“逆臣夏侯勝”的罪名,和夏侯勝關在一起,準備處以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