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華夏古國,禮儀之邦。謙虛禮貌,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組成部分,是構成人的精神美的重要因素,是人的品質的外在表現。
謙虛是人的高尚品德,屬於人的思想修養。所謂謙虛是虛心不自滿,善於發現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樂於以彼之長,補己之短。
禮貌是人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屬於言行方麵的修養。禮是內容,貌是形式,屬儀。一般地說“禮儀”,包括國家製度、等級秩序和典章儀式。
所謂謙虛禮貌,即恭謙禮讓,從屬於“忠”恕之道,是以“仁”為核心的“禮”的組成部分。從廣義上講,謙虛是禮貌的內在本質,禮貌是謙虛的外在表現。兩者基礎就是尊重他人、依禮而行。
謙虛禮貌,雖屬“禮”的範疇,但儒家所倡導的“禮”,卻與周禮有所差別。孔子在批判地繼承周初禮樂製度時,並非以“禮”為核心,而是以“仁”為核心。孔子論“禮”與周禮是有區別的。在周製中,“禮”是至高無上的行為規範。孔子雖然主張推行禮製,卻以推行仁政、仁者愛人為前提,重在以之作為倫理道德的思想規範。他要求為政者首先要自行其正,並以之作為在政治上施行仁政的前提。孔子主張“從道不從君”、“道高於君”,這種尊禮重道對限製君權具有重大作用。在仁者愛人方麵,孔子要求“克己”、“內省”,並在行動上推行“忠恕”,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行“恭、寬、信、敏、惠”五種為“仁”的品德。盡管孔子的仁者愛人、推己及人,最終並不能超越禮製的規範,但他所建立的觀念,其中某些內容包含著普遍性的原則,具有超越於時代和社會製度的意義。比如儒家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應該彬彬有禮。作為一種行為規範或道德規範,這在任何社會都是應該提倡的,這是因為其具有普遍性。是可以批判地繼承並加以發揚的。
謙虛禮貌,要求恕以待人,謙抑自守。孔子說:“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荀子·宥坐》)語雲:“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人若自滿而以聰明智勇驕人,或以功名富貴驕人,則失去謙退之德。自視甚高,必不能平和待人,自然更談不上什麼“寬容大度”或“與人為善”。人有謙讓之德,才能不自滿,才能不斷進步;才能夠辨別善惡、尊卑和義利,在立身處世上,才能恭謙禮讓、遵禮而有節。
在以仁為總則的恭、寬、信、敏、惠、忠、敬、謙、讓、誠等人際交往具體規範指導下,父慈子孝,兄悌弟友,相親相愛者,比戶可尋;夫婦和順,“相敬如賓”、“不忘貧賤”、“不棄糟糠”者多不勝教;富而不淫,樂賑好施,濟世救窮也為數不少;貧賤不移,渴死不飲盜泉水,餓死不食嗟來食者,史有所載;朋友交往,不忘故舊、不避貧賤、不計年齡、不論遠近,“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忘年之交、刎頸之交、生死之交、患難之交、不絕於書;尊老慈幼,敬賢讓能,尊師重道,獎掖後進等等,更俯拾即是,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