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貢院賣完

清道光年間,廣東花縣出了個才子,叫洪秀全,15歲就考個頭名童生。後來他和馮雲山參加府試,三次都不中,兩人很不服氣。他們見到榜上竟有徐阿元的名字,更氣得兩眼噴火。

徐阿元是個財主少爺,曾跟他們一起讀書,他又蠢又懶,常常求洪秀全代作詩文,這種人能考中秀才,裏麵肯定有鬼!於是,他們便試探一下徐阿元:“你好本事,下次府試,請你幫忙!”徐阿元得意地說:“如果你們家裏肯將田地抵押給我爹,我爹可以幫你們去打點呀!”有個童生在一旁聽了,罵道:“原來秀才是錢買來的,怪不得你們這些蠢豬都中啦!”徐阿元見說溜了嘴,忙說:“我開玩笑呀,秀才是買不得的!”說著,拔腿就溜。

洪秀全回去寫了張無名狀子,夜裏和馮雲山把它貼在貢院的門口。然後又用黑漆將橫匾“貢(貢)院”兩字塗改為“賣(賣)完”。

天亮了,貢院門口圍滿了人,個個議論紛紛,說貢院賣完一科,不知得了多少銀子。貢院主管暴跳如雷,但又不敢報官,隻好叫人撕了狀子,將橫匾洗刷幹淨。但這件事一下子就傳開了,貢院洗也洗不幹淨哩!

遠和近

曹植小時候,就很聰明,深得父親曹操的寵愛。一年中秋,全家在一起賞月,曹操突然問曹植:“月亮跟外國比,哪個遠,哪個近?”曹植一口答道:“月亮近,外國遠呀!”曹操問他理由是什麼。他說:“月亮抬頭就能望見,所以說它近;外國抬頭望不見,所以說它遠哩!”曹操聽了很高興,著實誇獎他一番。

第二年中秋,有幾個外國朋友到來拜訪曹操。在宴會上,曹操想起去年賞的事,便問客人:“月亮跟貴國比,哪個遠?哪個近?”客人們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曹操想當眾顯露一下兒子的才能,就說:“這個問題,就讓我三兒回答一下,望諸位多多指教!”

曹植很有禮貌地對客人說:“貴國近,月亮遠呀!”曹操聽了,很不高興地說:“去年中秋,你不是說月亮近,外國遠嗎?怎麼長了一歲,卻變糊塗啦!”曹植不慌不忙地答道:“月亮雖然抬頭望得見,但它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說它遠;外國雖然看不見,但可以跟我們互相往來,所以說它近哩!”客人們聽了,都說有道理,曹操暗自得意。郭忠恕畫風箏

郭忠恕是我國古代著名畫家。他為人高潔,從不輕易為別人作畫,特別是不願給達官豪富作畫。

他在陝西的時候,有個豪富為了想得到他的畫,就想了個辦法,叫兒子天天送好酒給他喝,然後就拿著一匹白絹請他作畫。郭忠恕這回卻滿口答應下來。立即將那匹白絹打開,在絹頭上畫一個小孩,然後順著白絹畫了隻風箏。闊老一看,哭笑不得,便問郭忠恕何故。郭忠恕笑道:“你天天請我喝‘長酒’,我自然要謝你一隻長線風箏了!”

隻有這一點像

東晉時,有個著名書法家叫王羲之,人稱“書聖”。一天,他兒子王獻之得意地問他:“我的字練得差不多啦,再過三、五年可以成名了吧?!”王羲之指著院子裏的大水缸對他說:“你的字還未有骨架,站不穩腳哩,寫完這18缸水再說吧!”

王獻之有點不服氣,決心從頭練好基本功,拿點真功夫給爸爸瞧。於是,他照著父親的字,天天專練橫、豎、點、撇、捺。練了兩年,他拿筆劃給爸爸看,爸爸不吱聲,媽媽說有點像“鐵劃”了。王獻之很歡喜,立即回書房,天天專練鉤。又練了兩年,他拿鉤給爸爸看,爸爸仍是不吱聲,媽媽說有點像“銀鉤”了。這時,王獻之才開始天天練字。同樣練了兩年,他拿字給爸爸看,爸爸還是不吱聲。爸爸見他寫的一個“大”字,有點上緊下鬆,便在下麵加一點,成了個“太”字。

王獻之把字拿給媽媽看,媽媽仔細地看了三天,才把所有的字看完。她指著那“太”字下邊一點,對兒子說:“你練了兩年字啦,隻有這一點像你爸爸的!”王獻之聽了,驚得把口張開,很久也合不起來。

揮筆退敵

唐代大詩人李白出外漫遊,剛回到四川綿州,唐玄宗就派人召他火速進京。

原來有個鄰國,天皇妄圖要唐朝皇帝進貢大米,差使臣送來一份戰表,上麵寫著“天心取米”四個大字。使臣說:“中國如果有人能就這四個字作答,便井水不犯河水;如若不然,就得服服帖帖當天皇的順民,年年進貢糧食!”

唐玄宗召集文武百官上殿,問誰有良謀妙計。滿朝大臣,竟沒有一個敢開口,急得唐玄宗如熱鍋上的螞蟻。翰林尚書賀知章突然想起了李白,立即奏道:“除了李太白,誰也沒有這樣的才能,請聖上速將他宣來!”

來到金殿,李白才知道這回事,便對玄宗說:“好辦,請將那使臣傳來吧!”使臣到來,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戰表上麵每個字各添一筆,將“天心取米”四字改成“未必敢來”。使臣看了嚇了一跳,灰溜溜地回國複命去了。

李白解畫

公元715年春天,十四歲的李白已在南浦(今萬縣)名揚全城。有位姓胡的鄉紳不學無術,卻愛附庸風雅,他五十大壽之日,宴請全城富戶名流,並請“神童”李白赴宴。酒席間,胡鄉紳想表現一下自己,尋機諷刺李白好喝酒,便指著牆壁上掛的一幅畫讓眾人看。畫上有一個老神仙,懷抱一隻大酒壇,睡在西岩上,不知是喝醉了還是睡著了,壇口朝下,酒順著壇口往下流。胡鄉紳裝腔作勢地說:“酉加個卒是個醉,目加垂是個睡,老神仙懷抱酒壇枕上偎,不知是醉還是睡。”眾人一聽,不由暗暗替李白擔心。李白卻不慌不忙地指肥胖如豬的胡鄉紳答道:“月加半是個胖,月加長是個脹,胡鄉紳挺起大肚當口站,不知是胖還是脹。”眾人大笑。

歐陽修

宋朝,有個人自以為能吟詩作賦,所以目中無人。聽人說歐陽修詩才超人,他心中頗為不服。為了見個高低,他要去訪歐陽修。途中,他見路邊有一棵很大的死樹,詩興大發,吟出兩句:“麵前一古樹,兩股大丫杈。”兩句出口,一時想不出後兩句。恰巧歐陽修從後麵走來,就替他續了兩句:“春至苔為葉,冬來雪是花。”

詩人不認識歐陽修,他回頭傲慢地說:“想不到你也會作詩?你一定是去找歐陽修吧?正好一路同行。”兩人一同來到一條河堤上。一群正在打盹的白鴨子,突然受驚,便“嘰哩嘎啦”地跳入河裏。“詩人”見景生情,又作起詩來:“一群好鴨婆,一同跳下河。”歐陽修聽罷,又幫他續了兩句,引用了駱賓王的名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

兩人同船渡河,“詩人”為了顯示自己,在船艙又作起詩來:“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歐陽修續上後兩句說:“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羞)。”

那人聽罷大喜說:“哦,他已知道我了,這說明我的詩才高啊!我看。歐陽修還不如你我二人呢!”

唐代酒價知多少

宋朝真宗皇帝昏庸無能,整天沉醉在享樂之中。

有一天,他又大擺酒宴,暢飲美酒,觀賞歌舞。突然,他的腦子裏閃出一個怪問題,就揮手叫歌舞停下,然後舉著酒杯,問群臣:“你們有誰知道,唐朝的時候,酒的價錢是多少?”

大臣們沒想到皇上會提這樣的問題,不禁麵麵相覷(qù),一聲不吭。

過了一會兒,有一個臣子站起身來,雙手一拱,對皇上說:“啟稟(bǐng)萬歲,小臣知道。”眾大臣都向他投去驚異的目光。

真宗皇帝抬起醉眼,見是丁晉公,就問:“唔,價錢是多少?”丁晉公不慌不忙地說:“唐酒每升三十錢。”

真宗覺得很奇怪,問道:“時隔一百多年,你怎麼知道?”丁晉公說:“是唐朝詩人杜甫講的,他的一首詩中有兩句:‘蚤來就飲一鬥酒,恰有三百青銅錢。’既然一鬥酒三百銅錢,一鬥等於十升,那麼一升酒不就是三十銅錢嗎?”

其實丁晉公不過是急中生智,因大臣們被問而又回答不出,十分難堪,他用杜甫詩句為大家解了圍,至於唐代的酒價,恐怕丁晉公也不知道,但是糊塗的真宗皇帝卻十分高興,稱讚丁晉公說:“想不到杜甫的詩還可以用來推算酒的價錢啊!”八齡童吟詩

宋朝時候,江西南康建昌縣有個八歲小孩,名叫鄧文龍,天資十分聰明,出口成詩,遠近聞名。南康府太守方巨山聽說文龍如此出眾,一心想收他做幹兒子。文龍父親就征求孩子意思,文龍滿口答應。

一天,巨山宴請名士文人,讓鄧文龍父子出席。巨山坐在首席,文龍穿了綠色長褂坐在末位。所有客人入席以後,仆人給大家送上香茶。文龍一失手,把茶杯托盤落在地上,客人們吃了一驚,目光都轉向文龍。文龍父親慌忙賠禮:“孩童年幼無知,請大人原諒。”文龍卻隨口吟一副對聯:“先生衩(chà)衣,學生落托。”意思是先生衣服不整齊,學生自然也精神不振。他把“落托”轉為“落拓”的意思了。大家不禁相視而笑,覺得孩子十分可愛。

“喝酒,喝酒!”巨山端起酒杯“今天,我的義子初次與大家見麵,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試試他的才智。”一位穿黑袍的老頭馬上接口:“好,我出一句上聯,‘口紅衣綠如鸚鵡’,小詩人能對下聯嗎?”文龍斜了老頭一眼,說道:“頭白形烏似老鴉。”客人們禁不住掩口笑了。文龍父親趕緊瞪了他一眼:“小子休得無禮。”巨山得意地說:“對得好,字句很工整啊!”

大家喝得麵孔通紅了。巨山讓文龍以君子竹為題做一首詩,文龍稍微想了想,大聲吟道:“瀟湘子猷宅,平將風月分。兩軒渾似我,一日可無君。”意思是君子竹是院中風景的主體,我君子竹在這兒就可做主人啦。眾人驚訝極了:小小年紀,氣派真不小啊!

老和尚藏魚

一天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一位老和尚,老和尚正忙著做菜,把剛煮熟的魚端到禪房桌上,忽聽小和尚稟報:東坡先生為訪。和尚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將魚扣在一口磬中,急忙出門迎接客人。兩人同至禪房,分賓主坐下。小和尚獻茶,東坡喝茶之時,聞到陣陣魚香,便對桌上反扣的磬望望,心中有數了。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放著的;今日反扣著,必有奧妙。

這時,老和尚說:“居士今日光臨敝刹不知有何見教?”

東坡存心和老和尚開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一難題,特來向長老求教?”

老和尚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一位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弟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者不吝賜教。”

老和尚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今日為啥這樣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應當是‘積善人家慶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