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怎樣學會笑呢?
首先,積極尋找引發笑的素材。笑的素材,也叫笑料。有了笑料,就能引發笑。在我們的生活中,笑料很多,如說一句笑話,來一個幽默,做一個怪臉,聽一段相聲等等,都能引發笑。再如回想過去開心的事情,就如同重複那時候的笑,會產生同樣的效果。尋找笑料的過程,就是我們自尋其樂的過程。
其次,強迫自己笑。美國人的研究告訴我們,莫明其妙地笑,也能產生笑的效果。也就是沒有笑料,沒有笑因,隻要笑,同樣有效果。如果每天有規律地強迫自己笑幾次,每次長達一分鍾,就能起到笑的作用。
第三,把笑生活化。平時在學習的時候,工作的時候,交際的時候,如能帶著微笑去學習、去工作、去交際,就能使學習、工作、交際輕鬆愉快,容易成功。甚至在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帶著微笑去吃、去睡,就能吃得好睡得香。
總之,一個人不管在什麼條件下、什麼環境中生存生活,都要懂得笑,使自己笑口常開,開開心心活一輩子。
笑與哭都是人們情感的流露。說完了笑我們再來說說哭。
哭,往往是由於內心感到委屈或精神受到重大刺激,這時人們往往會哭泣流淚。據觀察,長期壓抑,不流眼淚的人,患病要比經常痛哭的人多一倍。該哭不哭,一味地忍,悶在心裏時間久了,心中的壓抑就會越積越重,精神負擔也就越來越大,進而出現精神萎靡、情緒低落,歎息不止,導致失眠,影響食欲,出現悲觀厭世甚至輕生的念頭,反應性抑鬱症往往就是這樣造成的。
哭,會使心中的壓抑得到不同程度的發泄,從而減輕精神上的負擔,對健康是有一定好處的。難怪有的心理學家主張:該哭你就哭吧!強忍著你的眼淚等於自殺。
英國詩人丁尼生在一首詩裏記述過一個故事:一位戰士戰死,有人把他的屍首送到他妻子麵前,妻子見了發呆了,哭不出來。丁尼生說:“她必須哭,否則她將死去。”但沒有辦法使她哭。後來一位聰明的奶娘將她的小孩帶到她的眼前,她一見哇的一聲就哭出來了,邊哭邊說:“我的甜蜜的孩子,我為你活著。”哭,緩解了突如其來的嚴重打擊所造成的高度心理緊張,使她避免了嚴重的後果。
美國的科學家對成年人的哭作了獨創性的研究,發現傷心的淚水裏含有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它們分別與人的緊張情緒和體內痛感的麻痹有關,而淚水能將這些物質排出體外,起到緩和緊張情緒的作用。人在極度痛苦或過於悲傷時痛哭一場,往往會收到積極的心理效應,可以防止在痛苦中崩潰。
利用哭來消除壞心情的方法,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借助於心理防禦機製中的退行機製,即用較原始和幼稚的方法去對付欲望或衝動所引起的困難境遇的心理防禦機製。一個人隨著自身的發展,都能掌握與其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應付困難的本領。小孩遇到稍有不如意就痛哭流涕,成人則不隨便外露,甚至強為歡笑。一個人若遇到困難便常常用哭泣這種比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去處理,以便爭取別人的同情、照顧,從而滿足自己的願望,減輕內心的痛苦,這就是退行作用的表現。
據調查,85%的婦女和78%男人說當他們哭了以後心情好受些。有一位29歲的健康婦女說道:“情感的淚使我減輕悲哀、抑鬱、憤怒的情緒,使我不至於做出過分的傻事。”一位年輕的母親記載了她的16場哭,其中包括高興而哭、與丈夫離別而哭、遭遇挫折而哭等,雖然哭了這麼多,但這位婦女卻在測試有關生活態度時表示了最積極的反應——她說她對未來懷有希望,知道自己有用,認為自己的生活“相當豐富”。
當然,哭泣時也會伴有一係列的生理變化。因此,無端地常哭或啼哭度過高,不僅於事無補,而且也妨礙健康。所以,哭,也得要適當。壓抑的心情得到發泄、緩解後就不要再哭了,否則對身體反而有害。因為人的胃腸機能對情緒極為敏感,憂愁悲傷,哭泣時間過長,胃的運動減慢,胃液分泌減少,酸度下降,會影響食欲,甚至引起胃炎或胃潰瘍等病,有的還會誘發麻疹。因此,心理學家主張哭不宜超過15分鍾。
一個人在這個世上活著,就要活得灑脫點——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很重,有些現實也很殘酷,我們都有必要適當地宣泄一下,以緩解某些事情給我們帶來的負麵影響。哭和笑是最有效的宣泄方式。不要過分壓抑自己,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但不要過度。這樣我們才能活得真實,活得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