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不要自尋煩惱(1 / 1)

有一個製造各式各樣成衣的商人,由於經濟不景氣,他的生意大受影響。因此,他整天心情鬱悶,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覺。

妻子見他愁眉不展的樣子十分不舍,就建議他去找心理醫生看看,於是他前往醫院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見他雙眼布滿血絲,便問他說:“怎麼了,是不是受失眠所苦?”

成衣商人說:“是的!”

心理醫生開導他說:“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你回去後如果睡不著就數數綿羊吧。”

成衣商人道謝後離去了。

過了一個星期,他又來找心理醫生他雙眼又紅又腫,精神更加不振了。

心理醫生複診時非常吃驚地說:“你是照我的話去做的嗎?”

成衣商人委屈地回答說:“當然有呀!還數到三萬多頭呢!”

心理醫生又問:“數了這麼多難道還沒有一點睡意?”

成衣商人答:“本來是困極了,但一想到三萬多頭綿羊有多少毛呀,不剪豈不可惜。”

心理醫生於是說:“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

成衣商人歎了口氣說:“但頭疼的問題來了,這三萬頭羊毛所製成的毛衣,現在要到哪裏找買主呢?一想到這兒,我就睡不著了!”

再來看下麵的這個故事。

一位疲憊的詩人去旅行,出發沒多久,他就聽到路邊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那是一個快樂男人的聲音。他的歌聲實在太快樂了,像秋日的晴空一樣明朗,如夏日的泉水一樣甘甜,任何人聽到這樣的歌聲,都會被馬上感染,讓快樂把自己緊緊地包裹起來。

詩人駐足聆聽。

歌聲停了下來,一個男人走了出來,他的微笑甚至比他本人出來得更早。

詩人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人笑得這樣燦爛,隻有一個從來沒有經曆過任何艱難困苦的人,才能笑得這樣燦爛,這樣純潔。

詩人上前問候:“你好,先生,從你的笑容就可以看得出來,你是一個與生俱來的樂天派,你的生命一塵不染,你既沒有嚐過風霜的侵襲,更沒有受過失敗的打擊,煩惱和憂愁也沒有叩過你的家門……”

男人搖搖頭:“不,你錯了,其實就在今天早晨,我還丟了一匹馬呢,那是我唯一的一匹馬。”

“最心愛的馬都丟了,你還能唱得出來?”

“我當然要唱了,我已經失去了一匹好馬,如果再失去一份好心情,我豈不是要蒙受雙重的損失嗎?我才不會去自找煩惱呢!”

上麵的兩個故事反映了一個人對待煩惱的兩種心態:消極的心態會主動尋找煩惱,積極的心態可以把原本應該的煩惱變成一種快樂。

其實,大多數煩惱都是自找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尋煩惱”。

有的人對個人名利過於苛求,得不到滿足便苦惱起來。有的人性情多疑,老是無端地懷疑別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而感到莫名其妙的苦惱。有的人嫉妒心重,看到別人成績比自己好,心裏就煩惱。有的人認為自己長得矮、長得胖而苦惱。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人經常抱怨:抱怨上班地太遠、工作太多、學習太累、晉升太慢……他們害怕理想與現實相差懸殊,整天生活在瑣事苦惱之中。實際上這一切原本不是什麼苦惱,而是自己自尋的煩惱。

如何才能做到不“作繭自縛”、不自尋煩惱呢?這就需要我們有正確的生活原則,要進行多方麵的修養。

1.不要把對人生的追求當作人生的主要目的,擺脫名利的束縛是擺脫精神苦惱的主要前提。

2.與人相處要心地坦然、真摯,不要胡亂猜疑。多疑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是一種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利的錯誤行為。

3.要心胸寬廣,不要嫉妒他人。否則別人每一次的成功都是對自己的打擊。如果把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推到自己的對立麵,自己怎麼會輕鬆呢?

4.不要過多地計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愉快地接納自己,多關心自己該怎樣做人,而不在於他人怎樣看待自己。

5.不要把眼睛總盯在自己的“傷口”上,有了不愉快的事,適當傾吐,可減輕心理壓力。不要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逢人便訴說自己兒子的不幸,久而久之,他人會厭煩,自己更加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當你煩惱時,確切地說在自尋煩惱時,不妨多看看這首《莫惱歌》:

莫要惱,莫要惱,煩惱之人容易老。世間萬事怎能全,可歎癡人悉不了。任何富貴與王侯,年年處處埋荒草。放著快活不會享,何苦自己尋煩惱。莫要惱,莫要惱,明日陰陽尚難保。雙親膝下俱承歡,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飯飽,這個快活哪裏討。富貴榮華眼前花,何苦自己討煩惱。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煩惱,我們也常被這些煩惱所困擾。其實,煩惱是不存在的,都是我們自己給自己找的。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把一些事情看開些,不要想得太遠,自然就不會有所謂的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