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有所“舍”,才會有所“得”(1 / 2)

很久以前,有哥倆在外發了大財,身背許多金銀珠寶返鄉。途中遇到一群盜寇追殺。哥倆被一條河流攔住去路,不得已隻好涉水渡河。

老大對老二說:水流太急,遊到水中,若是覺得力不從心,就丟掉一點背上的金銀珠寶,繼續向對岸遊;若再感到體力不支,就繼續再丟,保住自己的性命是最重要的!

老二點頭,連稱“高見”。此時,捕盜者跟蹤而至,老大老二急忙縱身入水,向對岸泅渡,沒多久,老二就覺得頗為吃力,於是扔掉一半背上的金銀珠寶。到了水中央,老二仍感體力難支,又把另一半也扔掉了!

老二筋疲力盡地上了岸,回頭一看,老大還在離岸很遠的水中掙紮,眼看就要沉下去了!此時,老二大喊:快扔掉金銀珠寶!老大聽到喊叫,也想解開背著的包袱,扔掉金銀珠寶,可是,他已經沒有解開包袱的力氣。最終落了個葬身水底的結局。

我們知道,生命重於金錢。在渡河之前,如果他們舍棄了所有的金銀珠寶,結局就是另外一個樣子——得到生命。

法國一家報紙進行智力競賽時有這樣一個題目:如果盧浮宮失火,當時情況隻可能救一幅畫,那麼你救哪一幅?

多數人都說要救達芬奇的傳世之作——《蒙娜麗沙》。結果呢?在成千上萬的回答中,法國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貝爾特以最佳答案贏得金獎。

他的回答是:“我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很多時候,舍棄某些東西,才能獲得某些東西。

人們常說“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人要學會“舍得”,不能企盼“全得”。通俗地說,“舍”就是放棄。

古人曰:“將欲取之,必固予之;將欲擒之,必固縱之。”放棄是一種策略,是為了更好地取得。

當你每天又是晨練又是節食,卻反而更加發福時;當你送了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寫了九百九十九封情書之後,依然沒被愛神丘比特之箭射中的時候,朋友,放棄吧。人生本來就有幾多無奈,就像我們無法選擇今天是晴天還是陰天一樣。既然有些東西注定與我們有緣無分,那麼還不如放棄的好。

生活在五彩繽紛、充滿誘惑的世界上,每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會有理想、憧憬和追求。否則,他便會胸無大誌,自甘平庸,無所建樹。人生是複雜的,有時又很簡單,甚至簡單到隻有取得和放棄。應該取得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不該取得的則當毅然放棄。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棄需要巨大的勇氣。若想駕馭好生命之舟,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永恒的課題:學會放棄!

從出生到長大,我們耳邊總是塞滿父母以及親朋好友的囑托和規勸:刻苦學習,力求上進,為擁有令人羨慕的事業而奮鬥;學會做人,處事圓潤,不出風頭,為擁有幸福和諧的人生而拚搏。仿佛未來是個大容器,隻是用來盛滿那些令人心動的宏大目標。這些目標對於學子,就是清華北大,甚至哈佛或麻省理工學院;對於上班一族就是“領錢領到手抽筋,睡覺睡到自然醒”,工作清閑而薪金多多;對於無業人士,就是自己做自己的老板,做不了比爾·蓋茨,也要做李嘉誠。不管這些目標是否切合實際,是否能夠企及,幾乎所有的長輩總是在諄諄告誡我們,擁有知識,擁有財富,擁有愛,擁有……

在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仿佛我們需要什麼,就會擁有什麼。問題是,那些奇妙的令我們心曠神怡的夢想,往往讓我們無所適從。究竟哪些蛋糕更適合我們的胃口,哪些美麗的花朵更適合我們去欣賞或采摘,在私利膨脹的社會風情麵前,沒有人告訴我們正確的道路,更沒有人能替我們做出決定。當理性不再,如何得到你應該得到的、你能夠得到的,什麼方法是高效的、正當的,如何擺脫你應該擺脫的、你必須擺脫的,什麼選擇是正確的、切實可行的,對於這一切,隻會指手畫腳的人們,不去了解你以及你的處境,因而他們誰也給不了你救命的稻草。所以,我們僅僅學會擁有是不夠的,僅僅學會擁有也是不現實的,還必須學會放棄。隻有學會放棄,才可能更好地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