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經受住挫折和失敗的考驗(1 / 2)

如果你成功了,你要由衷感謝的不是順境,而是絕境。順境中,你收獲的僅僅是代表財富或名聲的東西,然而大部分時間,你卻在不斷地喪失生命原始的豪邁與激情。順境往往是一陣腐蝕和麻醉,能讓你完成從呼嘯山林的獸中之王到懶貓的蛻變,讓你經曆從將軍到奴隸的轉化。

逆境僅僅是一種距離,一個門檻,一次洗禮,也是一次展轉,一次醒悟,一次升華。逆境中,你往往會突破骨髓與血液中的樊籬,超越世俗,書寫你自己都不曾想過的神話。所以,逆境才是資本。多一次失敗,就多一份成熟,多一次機會。

有人可能認為,失敗是一種嚴重的浪費。是的,當我們聽任失敗的情緒積聚在心中,幹擾和腐蝕我們的生活時,那的確是一種浪費。可是,既然農夫能用殘枝敗葉來滋養新作物,我們又為何不能把失敗當成天然的肥料,來培養我們成功的種子呢?

你有過沮喪消沉的時候嗎?你經曆過嚴重的挫折和失敗嗎?你是否抱怨過自己的無能?你是否覺得自己付出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

然而,不管你曾經曆過多少挫折,你都不應放棄希望。把失敗看成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和現象吧,把它看成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吧,它能磨礪你的性格,豐富你的人生,並最終給你帶來成功的喜悅。沒有錯,也就無所謂對;沒有苦,也就無所謂樂;沒有失敗,又怎麼能有成功呢?

著名作家蕭伯納曾說:“成功是經過許多次的大錯之後才得到的。”隻要我們能從失敗中獲得有益的經驗,就能避免重蹈覆轍,就離成功又近了一步。

人們常說“吃一塹,長一智”,聰明的人懂得從錯誤和失敗中學習對自己有用的東西,並能很快走出失敗的陰影,繼續向目標進發。而另一些人則總是不斷回想自己的失敗,甚至將自己曾有過的成功也一概加以否定。就這樣,他們將自己釘上了恥辱柱,當別人早都忘了他們的失敗的時候,他們仍不肯原諒自己!對那些聰明的人來說,失敗不過是另一個開始;而對那些愚蠢的人來說,失敗將是永遠的終結。

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認為,一個人曾犯過多少過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從每一次失敗中吸取教訓。此外,他還為我們指出了五種化失敗為動力的方向。

1.客觀而誠懇地審視周圍的環境。不要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別人,而是應多從自己的身上尋找問題之所在;

2.認真分析失敗的過程和原因。重新擬定自己的計劃,並采取必要的措施,改正以前的錯誤;

3.在重新嚐試以前,要有足夠的信心,你可先想象一下自己圓滿地處理工作或妥善地應付客戶的情景;

4.把那些失敗的記憶統統埋藏,千萬別讓自己的自信心再受到它的影響。記住,它們已經變成了你未來成功的肥料。

5.做好上麵的這些準備後,你就可以重新出發了。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要多次使用這種方法,才能最終達到你的目標。我們不必為之氣餒,因為每一次嚐試都可以讓你多一次收獲,並向目標多進一步。

但是,接受批評往往是人們並不願意做的事,我們害怕犯錯誤。因為還在小時候,長輩們就告訴我們,犯錯誤是件不好的事,錯誤讓我們失去親友的疼愛和優待。作為一個理智的人,是不應該讓自己的行動受到這種情緒左右的。

當我們受到批評的時候,我們應當把精力放在製定一項明確的計劃上,重新開始行動,而不必感到失望、不平和憤怒。你可以找相關的人跟你一起研究計劃,以期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不過,在有些時候,我們往往過於自責。我們會對別人說:“都是我不好,全是我的錯!”要是真是我們的錯,那麼自責也是無可厚非的,但要是為那些本不是我們的過錯而自責,那就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危險。喜歡自責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就是笨蛋,或者十足的失敗者,甚至因此根本不願再次嚐試。更為令人奇怪的是,很多人往往安於失敗,而不肯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分析失敗的原因,為下一次的成功做準備。

另外,這些不願從錯誤中學習的人,往往會想方設法掩飾錯誤。這個壞習慣最終會成為工作上的毒瘤,甚至威脅到他的人際關係以及他的事業。要是你真有責任心,那就應該勇於認錯,並從錯誤中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所以,身處逆境時可能發生的唯一危險就是:不恰當地歸罪於自我。對單個的人來說,外在的環境太過於強大,這是我們多半不能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你可以對自己說:“明天的情形或許和今天還是一樣,但是明天的我決不會是這個樣子。”隻要我們改變自己的態度,我們就可能改變整個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