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並不是苦苦等待就會降臨的。斯邁爾斯說:“碰不到機會,就自己來創造機會。”機會之門要靠自己的力量來打開,所以,不要抱怨自己與機會無緣,抱怨自己命運不濟,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抱怨自己當初走錯了一步……如果能把抱怨自己、發牢騷、等機遇的時間都用在提高自己的才能上,到時候機遇自然會來敲你的大門。
英國有個青年,從小在街上賣報,後來在書店和印刷廠當了7年工人,在這段時間裏,他讀了很多書,從而對科學研究產生了興趣。後來他聽說英國皇家學院要為戴維教授選拔科研助手,便去選拔委員會報名,一位委員聽說他是個裝訂工人,便嘲笑他說:“你是不是頭腦發熱了!”
年輕人又來到戴維教授的大門口,在門前徘徊了很久,終於鼓起勇氣敲響了門,教授微笑地說:“門沒有閂,請進來吧。”
“教授家的大門整天都不閂嗎?”年輕人疑惑不解地問。
“幹嗎要閂上呢?”教授笑著說,“當你把別人閂在門外的時候,也就把自己閂在了屋裏。”
教授聽了年輕人的述說和要求後,寫了一張紙條遞給他說:“你告訴委員會那幫人,就說戴維老頭同意你報名考試。”
經過激烈的選拔考試,這位裝訂工人出人意料地成了戴維教授的實驗室助手。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發明了第一台感應發電機、發明了存儲電能的方法、發現電解定律的法拉第。
紀伯倫說:“除了黑夜的道路,人們不可能到達黎明。”如果我們把黎明比作機遇,那麼法拉第從來就沒有抱怨過黑夜的漫長,也沒有抱怨過黑夜的寒冷,而是執著地從那黑壓壓的雲堆裏去尋覓一絲希望,一線曙光。法拉第的機遇正像他自己所言:“努力了九十九分,包括去敲教授大門的那最後一分。”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機遇無處不有,無時不在,關鍵是看你能否把握住它。同樣的一個機會,有的人善於抓住,於是一躍而上,踏上了成功的“天橋”;有的人一葉障目,錯失了眼前晃動的機緣,結果一生碌碌而過。
在大西北的偏遠山溝溝裏,有家兄弟倆去特區打工,哥哥在外不到半年就扛著行李返回家,對他爹說:“那兒物價高得怕人,連喝口水都要花錢買,還沒有咱山溝溝裏好。”弟弟沒過多久,寄了封信回來,信上說:“這兒遍地是黃金,連我們喝的水都可以賣錢。我現在在一家純淨水公司當送水員。”
機遇存在於平凡之中,平凡之中出機遇,隻要把希望同腳踏實地的工作聯係起來,在平凡的工作中埋頭苦幹,總會找到成功的機遇。當送水員的弟弟,不管天有多熱,雨有多大,都能按時把水送到用戶家裏,頭一年就被評為先進。第二年公司又派他搞推銷,他把自己服務轄區裏誰家幾口人,誰家有啥困難,都記在心裏。他主動幫助那些有困難的用戶扛煤氣罐,打掃衛生,背體弱多病的老人到樓下散步、看醫生。他的行為感動了用戶,用戶們又來幫他推銷純淨水。這一年,他的推銷成績又在全公司奪冠,第三年公司提升他當了銷售部經理。
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說:“機遇就在你的腳下,你腳下的崗位就是機遇出現的基地,在萌發機遇的土壤裏,每一個青年都有成才的機會。當然,機遇之路即使有千萬條,但你腳下的崗位卻是必由之路,最佳之路。”這話千真萬確,一個人隻要熱愛腳下的崗位,矢誌不渝,成功隻不過是遲早的問題。
世界的改變、生意的成功,常常屬於那些敢於抓住時機,大膽冒險,不放棄有利機會的人。
有些人自以為很聰明,對不可預測的因素和風險看得太清楚了,不敢冒一點險,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永遠隻能“糊口”而已。實際上,如果能從風險的轉化和準備上進行謀劃,則風險並不可怕。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冒險的荊棘之路,世界上大多數人卻不敢走。他們熙來攘往地擁擠在平平安安的大路上,四平八穩地走著,這路雖然平坦安寧,但距離人生風景線卻迂回遙遠,他們永遠也領略不到奇異的風情和壯美的景致。他們隻能在擁擠的人群裏爭食,鬧得薄情寡義也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穿上褲子,養活孩子。而這,豈不也是一種風險嗎?這是一種難以逃避的風險,是自我沉淪的風險,是一種越來越無力改善現狀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