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著名的組織學家聶弗梅瓦基,為什麼一生都花在研究蠕蟲的構造上。聶氏說:“你可知道,蠕蟲這麼長,而人生卻這麼短。”他這一席話,說出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科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所以說要取得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就必須持之以恒,付出畢生心血。恒心就是力量!
在曆史的長河中,有多少偉大的科學成就、文學名著都是這樣產生的。宋代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費盡了19年的光陰,定稿以後,已是老眼昏花,兩鬢斑白,不久就去世了。明代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跑遍名山大川,收集上萬藥方,用了整整27年。居裏夫人深知“我們應當有恒心”,幾十年如一日,終生從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發現了釙和鐳兩種元素,成為馳名全球的女科學家。德國大詩人歌德,耗費60年的心血,才完成他的長詩《浮士德》。直到臨終前,這位84歲的老人還伏在桌上寫作……這一切正說明隻有持之以恒,嘔心瀝血,竭盡畢生,才能達到成功頂峰。
為什麼隻有恒心才能成就一項事業呢?因為人們隻有反複實踐、觀察和探索,並加以總結和歸納,才能發現和認識客觀規律。這個過程必得花費幾十年乃至一生的時間。即使像蠕蟲這樣小的東西,它的生理構造也並不簡單,聶弗梅瓦基若不花費幾十年的心血,是難以獲得較完整而準確的研究成果的。可見有恒心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要真正做到有恒心,卻並不容易。
首先,要熱愛這項事業,有強烈的進取心。
居裏夫人提煉鐳元素,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後,並沒有在榮譽和成績麵前沾沾自喜,停步不前,而是把價值幾十萬美元的鐳獻給醫院。她繼續悉心研究放射現象,終於成為迄今為止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而“數學王子”高斯和“物理學巨人”牛頓卻恰恰相反。他們早年為科學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後半生卻冷淡了對科學的追求,熱衷於功名利祿,甚至壓製青年科學家,成了科學發展的絆腳石。可見,即使是偉人,也不一定能把畢生精力投入於一項事業。
其次,還要有不怕挫折、鍥而不舍地向著成功奮進的勇氣。
貝多芬成了音樂家後,失去了聽覺,但他發誓“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創作,被譽為一代“樂聖”。“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任何事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隻有“鍥而不舍”,才能“金石可鏤”。
英國作家狄更斯有句話說:“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此言雖屬誇張,但卻很有道理。
毅力,就是一個恒心的體現。一個沒有毅力的人,是害怕吃虧的,是不能成大器的。古往今來,大凡在事業上做出優異成績的人,無一不有著巨大的毅力。
開普勒研究苯環的結構形狀,久久不能得出結果。後來,他在夢中得到了答案。你看,他的毅力多強,竟能在夢中也念念不忘自己的任務。沒有毅力,怎麼能做得到呢?馬克思寫《資本論》,四十年如一日,以至在大英博物館裏,他曾經坐過的座位下,留下兩個深深的腳印。如果他沒有毅力,怎麼能做到這等地步呢?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眾所周知。試想,一國之君,先前是花天酒地,貂裘錦袍,現在忽然要讓他獨居陋室舔食苦膽,沒有大的毅力是決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勾踐做到了,而且是連續三年。假如他沒有那麼大的毅力,不能持之以恒地勵精圖治,就不會有三年以後“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壯觀一幕。毅力,是成功的保證。如果曹雪芹沒有“批閱十載”的毅力,就不會有浩卷《紅樓夢》的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