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愛提問題的戴震
戴震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學者,提出了許多新觀點和新思想,後人都很欽佩他。後人每次說起戴震勇於創新的性格。都會想起他小時候的一個故事。
有一天,老師給學生講《大學章句》。老師按照書上寫的,給學生解釋說:“這章叫《經》,是孔子的話,是他的學生曾子記錄的;以下10章叫《傳》,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下的。”
10歲的小戴震一邊聽講,一邊皺著眉頭思索著。老師講完後,戴震站起來問:“先生,您剛才講的這些有什麼根據嗎?”
老師說:“這都是朱熹(南宋時期的學者)說的呀!”
戴震接著問:“先生,朱熹是哪個朝代的人?”
“南宋人。”老師說。
“那孔子和曾子又是什麼朝代的人呢?”
“都是春秋時代的人。”
戴震停頓了一下,接著說:“相隔兩千年了,朱熹又是怎麼知道的呢?”老師張嘴結舌,再也回答不出來,不過他很欣賞小戴震敢於懷疑古人的做法,就和藹地說:“要想弄清楚這些問題,你還要多讀書,多思考。”
以後,戴震憑著豐富的知識和敢於懷疑的學術態度,解決了很多前人留下的疑難問題。傷仲永
宋朝的時候,金溪縣一個姓方的人家出了一個神童,叫方仲永。方家人祖祖輩裴都以種地為生,家裏人沒有幾個識字的。小仲永5歲的時候,有一天忽然哭著嚷著向大人說他要寫詩,父親感到很驚奇。筆墨紙硯拿來了,小仲永接過來,立即寫了一首詩,父親更奇怪了,就拿著詩給鄉裏的秀才看。秀才一看,原來小仲永在詩裏表達了孝敬父母、團結親朋的心願。秀才對小仲永的文才很欣賞,就對小仲永的父親說:“您的孩子是個神童,將來一定能光宗耀祖!”父親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過了幾天,方家出了個神童的事傳遍了整個縣城,來找小仲永的人絡繹不絕。無論他們出什麼題目,小仲永都能一揮而就,眾人讚不絕口。
後來縣裏的一些有錢人經常設宴請方家父子。宴席上,小仲永寫的詩成了有錢人的搶手貨。仲永的父親就覺得這是一個發財的捷徑,就天天領著小仲永去赴宴,小仲永再也沒時間學習了,他做的詩也越來越來平庸。
就這樣,等方仲永長成少年的時候,他再也寫不出詩了,變得和平常人一樣平庸。宋朝的大文學家王安石聽說了這件事,就惋惜地說:“天生的神童變成了平常人,這都是不努力學習的結果啊!”僧達背狀紙
南朝宋代的時候,揚州太守王弘有個兒子叫僧達。小僧達記憶力驚人,4歲的時候就能背誦整卷的《詩經》,凡是見過他的人都驚呼他為“神童”。
揚州城有個惡霸,強占了一位農民的土地,農民就拿著狀子來到衙門擊鼓告狀。小僧達這時正在衙門口玩耍,見到農民拿起了鼓槌,就對農民說:“你別擊鼓,先告訴我為什麼來告狀?”
農民見眼前的小孩雖然年紀小,但顯得很機靈,就把冤情告訴了小僧達,還把狀紙給他看了。小僧達一看,狀紙顯然是一位老先生寫的,很有文采,而且把農民的冤情說得很清楚。小僧達看得入迷,不知不覺就背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