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一:我們有共同的生活目標嗎?
如果你已結婚20或30年,那是一段和另一個人生活了很長的時間,你們計劃如何過這段時間呢?一起吃飯、跑步?你必須和他(她)分享更有意義的事情,你們必須有共同的生活目標。在一個婚姻裏有兩種情形會發生:你們可以一起成長,或者各自成長。百分之五十的人是各自成長的。要使婚姻成功,你必須知道在生活底線上,你要的是什麼,然後嫁(或娶)一個和你一樣的人。
問題二:和這個人分享我的感覺與思想時,覺得安全嗎?
這個問題和你們關係的品質有關,“覺得安全”意思是說你能開誠布公地和這個人溝通。良好的溝通基礎是信任,確定你要結婚的對象是你在情感上覺得很安全的人。
問題三:他(她)如何對待其他人?
促進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是給予的能力。所謂的給予,是使他人快樂的能力,看看這個人是否喜歡給予。想想看,他對那些他不需要對他們好的人是怎樣的情形?例如,侍者、公車司機、清潔工等。他如何對待父母和兄弟姐妹?他懂得感激嗎?如果他對那個給他所有東西的人都不懂得感激,不要期望他會感激你。這樣的人不會是懂得愛人的,你可以很確定,如果他對別人不好,對你也不會好的。
問題四:婚後我是否希望改變這個人?
有太多人犯了這個錯誤,就是希望在婚後改變他的配偶。你如果無法完全接受他(她)現在的樣子,你就還沒有準備好要結婚。如果你想在婚後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你的另一半,這個希望多半要落空。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方很難經過婚姻馬上培養出原本不存在的個性。如果你一直不能接受本來的他,你的婚姻將帶給你更多苦澀。
7、 婚姻也是社會活動,不隻是兩個人的事情
觀念聚焦
感情來了,仿佛世界就隻剩下你們兩個人。但婚姻比感情要複雜得多,它不是“你儂我儂”就可以一帆風順的。婚姻說到底也是一種社會活動,因為兩個原本不相關聯的個體結合在一起,隨之而來的還有兩個原本毫無關係的家族。想要撇開各自原本的家庭,隻專心“小兩口”的生活,既不現實,也不合理。
門當戶對有理,不要忽視父母的意見
現代男女接受許多新思想和民主自由的觀念,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的主見,尤其反對父母一輩人“門當戶對”的建議。
一提“門當戶對”,我們很容易想起在舊社會中所謂雙方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狀況相當的舊式婚姻製度下的“門當戶對”,這給天下多少有情人造成了不幸,也造成了許多戀愛的悲劇。這是不合理的社會製度下的產物,在今天用“門當戶對”來衡量愛情是否有道理呢?其實還是有道理的。事實上,“門當戶對”是保證美滿婚姻的一個起碼條件。
小文和小凱是大學同學,兩個人在學校時就談起了戀愛,而且難分難舍。但畢業後,雙方的父母卻不同意,因為小文家境較好,從小嬌生慣養,而小凱則家境貧寒,家庭負擔較重。但兩人還是堅持結了婚,可是婚後的瑣碎生活讓他們的愛情受到了嚴峻的考驗。他們雖然有很多相同的東西,可以一起分享快樂和憂愁,但是他們有更多不為人知的不同。比如擠牙膏的方式,一個從底部,一個從中間,為此吵了很多次。雖然聽起來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這樣的不和諧多了以後,兩人終於意識到是幼年的生活背景造成了他們不同的生活習慣。
他們開始發現兩個人的婚姻生活是需要習性相近的,而不同的,習性隻會讓一方包容或者隱忍,或者雙方都變得不客氣。相同的性情使兩個人滋生了愛慕和吸引,而相同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卻是兩個人不分開的保證。小文和小凱在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的不同注定了他們隻有以分手告終。
這裏,我們所說的門當戶對是:雙方家庭的為人道德、雙方家庭的文化素養和雙方家庭的家教家風要相近。而前兩者決定著一個家庭的家教要求,長期的家教又會形成家風。家風會培養形成家庭成員的基本素質及人生價值觀。而素質的優劣、人生價值觀的不同,反映在對人對己對事態度不同,甚至會全然相反。愛人之間的相處,也總離不開對人對己對事的態度,感情融洽與否,婚姻美滿與否,尋根究底,都是門當戶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