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釣魚諸島(1 / 3)

中國最東的島嶼是釣魚諸島東邊的赤尾嶼。釣魚諸島由11個無人島組成,包括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北小島、南小島、大北小島、大南小島等。

釣魚諸島位於台灣省東北,距基隆港約190公裏,距日本衝繩島西南約420公裏。釣魚諸島總麵積約5平方公裏,島嶼周圍的海域麵積約17萬平方公裏,相當於5個台灣本島麵積。

釣魚島本島位置是東經123°32′48″,東西長3.5公裏,南北寬1.5公裏,周長13.7公裏,麵積約為3.838平方公裏,是釣魚諸島中最大者。早在明嘉靖年間,釣魚島和黃尾嶼被確認不屬於琉球,清初我國地圖就已刊載釣魚諸島。

釣魚諸島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勞動人民捕魚和采藥的活動場所,是我國的固有領土。每個中國人都關心著它的命運,都想知道它的過去和現在,矚目著它的未來。

滄桑曆史

據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早在公元1430年完成的我國明朝《順風相送》一書,首先就提到了釣魚島是福建往琉球途中航路指標地之一,可見釣魚島早就為我國人民發現、利用。明朝嘉靖13年(公元1534年),陳侃在《使琉球錄》中完整記錄了明朝冊封琉球諸天使的航海經曆,又一次保留了釣魚島是我國首先發現的證明。

曆史是一麵鏡子。追溯一下釣魚島的滄桑之變,或許對我們今天冷靜地思考釣魚島和命運會有所裨益。

往事越千年。據曆史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派人到海外遍尋仙山,搜求長生不老之藥,當時找到的夷州就是現在的台灣島。三國時期,公元230年春,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再次到過夷州。公元607—610年,隋煬帝派羽騎尉朱寬、武賁郎將陳眣三次去“流求”,途經高華嶼(今澎湖)嶼(可能就是釣魚島)。公元1171年(南宋乾道7年),鎮守福建的將領汪大猷在澎湖建立軍營,遣將分屯各島,那時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含釣魚島)在軍事上隸屬澎湖統轄,行政上則由福建泉州晉江管理。公元1279年—1294年(元至元16年—31年)元朝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

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楊載出使琉球,詔告即位建元,並冊封察度為琉球王,從此,琉球王均由中國皇帝冊封,官方與民間來往頻繁,中、琉關係十分密切。釣魚島位於中國大陸與琉球之間,是冊封使赴琉球必經之地。公元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明朝派赴琉球的冊封使郭汝霖曾記述沿途情況:“五月二十九日至梅花所(今福建閩江口)開洋,三十日過黃茅(今棉花嶼),閏五月初一過釣魚嶼,初三日至赤嶼焉,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風,即望姑米山。”不難看出,姑米山為琉球地界,赤嶼以近(包括釣魚島在內),是明朝的疆域。這從當時福建總督胡宗憲編篡的《籌海圖編》中也可得到印證,該圖集的福七、福八圖上繪有釣魚島。台灣、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都在福建海防範圍以內。

到了清朝,類似的記載更多,僅舉幾例,便可見一斑。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赴琉球的使臣王楫詳細記述了他們過溝(即衝繩海槽)祭海的情況,從中也可看出釣魚島當時的歸屬是明確的。王楫一行乘船從五虎門出發,經澎佳嶼,釣魚島,第二天到達赤尾嶼,使錄記載道:“薄幕過郊,風濤大作,投生豬羊各一,潑五鬥米之粥,焚紙船,鳴鉦擊鼓,諸軍皆甲露刃,俯舷作禦敵之情,久之始息。問:郊羲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辨於何?日懸揣。然頃者恰其當處,非憶度也。食之複兵之,恩威並濟義也”。“郊”字是祭祀的意思,“郊”字在某些版本裏是“溝”字,即指衝繩海槽,意思是走出中國疆界時,要舉行祭海的儀式,以求保平安。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胡林翼、嚴樹森等編繪了《皇朝一統輿圖》,其上用中文地名標出了釣魚嶼、黃尾嶼、赤尾嶼等島;而凡屬日本或琉球的島嶼,皆注有日本地名。作者在跋文中還特意注明,“名從主人,如屬於四裔,要雜用其國家語”。

釣魚諸島及其附近海域,一向為我國漁民捕魚作業、采藥和避風場所。由於東海一帶終年受東北及西南季風影響,黑潮從台灣東部向東北流。從風向和潮流看,由福建和台灣去釣魚諸島是順風順流。因此,該海域是我國漁民謀生的重要場所,我國漁民,特別是福建和台灣基隆、宜蘭的漁民,自古以來就在這一海域捕魚、避風。據台灣宜蘭縣資料,台灣漁民1969年在釣魚諸島漁場獲取的鯖魚約12萬噸,當時價值約為7000萬元台幣。釣魚島海域對中國漁民之重要可見一斑。此外,釣魚諸島還盛產中草藥材。早在清朝,盛宣懷藥局就將采自釣魚島的藥材製成藥丸,“施診給藥,救濟貧病”。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慈禧太後特下詔諭,“即將該釣魚台、黃尾嶼、赤嶼三小島賞給盛宣懷為產業,供采藥之用。”

日本方麵無視大量曆史事實,竟聲稱日本人古賀辰四郎在公元1884年(明治十七年)發現該島。對於這一點,古賀氏的兒子作了最好的回答。他隻承認其父曾去過釣魚島,而否認首先發現之說。且不說古賀氏逆風逆流能否到達釣魚島,即便他真的到過,也至少比我國人民晚400多年。

當時的琉球與日本對釣魚島的歸屬也十分清楚。在琉球政府編的琉球正史《中山世鑒》中,詳細介紹了琉球所屬36島的情況,並指出其西界為姑米山,內中並沒有包括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日本於1605年派兵攻陷琉球,並於1610年測量琉球土地,也沒有提到釣魚等島嶼。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日本仙台人林子平彩繪《三國通覽圖說》中,明顯地把釣魚島與琉球諸島畫成不同顏色,以示區別;凡屬琉球的地區均用日文加注,而釣魚島等島嶼則沒有。

1874年,日本吞並了琉球。1879年(清光緒五年),清、日談判中,日本提出把琉球一分為二,衝繩以北歸日本,宮古、八重山歸清政府,清朝因想保存琉球宗社,未同意,後談判破裂。談判過程中始終未涉及釣魚島等島嶼,表明這些島嶼當時屬於清朝是沒有疑義的。

日本第一次想占領釣魚島是公元1884年(清光緒十年)。當時一個叫古賀辰四郎的日本人到釣魚島采集鳥羽,回去後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請開發該島。日本政府於1885年指示衝繩縣令秘密前去調查,所得到的報告稱:“關於調查分布於本縣同清國福州之間無人島一事,我懷疑與《中山傳信錄》中所記載的釣魚台島、黃尾嶼、赤尾嶼是否是同一島嶼?如果是,那麼清國不僅已派出過冊封中山王的使船,而且還給各島起了名稱,成為航行前往琉球的航標。因此,這次進行踏勘後建立國標,總覺得不妥。”由此,在是否立即占領釣魚島的問題上,日本內閣發生了分歧。日本內務卿主張建立國標,而外卿則提出:“近來清國報刊連載文章,風說我政府想占據台灣附近清國所屬島嶼,對我國持有疑態,如一有動靜,會不斷引起清國政府的注意。”因此主張“建立國標,開拓土地等,應讓於他日之機會為妥”。據查,當時我國報界對日本的動向確有強烈的反映,《申報》7月28日轉載了《文彙報》的一則消息:“台灣東北邊之海島近有日本懸日旗於其上,未悉是何意見,故錄之以俟後聞”。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隻得暫時放棄占領釣魚島計劃,批示衝繩縣令:“書麵詢問之事,切記,眼下不可建立(指建立國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