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五歲的理論
法國思想家蒙田說:“我寧願有一個短促的老年,也不願在我尚未進入老年期就老了。”
時光流逝,年輕的心境卻永不會磨損。
當年驚世駭俗的麥當娜轉眼已經40歲,進入了生命的成熟期。但是她一樣有驚人之論。她表示說雖然生理年齡40歲了,但是她卻認為自己必需減5歲,實際上是35歲才對!
她的理由有四個:當年與西恩潘的婚姻,可說是有一整年是浪費掉的,因此必須減去一歲。她與女喜劇演員珊德拉·班哈特為爭女兒而翻臉,因此兩年的友情算是空白,又要減兩歲。接下來是她曾經演出過大爛片《赤裸驚情》,所以這一年也不能算。最後是演出《狄克崔西》時與華倫比提的戀愛謠傳,那一年等於是浪費她的生命,因此必須要減掉那一年。
如此推算下來,果然她又多了5歲!真的可以理直氣壯她再年輕一次了!
想想看,你是否也有些歲月是浪費掉,需要重過的?花了5年時間愛錯了一個男人,減掉5歲吧!因為失戀而消沉了一年,減掉一歲!花了兩年時間做了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減掉兩歲!這樣算下來,你是不是又年輕了幾歲?時間對你再也不是壓力了!你是不是又可以重新開始嚐試嶄新的生活?你是不是又有勇氣另起爐灶了?其實時間是供我們垂釣的溪流,在這條溪流中,我們想要抓住星星、月亮或魚群、水草,並將它們完全掌握在我們的手中,但這一切即隨著汩汩的河水流逝了,隻有年輕的心境永遠的留了下來。
法國思想家蒙田說:“我寧願有一個短促的老年,也不願在我尚未進入老年期就老了。”好好掌握自己的生命,運用減歲哲學將使你的心情永遠不會衰老,永遠有機會重新開始,永遠敢另起爐灶!
從幫助他人做起
想讓自己快樂起來,就應該從幫助他人做起。
有一個叫波頓的人,他的父親死於車禍,母親在不久的某一天也離開了家,從此就再也沒有見過她。他的兩個姑姑,她們又窮又老又病,把他們兄弟5個中的3個帶到她們家裏去。沒有人要波頓和他的小弟弟,他們隻好靠鎮上的人來幫忙。
波頓很怕被人家叫做孤兒,或者被人家當做孤兒來看待,擔心的事情還是很快發生了。他到一個很窮的人家住了一陣子,可是日子很難過,那一家的男主人失了業,所以他們沒有辦法再養他。
後來羅福亭先生和他的太太收留了他,讓他住在他們離鎮上11英裏的農莊裏。羅福亭先生70歲,而且得了俗名“纏腰龍”的病躺在床上。他說,“隻要不說謊,不偷東西,能聽話做事,你就能一直住在這裏”。這3個命令就變成他的“聖經”,他完全遵照它們生活。他開始上學,可是第一個禮拜他就像一個小嬰兒似的躲在家裏號啕大哭起來。其他的孩子都來找他麻煩,拿他的大鼻子取笑,說他是個笨蛋,還說他是個“小臭孤兒”。他傷心得想去打他們,可是收容他的那位農夫羅福亭先生對他說:“永遠記住,能走開不打架的人,要比留下來打架的人偉大得多。”
羅福亭太太給他買的一頂新帽子他覺得非常得意。有一天有個大女孩把他的帽子扯了下來,並在裏麵裝滿了水,把帽子弄壞了。她說她之所以把水放在裏麵,是要那些水“能夠弄濕他的大腦袋,讓那玉米花似的腦筋不要亂爆。”
波頓在學校裏從來沒有哭過,可是他常常在回到家之後號啕大哭。之後有一天,羅福亭太太給了他一些忠告,使他消除了所有的煩惱和憂慮,而且把他的敵人都變成了他的朋友。她說:“要是你肯對他們表示興趣,而且注意看你能夠為他們做些什麼的話,他們就不會再來逗你,或叫你‘小臭孤兒’了。”波頓接受了她的忠告。他用功讀書,不久後他就是班上第一名,從此以後,沒有人嫉妒他,因為他總在盡力幫助別人。
他幫好幾個同學做作文,替好幾個同學寫很完整的報告。有個孩子不好意思讓父親知道波頓在幫他的忙,所以常常告訴他母親說,他要抓袋鼠,然後就到羅福亭先生的農場來,把他的狗關在穀倉裏,然後讓波頓教他讀書。
流行病侵襲到他們住的地方,兩位年紀很大的農夫都死了,還有另一位老太太的丈夫死了。在這幾家人中波頓是惟一的男性,他幫助那些寡婦們過了兩年。在上下學的路上,波頓會到她們的農莊去,替她們砍柴、擠牛奶,替她們的家畜喂飼料和喂水。大家都很喜歡他,而不再罵他,每個人都把波頓當做自己的朋友。當他從海軍退伍回來的時候,他們向他表露出對他的真正感情。到家的第一天,有200多位農夫來看他,很多人甚至從80英裏外開車過來。
他們對他的關懷非常真誠,因為他盡管很忙還是很高興地去盡力幫助其他的人。他不再有什麼憂慮,而且13年來再沒有一個人叫過他“小臭孤兒”了。
陸培博士也是一樣。他因為風濕病在床上躺了23年之久,但是《西雅圖報》的記者特豪說:“我去訪問陸培博士好幾次,我從來沒有看過哪個人能這樣不自私,這樣好好地過日子。”
一個像他這樣躺在床上的人,怎麼好好過日子呢?他是否一天到晚埋怨和批評別人呢?不是的;是充滿了自憐,要求讓他成為所有人注意的中心人物,要每個人都來照顧他嗎?都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