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不慕虛榮,悠然自得——越靜心越淡泊(3)(1 / 3)

薩迪家境貧寒,父母沒有錢給他買鞋,他一直都為自己沒有一雙完整的鞋而感到沮喪和不幸。直到有一天,薩迪看到了一個拄著拐杖乞討的人,順著那人的拐杖往下看,竟然發現他沒有雙腳。這時候,薩迪才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富有、多麼可悲:富有是因為他還有一雙健全的腳,而可悲則是因為原來那麼長的時間裏,他不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從來沒有品味過自己的生活。

永遠不要羨慕別人的榮華富貴,不要與人盲目地攀比。剔除掉那些不必要的煩擾,你就更能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標;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過好自己的生活,你就一定會真正地感受到幸福與快樂。

【靜心小智慧】

生活的差別無處不在,如果難以克服虛榮之心,不斷地與別人攀比,最後隻能是永遠得不到心理上的滿足,將自己置於無窮盡的痛苦之中。何不靜下心來多關注自己擁有的呢?你會發現自己原來如此的富足。

7.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人生在世,有褒有貶、有毀有譽、有榮有辱,浮浮沉沉,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

世間有很多事情都是難以預料的:有時候,我們會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收獲意想不到的幸福;但同時,春風得意的時候卻突然發生一些讓人灰心喪氣的事情,如慘遭公司辭退、生意的失敗……

麵對這些突發狀況,我們往往會因為得寵而太過興奮、忘乎所以,也會因為太過悲傷而抱怨不已、痛不欲生。這兩種極端的表現,均是虛榮心作祟,是虛榮心衝破了我們的心理防線,導致了心理上的失衡。

賀若敦是北朝北周的中州刺史。與陳朝作戰時,在糧草和援兵不能及時到達的情況下,他運用計謀使陳朝自動撤兵,保全了軍隊。賀若敦認為自己使“全軍而返”,應該受賞,不料北周的實權人物晉公宇文護卻認為他“失地無功”,把他貶職。

看著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都已經做到大將軍了,唯獨自己得不到晉升,賀若敦心裏很不舒服,也不服氣,便抱怨宇文護不辨是非、嚴懲不明,結果被賜服毒自盡。賀若敦感慨自己一生領軍作戰,功勞顯赫,卻因為追求高位不能自持而丟了性命,臨死前他用錐子刺破舌頭,讓兒子賀若弼引以為戒。

賀若弼不愧是將門之後,他擔任重要將領,屢立戰功,還擊敗了陳軍的主力,令陳軍聞風喪膽。但很可惜,他沒有聽進父親的告誡,常為自己的官位比別人低而大發牢騷,結果先是被棒打入獄,後又被處死。

在這兩場曆史悲劇中,雖然晉公宇文護有失公允,但是賀家父子也有責任,他們眼紅高位,因得不到重用和提拔而抱怨不已,結果兩代傑出人物隻留下一段宛如曇花般脆弱短暫的曆史記憶,真是可悲。

因此,虛榮時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學學寵辱不驚的智慧。

《幽窗小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一副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物、對名利應有的態度:心境平和、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管它春夏與秋冬,這樣才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心平氣和,寵也自然,辱也自在,不大喜也不大悲,將名利富貴視為過眼雲煙,得寵時安然享有,受辱時也不悲傷。古往今來萬千的事實證明,凡是有所成就的人無不具有這種“寵辱不驚”的寶貴品格。

19世紀中葉,美國實業家菲爾德率領他的船員和工程師們,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聯結起來”。菲爾德因此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一舉而成為美國最光榮、最受尊敬的英雄,他沒有揚揚得意,而是淡然處之。

誰知一段時間後,海底電纜技術發生了故障,剛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中斷,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頃刻間,人們的讚詞頌語變成憤怒的波濤,紛紛指責菲爾德是“騙子”、“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