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霍龍仙人(1 / 3)

大秦三十三年,百越初定,趙佗封龍川縣令,雖有些鬱鬱不得其誌,但他本是心懷大誌之人,明白當下時下當韜光養晦,積蓄戰力,很快去其惰轉而將心力放在發展民生,將中原文化逐步傳播到南地。

百越之地,雖自古蠻荒,比不得中原繁華似錦,但偏安一隅,也使得龍川一地此地遠離了征戰之火。不久之後,在趙佗勵精圖治之下引入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實施”和輯百越”仁政,龍川本亦是一方山水靈秀之地,物產甚是豐富,百姓安居樂業,一派欣欣向榮起來,反觀中原之地,始皇一統天下後,征徭不斷,日子反倒苦得多。

後百姓苦秦,先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有楚國項氏在會稽率八千吳中弟子、劉邦斬白帝景從之,泱泱大秦帝國竟一夕崩離,從此群雄四起,逐鹿中原,戰禍綿綿。趙氏以百越為據,行任囂遺策,封關,絕道,聚兵自衛,創立南越國,號“南越武王”,他一統百越之地,創下曆史偉業,為世人所景仰,其壽更是一百餘歲,乃自古帝王罕有。世傳,其承蒙仙人賜長壽丹所致。

卻說龍川有一山,風景奇秀,秦始皇時曾有霍龍字靈陽者居之,因其名而霍山。傳說此地乃是一處仙家寶地,有險峻峰巒三百七十二之數,著名者有四十八峰,二十七岩,八大洞府,十一泉池。真是千岩競秀,萬壑爭流,峰峰有異態,處處呈奇觀。

據史傳在漢高祖在位時,曾令請霍龍出山任職,但霍龍乃方外之人並無心於官場,乃曰:“龍川者,龍之生地也。龍若離川,莫若賜死。”遂婉言謝絕,隱居霍山,著書立說,傳播文化,開導鄉人,後終功成仙去,名傳於世,時人感其恩澤,將此山命名為霍山,其山本名反轉是逐漸為世人遺忘。

霍山下的田心鎮便借了這一處登仙寶地,五湖四海求仙問道的信徒絡繹不絕,而且此地風景確實秀麗非常,日漸繁華起來,雖不比龍川縣城,卻也相差不遠矣。

世人卻不知霍家的一支,卻因此盛名之累,遂遵循先祖訓在霍龍登仙後便改名換姓,避走它鄉。因霍龍之故,此族人乃以龍為姓,避世隱居,故雖世代傳承著奇異武學和太平之術卻不顯於世也。族中之人偶有入世,皆成一方人傑,乃治世奇才也。

這支霍氏龍姓一脈分支幾經輾轉,百年後隱居於湖南武陵郡,不過隨著年代日遠,當年的霍氏一族早已風光不在,除了仍保留部分族中的世俗武學,大部分真傳由於再無人可修成,逐漸沒落遺失,又或封存於族中密地,早已不複再是當年修真之族,此乃是後話。

東晉之後,霍氏龍姓一支,亦不再完全隱於世,一族由於世代口耳相傳武學奇術,且又重文識禮,不少族人亦登科拜榜,很快成了荊州名門望族。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權欲之爭即使是霍龍後人也不免俗,龍氏族內直係和旁係有了第一次分裂,隨後風波越演越烈,龍氏旁支借朝堂之勢與直係相抗,便是直係族人內部亦爭鬥不休,龍氏一族雖未分崩離析,亦不遠矣。

到了龍述的祖父龍祖衡一代,他已是龍氏第五十二代族長,數代累弱,漸重文輕武,龍家一脈奇學又喪失八九,旁支勢力大盛,他此時卻再也壓製不住族中的內部分裂,族親相殘,他隻帶得其第四子龍問道一人,也就是龍逸之生父逃出,其餘三子都在族內爭鬥中不幸死去,時乃一代女皇武則天治世之時。

不知為何,族內武功最高,離化境也隻有一步之遙的龍祖衡卻並沒有報殺子之仇,反是隱忍了下來,攜帶幸存的弱冠之年的第四子黯然回歸霍家故地霍山。他在第四子成家後的第三年,其孫龍述出生之後,便在在霍山醉翁岩附近結廬獨居,從此不問世事,一意修行,號孤峰老人,大有就此一意孤老的哀意。

話說朝代更改,天下皇帝輪流坐,這霍氏龍姓一支離開故地再返回,轉眼便已過數百年,天下也亦是再歸大唐李家。大唐天寶九年,天下承平,唐玄宗任人唯才,得姚崇、宋景等人為相,體恤民情,減少賦稅征徭,百姓從此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正是一個戶不拾遺的好世道。

生活的富足,使得人們便有了更多的追求,求仙問道以冀求長生心亦長。龍祖衡四子龍問道亦從此改名為龍勝,在田心鎮起了家龍勝客棧,為遠道而來的旅客提供食宿,經營酒肆為生。他自小身子虛弱,不喜習武,卻是一肚子墨水,是龍家年輕一代有名的風流才子。當年家族內亂,他年僅十六,盡管他不識武學,龍祖衡卻依然獨救了他,他三個兄長盡在堂內的幾個叔叔暗算下,竟苦戰而死。

在南蠻小鎮平靜生活的背後,龍勝外表雖是柔弱但性子卻非常要強。他內心有的隻是更多自責:奈何弱者生存,強者亡?難報手足大恨。他在四兄弟中排行雖最小,且不懂武學,三個哥哥卻從不排斥他,最好的東西總都會先讓與他,所以兄弟四人感情非常要好,但卻也因此,他更難以原諒自己,甚至變得幾分自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