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白色的凱旋門和黑色的艾菲爾鐵塔,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殿群和景色宜人的塞納河風光,歡快熱烈的波爾多舞和芳醇可人的香檳酒,這一切都在向人們展示著一個美麗浪漫的國度——法蘭西。

美麗的國度絕不僅僅止於浪漫,生活在六邊形國土上的法蘭西民族更不乏英雄的史詩和傳奇的人物。風雲人物在創造法蘭西文明的同時,也把它的燦爛帶給了全人類。與法蘭西傳奇曆史最相輝映的也許要數法蘭西的文學。這是塊巨人輩出的沃土,先後有盧梭、孟德斯鳩、巴爾紮克、大小仲馬、雨果、司湯達、莫泊桑等一大批文學巨匠湧現出來。他們的作品超越曆史與文化、民族與國界,為法蘭西贏得了無數讚譽,也為人類文明的殿堂增添了無數瑰寶。但如果你好奇地去問一位法國人,上述這些文學大師中哪一位更具時代性,影響更久遠,也更能代表法蘭西精神,那麼,答案是肯定無疑的——他就是維克多·雨果。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在長達六十多年的漫長的文學生涯中,創作了數量驚人的優秀的詩歌、戲劇、小說、文學評論等作品,對法國及歐洲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雨果的父親是拿破侖的軍官,母親卻是波旁王朝的擁護者。十五歲時,雨果就開始文學創作,由於從小深受母親的影響,雨果的早期創作具有明顯的保守傾向。一八一九年與維尼等人共同創辦《文學保守者》周刊,完全站在古典主義立場上,擁護波旁王朝,頌揚保王黨和天主教,由此獲得國王路易十八的賞賜。

從一八二七年起,雨果的創作從思想到藝術都發生了重大轉變。他的曆史劇《克倫威爾·序言》提出了係統的浪漫主義文學主張,成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理論綱領。一八三○年《歐那尼》的演出成功,標誌了法國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決定性勝利。一八二九年完成的中篇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則反映了雨果的思想從保王主義轉向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

一八三○年七月革命爆發,雨果歡迎革命,熱情讚揚革命的勝利。此後,雨果的創作進入一個高峰期,陸續完成了《巴黎聖母院》、《克洛德·格》等小說和《瑪麗庸·德洛姆》、《國王取樂》、《呂克萊斯·波吉亞》、《瑪麗·都鐸》、《呂伊·布拉斯》等浪漫主義戲劇。其中,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成為法國浪漫主義小說的經典作品。

三十年代後期,隨著七月王朝的不斷鞏固,法國革命轉入低潮,七月王朝也不斷拉攏雨果,一八四一年雨果進入法蘭西學士院,一八四五年又被授予伯爵封號,成為貴族院的議員。由於熱衷於政治活動,雨果的文學創作一度沉寂。

一八四八年法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國。在革命的影響下,雨果的思想從資產階級自由主義逐漸轉向共和主義。一八五一年路易·波拿巴發動反革命政變,雨果挺身而出,參加了反政變起義,失敗後被迫流亡國外達十九年之久。

流亡期間,雨果先後居住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和大西洋中的英屬澤西島、格恩西島等地,對路易·波拿巴的獨裁政權進行了不妥協的鬥爭。先後發表了政治小冊子《小拿破侖》、《一樁罪行的始末》和諷刺詩《懲罰集》等作品,揭露了拿破侖第三的竊國行徑。此後,雨果又先後完成了《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麵人》等長篇小說和文藝評論《論莎士比亞》。《悲慘世界》突出描寫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指出造成他們不幸的正是黑暗的社會和不公平的法律,同時,小說還謳歌了一八三二年起義的共和主義英雄。這部“為所有人寫的”書成為雨果文學創作的頂峰。

一八七○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侖第三垮台,雨果結束了長期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熱烈歡迎。

在普魯十軍隊圍困巴黎時,雨果以激昂的愛國熱情投入保衛祖國的鬥爭,發表演說,捐獻大炮,並以六十八歲的高齡請纓出戰,一八七一年二月當選為國民議會議員。

巴黎公社起義爆發後,雨果最初反對起義,認為國難當頭,不應發生內戰,對巴黎公社和凡爾賽分子各打五十大板。公社失敗後,雨果則堅定地站到公社一邊,為遭受迫害的公社社員辯護,呼籲赦免公社社員。一八七二年,雨果完成了詩體日記《凶年集》,反映了他在普法戰爭和巴黎公社時期的全部思想感情。

一八七四年,雨果又完成了長篇小說《九三年》。小說描寫了一七九三年共和國軍隊鎮壓旺岱地區反革命叛亂的故事。提出了“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這一人道主義思想。

八十高齡的雨果仍保持旺盛的創作力,完成了四部詩集《做祖父的藝術》以及優美的《曆代傳說》第二、三、四集。

一八八五年五月二十二日,維克多·雨果與世長辭,法蘭西決定為其進行國葬,遺體安葬在先賢祠。

雨果的一生差不多經曆了整個十九世紀,這是法國曆史上風雲變幻的時代。雨果以其特有的正直、仁愛和對祖國、對人民的堅定的責任心經曆了各種風雨的磨煉和考驗,贏得了法國人民乃至世界各國人民對他的擁護和愛戴。時間可以淹沒小丘和山崗,但淹沒不了高峰。正如羅曼·羅蘭所說:“在所有作家和藝術家當中,雨果是唯一得到永遠活在法國人民心中這種榮譽的人。”◇雨果雨果傳◇雨果傳

一、奇妙童年

父母的奇妙結合

維克多·雨果的籍貫是法國南錫。這個源於日耳曼族的姓氏在洛林省較為普遍。因此,這個家庭的曆史上有無輝煌的業績和顯赫的人物,後人難以考證。我們隻能從他的父親說起,因為祖先的血統是否高貴,對維克多·雨果影響不大,倒是父親的經曆,直接關係到詩人的成長。

維克多·雨果的父親名叫萊奧波德·西齊斯貝爾·雨果。出生於一個細木匠家庭。他一頭密發,雙眼鼓突,厚厚的兩片嘴唇充滿肉感。他十五歲就投身軍旅,長得五大三粗,是個當兵的好材料。在戰場上,他總是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次戰鬥中他竟身負十七處傷。還有一次兩匹坐騎都在他的胯下喪命。一七九三年,他剛剛年滿二十,就被提升為營長助理,並被派出鎮壓由保王黨分子煽動起來的意在反對法國大革命的旺岱地區的叛亂。

萊奧波德這個農民的兒子,全靠大革命才有了現在的一切,因此,他絕對忠誠大革命。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啡,每當簽名時,他總是簽上“無套褲漢布魯圖斯·雨果”。在一七八九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之前,貴族都穿套褲,大革命中,巴黎市民就以“無套褲漢”自稱,以此表示自己是革貴族的命的人。而布魯圖斯則是羅馬著名的軍事將領。盡管萊奧波德對革命十分忠誠,他的善良的天性使他在鎮壓對手時仍保持著惻隱之心。大概這位年輕的藍黨軍官的仁慈當地人也有所聞,一次,當他率隊搜捕叛亂分子路過一個莊園時,受到一位名叫索菲·特雷布歇的姑娘的熱情接待。

索菲·特雷布歇身材苗條,神情可愛,一雙褐色大眼睛,鼻梁挺直,臉蛋上略帶高傲,宛如一尊古希臘雕像。她本是一位船長的女兒,從孩提時就失去了雙親,由姑媽將她養大。這位姑媽則是個伏爾泰信徒,極端保王黨分子。同所有從小失去父母的姑娘一樣,索菲性格堅定,脾氣固執,再加上姑媽的影響,她不信宗教,豪俠大義。由於資產階級革命政權對旺岱叛亂者采取嚴厲鎮壓的態度,索菲成了旺岱叛亂者的熱情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