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關於傷痛——年輕時的傷,時光會替你撫平(2)(1 / 3)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兒。這個世界好像從來都離不開困難,凡是有人的地方就必定有痛苦的存在。這是因為人活著不光是自然與社會的主體,更是獨立的精神主體。生離死別、恩怨情仇、失敗成功等時時刻刻猶如蛛網一樣交織在我們心頭。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上天要將一件重大的任務交給一個人時,定要先讓他經曆種種考驗,以此磨煉他的心性,讓他增添原本沒有的能力。困難是為了讓人變得更強大,如果我們能從生活的每一次坎坷中像從生活的每一次順遂時一樣地汲取前進的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更加堅挺的脊梁,就能開創出一個嶄新的人生。

天空不可能每天都是晴空萬裏、陽光明媚,我們的人生也會有陰雲密布、狂風暴雨的時候。晴朗和陽光帶給我們生命中的燦爛風景,而狂風暴雨帶給我們勇氣、毅力、堅韌不拔等種種美德。困難不隻是折磨,更是考驗,是將我們人生的原石琢磨成珍品的過程,一切困難都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困難就是我們最好的大學。主動走進這所大學,去迎接挑戰而不是逃避,你就能在這所大學中修成正果。

004沒有挫折,成功後怎麼寫“回憶錄”

在送別時,人們常常喜歡用“一帆風順”來做最後的結語。但是自然界的常識告訴我們:隻有風帆直麵風浪的時候,才會走得順利。其實,那些人生中的挫折就是吹向風帆的風,隻有堅持住,直麵它,才有可能順利地前行。成功後不偏離最初的夢想,受挫後不迷失堅持的方向,這也正是一個成大事者的氣度。

常常有人抱怨自己的一生不如意,總是遭受各種無端的挫折,而一旦陷入這樣一個循環中,那麼越來越多的不如意也就會不期而至。有很多人習慣將人生比作一場旅行,那些不經意經曆的挫折,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看成旅行中的岔路,隻有曆經這些岔路之後,才能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

當我們在荒野中迷失了方向時,應該感謝上天讓你有了一份自救的能力;當我們在工作的時候,老板的訓誡讓你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熟悉瓷器行當的人知道,絕頂的瓷器是有著靈性的,它體現的是燒瓷人的性格。而台灣的一位著名陶藝師以其二十年來對陶藝的堅持與喜愛,並不斷地向前輩、大師學藝,曆經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最終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作品特色。

在陶瓷藝術中,這位陶藝師是一名十足的“癡人”,藝術已經完全融入到了他的生命之中。他總是強調自己的名字中帶有火字旁,他也很在意這個火,“都說爐火純青才能讓瓷器搖曳生輝”,與傳統的瓷器燒製方式有所不同,他通過改變火在窯爐中穿行的過程來燒製別具一格的瓷器。

在材料方麵,他也不同於傳統的柴燒方式,而更多地運用燃氣窯、電窯等多種方式來保證他想要的溫度。特別是他最鍾愛的小口瓶瓶口的直徑隻有0.1厘米,工藝難度非常高。根據這位陶藝師的介紹,這樣的瓶子,通常來說,燒10個,其中的9個都會以失敗告終。可正是因為這樣的工藝難度,才讓他往往要埋頭於自己的工作室不斷地尋求改進的方法。在他看來,正是這一次次的挫折讓他不斷地逼近完美,一次次的失敗最終讓他成型的作品散發著迷人的光輝。

這位陶藝師的成功是多方麵的,除了看不見的天賦外,我們看到的是他的堅持。這種堅持來源於他對挫折的理解,來源於對成功信念的不放棄。即便燒製一個自己心儀的陶瓷作品成功率是如此的低,但他堅信自己能夠有看到完美作品的那一天,最終他的作品慢慢接近完美。

完美本不存在,但你可以嚐試接近完美。若是一心想著求穩,不肯努力,更不肯直麵挫折,那麼你的人生就是一個隨處可見的瓶子。但若是你將這些挫折看作完美的原材料,那麼最終你一定能創造出驚世之作!

出生在貴族家庭中的巴威爾·利頓爵士,原本完全可以憑借著家族中的財富享受著自由自在的奢華生活,但是他最終卻選擇了寫作這樣一個職業。眾所周知,職業寫作並不像外人想象中那樣的清閑,它完全是一個苦差事,還經常需要熬夜,所以當時他的選擇遭受到了眾多人的質疑。很多人認為他完全是嘩眾取寵,覺得以前沒有絲毫文學才華表露出來的他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體驗一下生活而已。但是,隻有巴威爾·利頓本人才知道他堅持這樣做是為了什麼。

經過夜以繼日的煎熬,巴威爾終於創作了自己的首部詩集《雜草和野花》。然而,這部凝結著他心血的作品卻被當時的文學界視為毫無價值。一位文學評論家甚至譏諷道:“這就是真正的‘雜草和野花’,巴威爾那個家夥還真是自不量力,以為憑一句‘啊,美好的生活’就能夠進入作家行列,實在是太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