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自己選擇,命運,自己去改變;路,在自己腳下,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手與腳都長在自己身上,何必讓別人去左右自己呢?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當然,相信自己並不是盲目執著,一意孤行;也並不是要你完全排除別人的意見與看法,凡事都必須有一個度,既不能過於自負,也不能盲從,而應全方麵地認識自己。別人不會為他們的言行負責,也不會為你的失敗負責。認識自己,把握機遇,人人都有機會成功!
5.心態才是你真實的高度
馬斯洛說:“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
為什麼有些人平時看起來並不是那麼勤奮,卻總是成績突出。而有許多總是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卻隻能原地踏步、毫無進展。其實,人與人之間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不少心理學專家發現,這個秘密就是人的“心態”。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另一位偉人也說:“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就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也會有什麼樣的理想、目標、規劃、個性。因此,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無論麵對什麼事情,都一定要擁有一個好的心態。
心態有多高,你就有多高
瓦倫達想必很多人都有所耳聞,他是美國一位優秀的高空鋼索表演者。有一次,他在一個重大活動中進行表演。出乎意料的是這個重大讓他失去了以往的從容,在上場之前,他不止一次地提醒自己:“這次比以往所有演出都重要,我沒有退路,隻有成功才會讓所有人對我刮目相看。”然而,他卻在表演過程中不幸墜地身亡。後來,記者在采訪中才聽到他的妻子說:多少表演了,瓦倫達從來都沒有這樣過。每次表演前,他總是專心致誌的準備,並且總是想著如何走鋼索,對於其他事從來都是兩耳不聞的,更沒有為成敗擔心過。而這次他太看重成功了,竟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之後,這件事便成為心理學上的經典的“瓦倫達心態”案例。
看完這個案例,你是否會說,如果瓦倫達把這次比賽當作一次普通的比賽,他絕對不會喪身?的確,如果它可以像以往一樣從容地麵對,一定會順利完成。但他卻沒有把自己的心態放好,沒有把心態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失敗了。
西方哲學家J。E。丁格曾如此說:“關鍵的不是我們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而是我們的心態。”心態,才是你真實的高度。人的命運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麵對同樣一件事,你可以是歡天喜地,也可以是憂愁不已,這完全在於一個人的心態位置如何。生活多恬淡少浮躁,情緒多穩定少激動,人間多關愛少仇恨,為人多寬容少嫉妒……人生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的確,心態能使我們成功,也能使我們失敗。試想一下,有考前恐懼症、經不起打擊而自尋短見、對一個老師恨之入骨、活著沒有任何意思等不良心理的同學,他如何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呢?就像人們常說的:你不能改變事實,但你可以改變心態;你不能改變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不能改變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這之間的差別就在於你心態的位置,用正確的眼光看待自己,你就會有怎樣的心態,你就會怎樣的高度。
以平和的心態看自己
20世紀70年代末的時候,在赫赫有名的德國哥廷根大學裏,有一位名叫高斯的學生,當時他才19歲,卻有著難得的數學天賦。每天,他都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三道數學作業。這一天,他又專心的投入到了數學題。前麵的兩道題很順利的就完成了,可是,第三道題,卻讓他思考了好久。這道題的要求是:隻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畫出一個正17邊形。他用盡所學知識都沒有得到一絲進展。直到最後,他決定用超出常規的方法去解答這道數學題。第二天,一進教室他就把任務交給了導師。導師看過第三題後,表現得十分驚奇,並不可思議地問道:“這真的是你做出來的嗎?”高斯回答:“是我做出來的,我用了一整夜的時間才找出答案的。”導師激動地歡呼著,並大聲喊道:“你解開的不僅僅是一個數學題,而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懸案!”原來,這位導師用了很多年的時間去解這道題最終都沒有結果,而他最後也隻是陰差陽錯的把這道題交給了高斯。從此,高斯便被人們稱為“數學王子”。多年以後,高斯回憶說:“如果拿到這道題時就知道兩千年來無人能解,我也許永遠也沒有信心解開它。”
不難看出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僅僅是氛圍,心態才是行動和思想控製者。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開發了人的無窮無盡的潛能,隻要你抱著積極心態去開發你的潛能,你就會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會越用越強。因為,心態決定了你的視野、事業和成就。相反,如果你抱著消極心態,不去開發自己的潛能,那你隻有歎息命運不公,並且越消極越無能。
一個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心態。人在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差別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輝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剛好相反,他們的人生總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引導支配。其實,我們的生活並不完美,但是也並不悲慘,隻要把你的心態放在適合自己的高度,就可以開心地投入生活。
心態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你的學習能否優秀,決定你的生活能否美好。可以說,如果我們想改變自己的世界,改變自己的命運,那麼首先應該放好自己的心態。隻要心態在合適的高度,我們的世界也會是光明的。
你的夢盡管遙遠,卻也真實。把自己的心態放好,是山,就應該有山的堅韌;是海,就應該有海的浩瀚。“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青少年的心態林林總總,如雲多變,即便如此,你也得堅信:心態決定一切!你把你的心態放得多高,你就有多高的潛力。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自己的心態自己做主,換個角度看自己,你就是“太陽”!
6.自我認識與他人的期望
人活著就是要不斷地超越自己,認清自己,自我認識是每個人選擇自我人生道路的最基本的衡量標準。
當我們發現對自我的認識與他人的期望發生衝突時,便會感到痛苦,茫然不知所措。對此,當我們麵對別人對自己的不同期望時,不要盲目的同意或者否定,一定要清醒地認清自我,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被他人的觀念,以及他人對自己的各種期望所左右,從而讓自己活得快樂一些,從容地麵對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如何認識自我與他人的期望
對自我的充分認識是實現個人理想的基礎,然而,他人的期望則往往會與之相悖。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個身處貧困家庭的考生,經過刻苦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名牌大學。由於父母一心隻想著他今後能夠謀求到一份賺錢的職業,希望他能夠上另外一所大學,最終他在填誌願時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由於他人對自己的期望,而放棄自己的原有想法,滿足了他人,卻委屈了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朝詩人範仲淹以此來勉勵後人,範仲淹之所以會有此等感悟,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會妥協於汙濁不堪的封建勢力,世俗中的阿諛諂媚根本惑亂不了他的心智,追求高尚的“古仁人之心”範仲淹,了解最真實的自我,從而擺脫了達官顯貴對他的各種“期望”,瀟灑地活出了真我。
依照他人的期望來要求自己,日後很可能會聲名顯赫,獲取物質上的滿足,卻喪失了自我認識的能力,因此,很少有人能夠活出真我。別人的讚美會使我們的虛榮心倍增,而別人的諷刺與挖苦,則會使我們的自尊心深受打擊,使我們在內心萌發出一種前進的動力,向別人證明我們是最優秀的。在生活中我們總是生活在別人的期望之中,盡量去迎合別人的眼光,從不顧及自己的感受。當別人對你有所期望時,請你不要彷徨,不要惆悵。正確認識自我,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不要讓別人的思想束縛住自己,隻有正確的認識自我,不再依賴於他人的思想,才會更加堅定自己的固有信念,到達夢想的彼岸。
人活著就是為了超越自己,但也要量力而行。在自己的能力範圍超越自己。我們不是為了別人而活,當自己的想法與別人的期望相矛盾時,應堅持自己的想法。
自我認識與他人期望的聯係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勾勒出自己人生旅途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如果你是條河流,就不必在乎別人把你當成小溪;如果你是峰巒,就不必在乎別人把你當成平地;如果你是春色,就不必為一瓣花朵的凋零而歎息。我們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何必為了他人的期望而泯滅自己的個性?又何必因為他人對自己的諷刺與抱怨而終日消沉,活在痛苦之中呢?不可否認,別人有時候的意見也是出於為我們著想,但關心過度,事情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進行。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應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別人的意見僅供參考即可。
我們沒有必要刻意去在乎別人的期望,不要過分去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在別人的期望與自我的認識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尋求一種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既不讓他人對你失望,也不讓自己受委屈。
在現實生活中,自我認識與他人期望經常會不一致,這是正常的。
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寄予很大期望,馬謖根本沒有真正認識自我,卻自負地立下了軍令狀。由於隻會紙上談兵,不聽王平等勸阻,執意上山布陣,還美其名曰“置之死地而後生”,最後被司馬氏派兵團團圍住,斷了蜀軍的糧道和水源,使蜀軍不戰自亂。馬謖最終為自己一心想要滿足諸葛亮的期望,忽視了自己的致命缺陷,而喪失了性命。
身穿著破舊長衫的少年,踮起腳尖站在當鋪前。庸醫誤人,家道破落,他要用醫學解除病人的病痛。而仙台課間的幻燈片,卻震驚了青年的心,他拿起筆在黑暗中呐喊,希望能喚醒沉睡的中國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沒有在家人期望下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而是選擇如椽之筆,開辟出一條真理路,選擇了棄醫從文的新生活。
我們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找準自己的定位,信心滿懷地去拚搏一番。定會看到水滴石穿、百川東流入海的壯闊,萬紫千紅、百花競放的爭豔,岩縫中的鬆柏佇立枯海旁的傲岸。自我認識與他人期望很難達到水平狀態,因為我們不是他人,所以肯定會有完全相同的想法,也就不會有完全雷同的期望值。況且,對於他人和對於自己,總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一個登山隊員在參加攀登珠穆朗瑪峰活動時,由於體力透支,在到達8000米的高度時,放棄了繼續攀登的機會。後來他向人講起這件事時,人們都覺得挺遺憾的,因為再堅持一下的話就可以到達終點了。人們不解地問:“為什麼不堅持下去?為什麼不再攀高高一點?為什麼不咬緊牙關?”那位登山隊員非常坦誠的回答:“不,我很清楚自己能力的極限,在體力已經透支的情況下,8000米是我攀登的最高極限,所以我沒有什麼遺憾。”
對於以上的登山隊員,我們應該給予鼓掌與喝彩,不為別的,僅僅為了他的自知之明和急流勇退精神,因為登山畢竟不是打仗,沒有必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完成任務。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13米,他前麵雖然僅剩下了800多米的距離,但這段路程是最具風險的,稍有不慎就會失去生命。在此時放棄,並不是懦弱退卻而是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