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當中,除了生、老、病、死不可避免外,挫折、失意、貧窮、恐懼、離別……這些都會給我們帶來煩憂與痛苦,何況我們又有無窮的欲望,這些欲望才是造成我們痛苦的根源。所以說,想要天天快樂、時時快樂是很難的,而要想找痛苦的理由,則是太多了。所以我們彼此總是在不斷地祝福著:祝你快樂!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人具有趨樂避苦的天性,追求快樂是人類的共同本性。

英國倫理學家傑裏米·邊沁提出,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是人生的最高原則和最終目的。

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康有為說:“治國要以人為本,就是要減少人們的痛苦,增加人們的快樂。”

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提出,我們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自己的快樂極大化,而且是全社會的快樂極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就是一個“樂以忘憂”、極為快樂的人。在《論語》中,共有三十多個“樂”字,卻沒有出現一個“苦”字。孔子對快樂的論述非常精辟。

由上觀之,可以這樣概括人生的終極目的,那就是追求自身和全社會的快樂最大化。

什麼是快樂呢?快樂是一種感受,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的精神體驗。雖然從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來看,大多數行為表現為對物質和利益的追求,但仔細想一想,不管是享受美食、試穿新衣、喬遷新居,或是觀光旅遊、欣賞音樂、觀看演出,還是鑽研業務、研究課題、著書立論,其本質上都是對精神快樂的需求和追求,而物質活動僅僅是追求快樂的工具和手段。

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給了我們一個充滿欲望、壓力、急躁、憂慮的生存空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精彩,而我們原本的快樂卻被生活慢慢地吞噬著。

地球在不停地轉動,我們也一刻不停地轉著。我們似乎總有太多追求的好東西:票子、房子、車子……我們每時每刻無不在為它們奮鬥著。我們還時時被權力、地位、威望吸引著,於是我們的欲望總是被滋生得無窮無盡、沒完沒了。我們總是把擁有物質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壞和地位的高低看得過於重要。我們用精力和時間換取一種有目共睹的優越生活,不管能量有多大,受到的挫折有多大,一刻也沒有放棄追求這樣的生活,卻沒有察覺自己的內心在一天天的枯萎。於是我們失去了很多原本屬於自己的精神,變得異常的急躁和憂慮起來,我們總對著堵車的馬路亂罵髒話;在超市中像個沒頭的蒼蠅;對著電視不停地調換頻道;對著走路不小心踩你後腳跟的人破口大罵;早上還沒起來就開始擔心起床後的寒冷;吃早餐的時候又在想上班的路上可能會堵車;上班的時候就開始設計下班後怎麼打發時間;參加聚會的時候又在煩惱著回家路上得花多少時間。當我們停下自己的腳步時卻發現自己已是麵目全非,再也找不到先前那種簡單的快樂感覺,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匆忙,不過是疲憊罷了。

快樂是我們一生的最終的奮鬥目標,我們所有的一切奮鬥,都是為了兩個字,那就是“快樂”。快樂是人類社會的最高境界,也是生命的最終目標,它是人生中最崇高、最偉大、最廣博、最深奧的課題。作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一生隻有短短數十載,我們真的很想每天都開開心心地過,真的不想讓煩惱與痛苦來控製、來破壞我們的情緒和心境,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想活得快樂、過得幸福。執意去求,未必能獲得,我們隻有主宰好我們的心靈,才能在沒有快樂的人生當中發現快樂,找到自己的快樂,重拾自己的快樂,因為快樂就在我們的身邊,隻是我們缺少發現!

編者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