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村驚變(1 / 3)

大宋徽宗年間,宋朝進入了一個快速的衰落期。宋徽宗名叫趙佶,承襲祖業做了皇帝。這徽宗練就一手極好的書畫,所繪丹青可與當世名家媲美,更兼獨創了一手瘦金體書法,為世人稱道。也許是把更多的神力都耗在丹青筆墨上了,所以他做皇帝卻是極不怎麼樣。他在位時國力日衰,官吏腐敗,邊防不修,軍力勢微。內有奸臣當道,窮奢極欲、魚肉百姓,弄得等盜賊紛起,民不聊生;外有遼、金、西夏等強敵環伺,連年侵擾,戰事不斷。可這些事徽宗皇帝卻無暇顧及,一心舞文弄墨,求仙問道。有皇帝如此,國家焉能不敗?

當時,西有西夏國,北有遼國和金國,都對中原之地垂涎三尺,恨不能立時刮分以解心頭之癢。而宋朝廟堂之上卻主戰者弱,主和者強,於是宋朝年年給三國進貢歲幣以求苟安。但這並不能完全避免邊境的戰禍,經常有番國強人、軍士到邊境線上的宋朝村縣襲擾,邊境百姓日子過得頗為困苦。

我的故事就從這個時代說起。

在大宋北方邊境有個河間府,河間府北邊有個朱家村,這是緊靠大宋北方的一個邊陲小村。從這裏向南是大宋,向西北是遼國,向東北則是金國。正因為這樣的地理位置,使這裏成為兵患匪禍的重災區。金兵、遼兵、宋軍、土匪時不時地來打劫一通,輕則搶錢搶物,重則殺人放火。村裏原也有百十戶人家,可如今已隻剩三十幾戶了,說十室九空亦不為過。

這一天,時近中午,村裏小廣場上出奇地聚集了二三十人,男女老少皆有。這村子已經好久沒有這樣的熱鬧集會了,生活如此困苦哪裏還有什麼熱鬧啊!而今天聚集是因為村裏來了個說書人,他在這村裏給大家講肚子裏的故事,不要錢,隻要能給頓飯就行。

那說書人三十四五歲年紀,身材瘦高,臉如刀削,長臉長下巴小眼睛,下巴上還有顆黑痣。此時他正在對村民們講著南方的見聞。隻聽他講:“……那蘇州、杭州處處有美人,遍地有金銀……達官貴人聚集之地,隻要你勤快有手藝,到那天天能掙錢……那真是好地方,沒有遼兵,沒有金兵,皇上一年也要去個五六趟……”說的人口若懸河,聽的人目瞪口呆、津津有味,時不時還來點喝彩聲,這給飽受戰亂的村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

村中有一戶人家,男人名叫朱大山,妻子張氏,本也打算逃離此地,隻因兒子降生還不滿一歲,未能如願,隻得在此地苟延殘喘,艱難度日,隻等兒子長大些便舉家搬遷,遠離這是非之地。

今天,正是朱大山兒子滿一歲的日子,張氏在家裏帶孩子,一邊忙著燒火煮飯。剛過晌午,院門“吱扭”一聲,隨後一個男人的聲音傳了進來:“孩子他娘,我回來了,看我逮到了啥?”張氏連忙擦了擦手上水,抱起兒子開門出去看。但見一個中等身材,黝黑精瘦的男人提著一隻野兔走進院子來。

“喲!今天逮到兔子了!兒子,看你爹多行,今天咱們有兔肉吃了!”女人一邊說一邊在兒子的小臉上親了一口。張氏也不過二十多歲年紀,麵容頗為不俗,隻是日子過得清苦,臉色略顯晦暗粗糙,眼角有幾絲細紋,顯得老了些許。

男人看著妻子和兒子,臉上樂開了花:“哈哈……等著,我這就去剝皮剔肉,今天咱好好吃一頓!”說著,朱大山便提著兔子去剝皮了。不一會兒,磨刀聲,刀割皮肉聲便次遞傳了過來。

“孩子他娘,我想好了,咱兒子也大了,我想過幾天咱們收拾收拾就遷離這朱家村,往南邊去尋個落腳的去處。剛才聽說書人講,南方遍地是金銀,我有祖傳的石匠手藝,隻要肯賣力氣,雖說吃不飽,可也餓不死,你看咋樣?”朱大山一邊拾掇著兔子一邊說。

“唉!走就走吧,就是餓死也總比在這天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好啊!”張氏道。

“那行,咱們今天給兒子過個小壽辰,明天就開始收拾。”朱大山道。

大半個時辰過後,兩碗粗米野菜飯,一盆燉兔肉擺上了桌。夫妻兩個抱著孩子圍坐在桌旁,便要開飯。

突然,張氏大叫道:“大山,兒子又發病了,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