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耍心機樊稠包餃子(1 / 2)

箭,又名矢,是一種借助於弓、弩,靠機械力發射的具有鋒刃的遠射兵器。每一支箭由三棱的三條凸起的棱刃前聚成鋒,簇鋒小而銳,具有極高的穿透力和殺傷力,即便是身著重鎧的武將,隻要稍有托大碰見敵方手持硬弓的神箭手也唯有飲恨沙場的結局。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從古貫今,實力處於絕對劣勢的防守方趁著進攻方的托大,憑著己方神箭手一記石破天驚的一箭直接令地方主將斃命,然後趁敵混亂逆襲翻盤的事例也不在少數。

毫無疑問,箭矢對於缺少足夠多遠程進攻手段的古代無疑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爭消耗品,甚至是奢侈品。雖然箭矢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在根本沒有辦法流水線作業量產,生產力極端低下的古代,每一支鋒利的箭矢都是彌足珍貴的。

對於戰鬥中家底不足的一方,軍中主將往往會壓製住麾下弓箭手射擊的欲望,寧可承受著敵方先行進攻所造成的損失,也要等敵人靠近以後才命令士兵進行射擊,以此來提高每一隻箭矢的命中率,節約成本提高殺傷效果。

若換成一般的軍隊,往往不會在這種儼然已經是甕中捉鱉的局麵中再這麼大規模的使用箭矢散射,這樣弓箭的消耗注定很大。

不過背後站著整個朝廷財政支持的西涼軍顯然沒有這個顧慮,為了追求最好的效果,為了跟碼頭的聯軍最大程度的帶來混亂,以求這次出擊的一擊必中,西涼軍理所當然的使用起了弓箭。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一分價錢,一分效果。

在人數已經密集到聯袂成雲、揮汗成雨、摩肩接踵的碼頭。西涼軍在衝鋒中所射出的箭矢,根本不用擔心找不到獵物。

碼頭上彙聚的聯軍,多是從河陽津營寨中的各個地方敗退到這裏的。為了從混亂的戰場中逃得性命,士兵們大多拋棄自己身上沉重的裝備,盾牌、鎧甲、乃至自己手中的兵器。

因為丟棄裝備在靈活性上帶來的巨大提升讓許多士兵成功的逃到這裏,不過麵對著西涼軍這密如蝗群的箭矢,聯軍的潰兵很快便為自己之前的“聰明”付出了代價。

漫天飛矢,箭箭入肉。

密集的箭雨,擁擠的人群。讓站在碼頭上的眾聯軍士兵即使察覺到了危險的來臨,也沒有什麼好的應對辦法,唯有一邊閉目等死,一邊祈禱對方那索命的箭矢不要落到自己身上,正是那句“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真實寫照。

少數殘存的盾牌倒是成了搶手貨,聯軍士兵為了得到這護身的不二法門,不惜再次拔刀相向,往往一把盾牌就可以讓平日裏親如手足的袍澤反目成仇。

可是即便擁有盾牌也不見得就是保住性命。因為西涼軍的弓箭是從空中拋下而不是平射,所以說任何一個呆在擁擠的碼頭上的聯軍士兵都有可能整個人的正麵都遭到弓箭的覆蓋。

而盾牌因為受製於麵積的大小,防禦麵積是非常有限,即便是使用盾牌的士兵身材再瘦小也不可能護著一個士兵的全身,隻能選擇性的護住自己的身子的要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