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是人類自我發展與完善的手段之一,更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推動力。21世紀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時代,創造型人才更為社會所必需。青少年注意從小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創造力,有助於未來成才。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否具有創造力關乎社會的發展與民族的未來。因此,青少年應當學會開發自己的創造力,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善於突破思維定式,為自己未來成才創造必要的條件。
1.新世紀召喚著創造型人才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經濟競爭激烈、物質文明日新月異的新時代。請看:
——宇航員實現人類有生以來第一次“太空行走”,成為時速28000裏的“人體地球衛星”,“太空工程”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
——一根頭發絲般細的光導纖維,每秒可傳遞16億的信息量,相當於現在一根電話線的幾萬倍,光纖通信正在被人們廣泛采用。
——能思考、會說話的新一代電腦正在大力研製,“人工智能”已顯示出它的巨大力量。
——第一隻克隆羊誕生至今,很多克隆的生命都已先後誕生了,生物學已展現出誘人的前景。
……
嚴峻的現實,向我們提出挑戰,怎樣適應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
麵對挑戰,作為21世紀的人才,僅有知識是不夠的,必須有能夠趕超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開拓進取精神和創造能力,做創造型人才。
什麼是創造?創造是指人類運用自己的腦力與體力生產人們所需要的前所未有的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的活動。創造能力,是指一個人具有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而創造精神是指那種不安於現狀力圖改進創新的積極心理狀態。創造型人才,就是那種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21世紀正需要這種人才。
曆史證明,一個國家要振興,一個民族要自立,就要培養大批創造型人才,而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當今世界的一種趨勢。
日本戰後為什麼能夠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把一片廢墟建設成一個經濟、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呢?是因為他們一方麵長期推行技術引進方針,充分利用外國人的發明;另一方麵重視對新一代創造能力的培養,並在國民中廣泛開展創造發明活動。據德國《世界報》的報道,目前日本的創造發明名列世界10個發明大國之首。多年來,人們總這樣認為,創造隻是個別人的專利。這給“創造”二字塗上了神秘的色彩。實際上,創造並不神秘,神智健全的人都存在著創造潛力。
創造潛力宛如浮在大海中的冰山,你隻看到了它露出水麵的極小部分,而絕大部分卻被你忽視,被自卑所淹沒。
假若青少年能意識到這點,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就會喚醒沉睡的創造意識,使自己由普通人向創造型人才轉化。
假若青少年能了解創造的能力,並讓自己通過學習和鍛煉來強化這種能力,必然會有利於激發自己的創造力和生命的潛能。
創造力在人類生活、學習和工作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離開了創造力,人既不可能有什麼預見,也不可能有什麼發明和新的發現。青少年要想自己變成一個有主張、有見解,將來具備超群本領的人,必須從小注重自己創造力的培養。
2.人的創造力是可以培養的
長期以來,有些人對“創造”的理解過於狹隘,以為非要發明看得見、摸得著的新東西才是創造,而其他類型的創造性活動,如找出問題設法解決,運用理論指導實踐,觀點創新、方法創新、製度創新等,則不被看成是創造。因此,很多人都把創造力視為隻有科學家或發明家才擁有的神秘的天賦。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很多青少年對“創造力”都抱有一種複雜的心態。他們既希望自己“有創造力”,又懷疑自己“沒有創造力”,因為自己沒有發明什麼有形的實物。疑惑之間,就錯過了很多開發創造潛能的大好時機。
有鑒於此,我們把“走出對創造力的狹隘理解”,作為培養創造力的前提。
一位哈佛商學院畢業的高才生說,他所受過的創造力訓練之一,是找出一家企業各單位之間相互製約的關係,在心中形成一盤棋局。這其中的創造性何在呢?我們的理解是:這個分析歸納的過程沒有藍本,不是複製現成的東西。隻要不是複製現成的東西,就是創造性的活動,便有助於培養創造力。
以這樣的觀點來理解創造力,創造就成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培養創造力也成為可以隨時進行的活動。例如:畫一張馳騁想象的畫兒;跳一段即興自編的舞;為老故事想一個新結局;為舊物品找一個新用途;做一次客觀深入的自我分析;製定一份切實可行的時間表;成功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建議或服務;提出一個改革社會弊端的想法……這些不是複製現成東西的行為,都屬於創造性的行為。這些活動創造的價值也許微不足道,但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興趣和獨創能力的作用不可小覷。隻要你習慣於從事創造性活動,等到知識和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就能形成更強大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