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序(1 / 2)

“思辨”更有力量——謹將此書獻給偉大的改革開放三十周年

歲月,猶如八月十八錢江大潮,氣勢磅礴的潮頭一浪蓋過一浪,奔騰向前。大浪過後,泥沙俱下,沉積堆棧,惟有魚兒又在江水裏自由遨遊,盈盈靈氣平添生命之活力。

筆者從事新聞采編工作三十餘年,所寫所編的新聞作品如果用汗牛充棟來形容,恐怕有些誇張,但將稿件紙裝滿一汽車綽綽有餘。在裝滿一車的作品裏,多數似大潮過後的泥沙,失去了往日的鮮活;少數的竟還閃爍著光彩,透出絲絲靈氣,給人啟迪、思索。

新聞作品講究時效,案頭放著的“老作品”,用業內行話稱為“明日黃花”,失去了鮮豔與芬芳。但是,在泱泱“明日黃花”叢中,竟有若幹留有餘香,時而喚起人們對那時段、那地點、那人物、那事件的記憶,時而變為當今飯後茶餘的特別話題,時而被一些權威機構作資料引證。

2007年夏天的一個假日,幾位朋友小酌於“農家樂”。席間,朋友老黃和老洪談起20世紀80年代的一篇廣播新聞作品,說至今還記憶猶新,將作品的描述一一道來。說到最後,希望筆者將那些作品彙編成冊。說真的,自退休後,也有不少同仁、朋友勸說過。哎呀,“眾目睽睽”之下,不得不認真對待。那麼,該從何下手呢?有的說,寫采訪套路;有的說,寫采訪思路……眾說紛紜。於是,開始考慮——

采訪猶如“十月懷胎”,作品才能“一朝分娩”。“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如果把這句話用在采訪與寫作的關係上,也十分恰當。深入而又詳盡地采訪,才能采擷到真實而又生動的材料。有了真實而又生動的材料,才能夠寫出好的新聞作品。所以,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前提。

采訪是記者或通訊員調查研究的過程,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調查研究,認識事物需要拓展思惟,用自己的腦子進行縝密的思考。思考,往往要對事物進行比較,進行分析,進行判斷,然後作出結論。因此,就有了“思辨”之說。

關於“思辨”,不能不提德國哲學家黑格爾。黑格爾曾把自己所講授的邏輯學課程稱為“思辨哲學”。“思辨哲學”試圖從概念中推出實際,使客觀世界的發展服從於人的思惟而構造出來的一般法則的哲學。除了黑格爾之外,還有費希特、謝林等哲學家都主張“思辨哲學”,他們在對思辨的辯證研究中猜測到了客觀世界發展的某些規律。(參見《辭海》)。

采訪,需要“思辨”,“思辨”就是采訪的一種思惟方法,所以筆者把這種方法稱之為思辨性采訪。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是變動的事實傳播。新聞的事實存在於一切客觀世界之中,而人類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文化活動則是客觀世界存在的主體。當然還有自然界各種生物的活動,自然界自己的活動。所謂新聞,就是記者、通訊員對客觀存在的各種活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必須要在充分認識各種客觀存在的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一番“思辨”,去偽存真,把握規律,揭示本質。所以,新聞界強調要講真話,講真話才最有感染力和影響力。

思辨性是指經過反思來把握事物的真實性和本質。新聞工作者要想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減少失誤,準確選擇,就必須提高哲學素養,用理論優化自己的能力。思辨性采訪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辯證法是關於事物普遍聯係和發展的學說,事物的“相互依賴”,事物的“相互排斥”,事物的“一分為二”,事物的“前因後果”等等,都是記者或通訊員在采訪中所應該堅持的。記者和通訊員與采訪對象打交道,因此采訪活動不能隻以“記錄”兩字取代。記者或通訊員既要尊重采訪對象、尊重客觀事實,又不能不加“思辨”,要對采訪對象所說的、所做的進行比較、分析、判斷,以把握本質。有道是“兼聽則明”、“思辨則明”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保證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方法,也是記者或通訊員表達自己思路觀點的路徑。文風,亦為風骨,記者或通訊員應該寫出自己特有風骨,時間一長,即使作品上未署名字,細心的讀者也會“讀”出是誰寫的。

思辨是一種能力,就是對事物的思考和辨析的能力。所謂思考,就是指對事物分析、推理、判斷等思惟活動;所謂辨析,就是指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記者或通訊員在采訪過程中就需要這種思辨能力。打個比方,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地理位置,有人認為餘杭區三麵拱衛杭州主城是優勢。但是,有人則經過思辨,認為三麵拱衛杭州主城也是劣勢。有優勢的方麵,也有劣勢的方麵,優勢劣勢並存。所以,臨平城隻是餘杭區的政治中心但不是經濟中心,餘杭經濟發展不能“盯”在臨平城。由於有了這樣的思辨,餘杭經濟就出現了“錯位發展”、“圓心發展”、“組團發展”等新概念。所以,餘杭區在“十五”期間發展速度是十分驚人的,在全國百強縣的排位中就迅速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