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第八大工具:健康管理(3)(1 / 3)

(2)飽食損傷細胞,使人早衰。人們呼吸時吸收的氧,有2%被氧化酶催化形成活性氧(自由基),活性氧是對人體極其有害的物質,能導致細胞損傷,動脈血管硬化,引發疾病、衰老,甚至死亡。而人體攝入的能量越大,產生的活性氧就越多,人老化的程度也就越快。而少吃點可以減少活性氧的產生,使細胞免受其害,從而延緩衰老。

(3)長期飽食會使人肥胖,引起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一係列疾病。

.精細與粗雜的平衡

古人雲:“雜食者,美食也!”粗細糧搭配,可提高提高營養價值和利用程度,有助營養成分互補。然而,隨著加工水平的提高,主食的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許多人進入這樣一種飲食誤區:“高檔、精美的食品就一定營養豐富。”其實不然。膳食偏簡求精,實則有害無益,特別是對生長發育不利,食物過精易導致微量元素鐵、鋅、碘、礦物質元素鈣和B族維生素的缺乏以及一些營養素的過剩。例如,精白粉的膳食纖維隻有標準粉的1/3,而維生素B1僅1/50;小米和紅小豆中的膳食纖維比精白粉高8~10倍,B族維生素則要高出幾十倍。這對於增強食欲,防止諸如便秘、腳氣病、結膜炎等疾病都是有益的。因此,飲食要注重粗細搭配,力求食物多樣化,使營養更全麵。

.寒與熱的平衡

膳食的冷熱平衡包含兩重含義。一指食物的溫度。“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古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無灼唇,冷無冰齒。”在民間也強調“空腹忌冷”。飲食太熱,易傷及胃脘、咽喉。反之同樣不利於健康。二,從中醫角度講,食物有寒性、熱性、溫性、涼性四性之別。中醫所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就有要取得平衡的意思。如夏天炎熱,喝碗清涼解暑的綠豆湯;冬天寒冷,就喝紅小豆湯;受了外感風寒,回家吃碗放上蔥花、辣椒的熱湯麵。這些都是平衡膳食的方法。如果破壞了這種平衡,必然傷身。如生冷食物進食過多會損傷脾、胃和肺氣,微則為咳,甚則為泄。體虛胃寒的人,應少吃生冷食物,特別是在夏日更應慎重。

.幹與稀的平衡

主食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幹稀搭配,這樣,一則增加飽感,二則可有助於消化吸收。如果你吃飯隻吃幹食,不僅會影響腸胃吸收的效果,而且容易形成便秘。如果隻吃稀的,則容易造成維生素的缺乏。

.攝入與排出的平衡

這一平衡表明吃進去飯菜的總熱量,要與活動消耗的熱量相等。攝入多排出少是多數人的問題。長此以往,多餘的熱量及各種代謝產物,必然會在體內蓄積。而體內過多的脂類物質,會沉積在血管壁上,使血管變硬變窄;糖的過量攝人會耗竭體內的胰島素,損害胰島細胞;蛋白質過剩會蓄積在腸道,所產生的毒素,影響腎髒排泄。

.動與靜的平衡

“食前忌動,食後忌靜”,是飲食中動與靜的最佳平衡。如果你在經過較大運動量後,就急於吃東西,十分不利於身體健康。這是因為,運動會使血液重點分布在運動係統,造成胃腸道相對缺血,此時吃東西會造成消化不良。古人言:“飲食即臥,不消積聚,乃生百疾。”因此,飯後一定要注意多活動,一則能幫助消化吸收,二則能舒活筋骨,消除疲勞。但是運動不可太劇烈。俗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即說明了這個道理。

.情緒與食欲的平衡

古人說:“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在情緒不好時進食,不利於消化功能的正常進行,會危害脾胃,導致消化不良。因此,不論是在進餐前後,還是進餐過程中,都要保持平靜愉快的心情。良好的心情可增加食欲,分泌較多的唾液,進而促進消化。

.進食的快慢與品位的平衡

飲食是一種藝術,講究色香味形俱佳。而保持適度的進食速度,不僅可以讓你從飲食中品出美感,精神愉悅,而且利於消化吸收。生活中,許多人常常以“忙”為借口,吃飯時狼吞虎咽、風卷殘雲。這種飲食方式不僅談不上什麼美感享受,同時還會影響消化吸收,不利於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