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主任,著名作家)
這些在中國鄉村和城市發生過的影響到所有人生活的重大事件,無一遺漏地進入王蓬嚴峻的視鏡,納入到秦嶺或巴山某個村寨,淋漓盡致地演澤出來,正可以當作生活的教科書和曆史備忘錄,留給這個民族的子孫,以為鑒戒和警示。《山祭》《水葬》等小說的認識價值和不朽的意義,就在於此。王蓬恰是在這裏展示出獨稟的氣性,思想者的勇氣和思想的力量,以及由此而蘊蓄在作品中的凜然之氣。
韓梅村(大學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
這不是一個一般的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愛情故事。這裏有曆史的複雜基因,現實的風雲變幻,古棧道特有的民俗民情,陝南山區獨具特色的自然環境;特別由於每個人所具有的不同命運曲線,所有這諸多因素一旦交織構合、便使整幅畫麵顯出一種深樸蒼涼的特質,而遠非任何複雜的愛情故事所能包容。
張虹(陝西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
從來沒有人把秦嶺山地寫得這樣靈動壯美。從來沒有人把山地苦難嚴峻的生活寫得如此美麗如詩。應該感謝作家給小說畫廊裏添上這又重又濃的一筆。希望《水葬》不僅淹沒將軍驛苦難的過去,也徹底淹沒一個荒唐的時代。
(大學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
秦嶺山區的生存方式,風土人情,獨特婚俗,在《水葬》得到充分展現。王蓬總是把描寫的對象當作第一次見到的新奇事物來表現,突出新奇感,也極大增強了作品可讀性。這是苦苦探尋的結果,沒有一點執著精神是很難做到的。
(作家,文學評論家)
縱觀《水葬》,我認為它具有二十年代鄉土文學的現實美,具有八十年代反思文學的主題美,在語言上不遜於賈平凹的《廢都》,在結構和人物塑造上不差於古華的《芙蓉鎮》,在意境營造上可以與艾蕪的《山峽中》相媲美。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當代文學史上應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