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讓自己後悔的事
生活中,誰都難免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結果讓自己因沮喪而悔恨。其實,要想成功,就要盡量少做或者不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成功者建議,與其後悔做過的事,不如在一開始就為自己作好規劃。
比利時有一家雜誌,曾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搞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的題目是:你最後悔的是什麼?並列出了十幾項生活中容易後悔的事情供被調查者選擇。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結果,很值得人們深思。有72%的人後悔年輕時努力不夠,以致一事無成。
由此,我們在這裏可以引申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40歲的人被醫生告知患了絕症,最多還能再活三年。他為了使自己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就擬訂出了一個三年要做十件事的計劃。其中包括寫一本書、學一門外語、搞一項發明、辦一個工廠、遊30座名山、看50個城市等等,而且在計劃列出後便立即付諸行動。
結果,在過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候,十項目標全部完成。可是,當他再到醫院複診時,卻發現是醫生當時拿錯了病曆,自己根本沒有患病。
由此我們可以想到,如果在相同的時間裏做著與別人一樣的工作,那麼別人得到什麼,你也隻能得到什麼。要想得到別人得不到的東西,就得付出別人不願付出的努力。尤其是在你還年輕的時候,還有機會競爭的時候。這個被拿錯了病曆的人雖說受了一場驚嚇,但在那段為了達成心願而努力的日子裏,他也的確獲得了比常人更多的經曆,得到了更多的感悟。
在這次調查中,還有67%的人後悔年輕時選擇了錯誤的職業。其實,確切地說,錯誤不在於他們選擇了什麼職業,而在於他們選擇了安穩。
有三個畢業於同一所大學的同學同時被分配到當地機關工作。
幾年之後,有一個人不甘心這種日複一日打水拖地看領導臉色過日子的生活,因此要求調到了企業。另外兩位沒有動心。
又過了幾年,又有一個人辭職下海了。剩下的一個仍未動心。
再過了幾年,當三人相聚的時候,到企業的那位已經當了大廠的廠長,辭職下海的那位已成了擁有千萬資產的老板,而在機關的這位卻後悔不該滿足於每月幾百元的“皇糧”。
按時下的擇業觀念來說,許多人的第一目標仍是要有旱澇保收的穩定收入,到時候能拿工資、能領福利。但他們卻忘了這樣一個道理:沒有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動力,沒有了動力也就發掘不出潛力。這時候,那些覺得自己是懷才不遇的人就不應該再抱怨天下伯樂太少,因為他們是自己埋沒了自己。
此外,有58%的人後悔鍛煉身體不足。
忘了是誰說過這樣一句話:60歲以前想用身體換一切,60歲以後想用一切換身體。其實,沒有什麼東西能比身體健康更重要。健康是支撐我們一輩子的物質和能量資源,隻有健康資源的持續可用,我們的成功才有保證。一般我們界定成功人士,其中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精力充沛,成功的人總是能把健康資源優勢發揮到最大程度。而還有一些人,卻因為健康資源的短缺而成為悲劇英雄。同時,還有一些人是因為精神的不健康而不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最有趣的是,隻有11%的人後悔沒有賺到更多的錢。
對於還沒有賺到很多錢的年輕人和中年人來說,這也許是個很好的安慰。有錢雖然能夠辦很多事情,但賺錢並不是人生最主要的目的。隻要能不斷積累和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向前邁進,賺錢也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其實,很多事情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後悔還可以改正,如果到了年老的時候再後悔,想補救都來不及了。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經常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並捫心自問:我有什麼事情最後悔?
在成功的路上,我們要盡力用心地去做,不要被一時的利益誘惑,也不要因一時的衝動而讓自己後悔。別做讓自己後悔的事,從現在開始,踏實地努力,就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積累資源,為成功鋪墊
資源對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論是有形的資源還是無形的資源,都是成功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整合現有的資源,開拓新的資源,不斷積累自身的資源,就能為成功增加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