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喪亂(1 / 3)

北宋明道年間,宋國邊境勢力紛紛興起,遼宋兩國又因他事碰出火花。大宋聚力充實邊境,卻不想江南又大發水災,災難使黎民家無定所,宋王朝受到嚴重打擊,百姓對宋王朝的統治開始懷疑。

此事一發生便傳入皇上耳中。早朝,仁宗皇帝大怒道:“眾愛卿常說,‘江南乃富庶之地,小災小難無需管理’,現如今百姓們皆是流離失所,有人直奔北方而來。朕要點撥銀兩以安江南民眾之心。”忽有一大臣站出反對,道:“皇上,如今邊陲之事仍未止步,今調重金資助江南,恐怕……”仁宗皇帝未等他說完,就打斷了他的話道:“江南乃為我大宋內部,太祖曾言‘江南乃為大宋財力之根本’。若江南出了事又怎能理邊陲之事。史之明鑒,眾多王朝不都因內部問題處理不當而亡,但看內部混亂是加劇王朝覆滅的關鍵。”那大臣又道:“皇上,今聚力於南,邊陲之事恐怕越等越大。”聽得他言,堂下也有大臣同意,先治邊陲,後理江南。

仁宗皇帝摸著腦門停了半會。堂下議論紛紛,有同意‘先治邊陲,後理江南’,有‘先理江南,後治邊陲’,還有二者兼得。

忽仁宗皇帝大聲喝道:“罷了,朕事已決,不做悔改。今日朝會就此,退朝。”仁宗皇帝說完便快步退去堂後。大臣聽的退朝,皆跪地叩拜,道了聲“吾皇萬歲萬萬歲”,退出朝堂。而唯留那些主張先治邊陲,後理江南者。那些人扔跪在地上,叩頭道:“皇上,先治邊陲為妥,若皇上不答應重臣就長跪不起。”久久不得回應,眾人已知無戲,我退去了。

此次水患自江陵而來,入鎮江,隨運河下揚州與平江。朝廷雖有物資撥來,但汴梁離江南足有千裏,又運送重資,固然行的小心。白天稍作休息,晚上不停趕路。

此事如風一般的吹自宋國大地,江湖匪眾紛紛聚起,謀劃劫財之事。

且說此次賑災仁宗極為重視,親點兵將。賑災物資,自東京而出,入江水下流,一路並為遇到劫財之事,而經得楚州卻出現了。

一日正午,眾將士押送重資,路經楚州一商道,迎麵駛來一支看似商隊又似逃難者。有著五兩推車,車上皆鋪滿稻草,稻草上放著大黑箱子,前頭是兩人領頭,衣著一般,皆低頭而行。

一將領罵道:“怎的走路沒長眼呀,讓開。”商隊中站出一人來,做出讓開手勢道:“快讓開,讓開。”那大將又問道:“這大箱子裏裝的何物?”那人答道:“裏麵是些衣物,今大水衝了家,隻得往北走。”另一將領,覺得奇怪,即已衝了家,為何來這麼多東西,到底是寫什麼人。

事不可想,正那將領想時,自己後麵卻出事了。隻見那些人從稻草中抽出刀來,士兵還未緩過神來,個個四下逃竄,忽聽得領頭大將喊道:“大家不要慌,擺好陣來。”眾士兵方才猛醒,抽槍與匪寇火拚。“啊……”一時間山上衝來十幾個匪寇,幾個大將拍馬上前,刀劍槍戈,乒乒乓乓的相撞,不時的擦出火花。雙方鬥了片刻皆有傷亡,那些匪寇傷亡甚多。餘下匪寇見大勢已去,攙扶著傷者逃命去了。將士們處理好兵士後,繼續趕路,這一劫,他們也加快了腳步。

鎮江乃江南重鎮,也不免於難。在鎮江有一門派曰“三劍門”。三劍門門主宋溫一生行俠仗義,故江湖人稱“義俠”。大災那時,宋溫在某河道上拾得一約莫兩歲孩童,便以明道年號‘明’為姓,又以孩童頸上掛的半塊玄鐵‘玄’為名,故喚作“明玄”。宋溫待其如子,教其習武識字。

二十年後,明玄以長大成人。一日,宋溫壽辰宴請各大門派。已是巳時各門派紛紛而至,宋溫與其七大弟子皆招待客人。但見宋溫在尋什麼人,四處看去,未曾尋著,便問身邊弟子道:“見你大師兄嗎?”那人聽了搖頭回應。宋溫又道:“去找找。”那人若收的命令,立馬就去了。

且說宋溫正尋他大弟子許天應,其實他正在一酒樓飲酒呢,又怎尋的到。許天應坐在酒樓二樓靠窗處,一邊飲酒一邊賞著美景。但見樓下兩人調戲一女子,便擱下酒錢拾起劍,躍下樓去,大聲製止道:“豈有此理,光天化日,如此膽大。”其中一人道:“這是我們的事用不著你管。”許天應喝道:“這事我管定了。”那人聽了‘啊’一聲衝去,揮出拳頭。許天應一手接住,用力一扭那人便是‘嗷嗷嗷’叫疼。另一人也衝將上來,許天應踢出一腳,將那人踩到腳下。許天應花了兩招便把二人製服,那二人怎鬥的過他,便隻有求饒活命。許天應道:“若日後還有些事,要你二人性命。”說著就放了二人,過去安慰那女子,叫其回家。

忽一股熱氣侵襲而來,許天應轉身持劍而擋,雖盡力去擋,卻也退了幾步。許天應看了看那人,見其著一身青綠色衣服,下巴處稍沾了些胡漬,拱手道:“閣下腿法甚好,為何慣於背後襲人,也不知天應,何處得罪閣下。”那人拱手笑道:“原來是三劍門大師兄,失敬失敬。”忽又指著大聲喝道:“方才閣下欺我門下兩名弟子,豈可作罷。”許天應假笑道:“看來今日非鬥一鬥不可。”那人以笑示意,便是踢上幾腳,常言道:“起腳三分空,出腳三分虛。”那人腳法卻有所不同,招招聚力於腳,如使手一般靈活。許天應接了這幾招道:“閣下莫不是‘鬼影幫天啟堂’趙啟。”趙啟正擺開欲鬥之勢,道::“正是。”許天應左手持劍,“嗤”一聲劍被拔出。二人互相看了看,聽得“霍霍”劍聲,二人便是打了起來。許天應手持利器,一開始好似占了上風,可是打了片刻不及人家了。趙啟雖慣於出腳,也不時的以手擋劍。

許天應直劍而刺,趙啟雙掌合持,並向前推去。許天應抽拉不出,便是猛地一轉劍身,卻才抽出劍來。趙啟“呼呼”踢出兩腳,許天應本以為“劍在手,天下任我走”。此時趙啟的兩腳有幾分難接,出劍而擋卻被踢回,自己也出來幾招盡被一一化解。

許天應有些害怕,若是敗了不是丟了三劍門的臉麵,便換了招數,一心想打敗趙啟,心中暗下狠誓定要贏他。於是舉劍來擊趙啟,上下左右,尋找空處。忽一劍刺向趙啟之肩,本以為閃躲過去就好,誰知這是虛招,實招是要取其性命。趙啟一把轉身用手擋去,欲奪其劍,卻又讓他逃脫開來。本想和他再過上幾招,他卻發起狠來,要至自己於死地。趙啟快步上前,向其腰間踢去一腳,許天應一把避開,恰巧正中趙啟所設之疑招,借力躍起,提腳便踢,許天應出劍閃躲,卻又借其劍之力,躍過其人,從後踢上一腳。許天應顧前未顧及後,被踢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