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拱手作謝:
“先生請講,我傾耳恭聽。”
範文程壓低聲音說:
“一句話是:轟轟地繼承。另一句話是:悄悄地變更。”
皇太極凝神閉目,默默地咀嚼著。
範文程具體闡述著:
“臣所說的第一句話的要旨是:請汗王以雷滾九天的聲威,宣揚大汗的千秋功業,宣揚大汗的雄才大略,宣揚大汗的文治武功,宣揚大汗的‘天下一家’、‘恩養漢民’,宣揚大汗的‘八大貝勒共治國政’,宣揚大汗的‘計丁授田’、‘按丁編莊’,宣揚大汗生前所做的一切,使大汗的聲威震動遼東、震動華夏,使大汗的業績深入人心,成為天下的共識,汗王今後的再創業績,也就成了大汗業績的必然繼承。這種繼承大汗業績的任何創造和舉措,都是大臣貝勒們難以反對的。
“臣所說的第二句話的要旨是:請汗王以銜枚疾走的沉默,不事聲張地決然進行變更。變更‘計丁授田’中漢民淪為奴隸之弊,田地荒蕪之弊,生產凋蔽之弊,人丁逃亡之弊;變更‘按丁編莊’中大量移民之弊,清查糧食之弊,強行差役之弊;變更對待作亂黎庶屠村、屠營、屠城的殘酷,變更一切失去民心的法令。在變更中消除‘共治國政’的權力分散,‘並肩而坐’的分庭抗禮和汗位虛弱的‘扯皮掣肘’。建立一個新的國體朝製……”
皇太極閉目靜聽著範文程的論述答對,他本是一個十分聰明、善於思索的人,範文程說出口的話,他理解了、領悟了,範文程不便說出口的話,他聯想到了、領悟到了。“轟轟地繼承”和“悄悄地變更”這簡單的兩句話,卻有著探索不盡的奧秘,“繼承”中含有無窮的機變,“變更”中不也含有無窮的機變嗎?“轟轟”宣揚的許多事情,原是為了“悄悄”地消除,避而不談的許多真實追求,卻已在“悄悄地變更”中默默地產生了。這就是漢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吧?這就是今夜君臣答對中範文程獻給新的汗王的治國之道、治國之術吧?他心底的讚歎禁不住脫口而出:
“心膂,心膂啊!”
皇太極脫口而出的讚歎聲,使範文程茫然地停止了答對,中宮神堂突然寂然無聲,寧靜極了。皇太極被這突然的寧靜驚動,驚詫地睜開眼睛,眼前是茫然望著自己的範文程,他醒悟到這寧靜的一切都是由於自己脫口而出、不明不白的讚歎聲所致,昂首縱聲大笑:
“心膂,心膂,是我的心聲,是我的肺腑之言!範先生,股肱之臣,天以心膂賜我啊!”
範文程聽得出來,他的議論已為皇太極接受了,急忙拱手作謝,也發出了爽朗的笑聲。
清寧宮中宮神堂君臣答對後的第二天,皇太極在崇政殿宴請袁崇煥派來的使者李喇嘛一行三十四人,他以極為誠懇的謙恭感謝袁崇煥的“吊祭”和“祝賀”,並以人參、鹿茸等物答謝了三十四名使者,申述了“息兵言好”之意,並派遣通事官方吉納、參軍溫塔石攜帶禮物和範文程擬寫的答書,隨寧遠使者前往寧遠。其“答書”中寫有:
“……至兩國和好之事,前皇考至寧遠時,曾致爾書,令其轉達,尚未回答,汝主如答前書,欲兩國和好,當以誠信為先,爾亦無事文飾……”
在遣使寧遠,開始在“議和”上與袁崇煥周旋的同時,皇太極又秘密地向皮島的毛文龍派出使者,也伸出了“議和”的橄欖枝……
清寧宮中宮神堂君臣答對後的第八天,皇太極在崇政殿召開了大臣貝勒會議,在轟轟宣揚努爾哈赤“計丁授田”、“按丁編莊”汗諭中,開始了在遼沈地區“重新編莊”,悄悄地推行女真、漢民“分屯別居”、“選漢官之清正者統之”的新政策,使淪為大臣、貝勒莊田奴隸的漢民,恢複了民戶的地位,贏得了遼沈地區漢民漢官的稱讚。隨後,又悄悄地推行了“以農為本”、“減少差役”、“漢民可單獨屯種”、“新附漢民不必編入八旗”等政策,推進了遼沈地區生產的發展。
不僅如此,太宗還要招攬更多的漢官加入後金政權。為此,他製定了歸降的具體政策:(1)現在任職的明朝官員歸降的,子孫世襲父職不變;(2)一般百姓殺掉當地官吏來歸的,根據功勞大小,授於官職;(3)單身一人來降的,由國家“恩養”;(4)率眾來降的,根據人數多寡,按功授職。從漢官歸降的情況看,有對明朝不滿來歸的,有在戰場上被俘歸降的,相當一部分是走投無路被迫投降的。太宗不問出於何種動機,隻要前來歸降的,都一律接納。有的被俘後仍不肯投降,太宗也不強迫。天聰五年(1631年),後金兵攻取大淩河城,明監軍道張春被俘,他見了太宗不參拜,不薙發,也不接受封官。太宗很不滿意,當時發怒,但沒有殺,也不勉強,而讓他居三官廟養起來。還有一種情況,投降後不安心留下,私自逃跑。太宗對此又規定了可來可去的政策。他對漢官明確宣布:“你們想歸家看望,探聽信息,就向我報告一聲,明明白白地回去,它日或來或去,都聽自便。”天聰四年(1630年),攻打永平,明朝戶部郎中陳此心歸降後又要逃跑,被士兵捉住。經審訊,定成死罪。太宗不同意,說:“業已恩養,為什麼還要殺呢?既然他不願留此,還是放他回原籍好。”於是,賜給陳此心二匹馬、四頭驢、二十兩銀子,讓他攜帶妻子和仆人隨便到任何地方去。太宗對暫時不投降的,則耐心等待。明將祖大壽在天聰五年守大淩河城時被迫出降,但他被釋放去錦州策反卻一去不返。太宗等了他足足十餘年,直到崇德七年鬆山戰役兵敗,才決心投降,但太宗不改初衷,仍然盛情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