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皇朝與江湖(2 / 2)

因為,隻有一個內鬥的後宮,才不會幹擾到皇帝的權利。

相同的道理。為君之道,首於民,次於臣,輕於君。

然而,禦書房的在“警告”王中後,一個人躺在椅子上。其實他做皇帝還沒做太久,真的很累。他要查於民,又要查於臣。

每一個皇帝都不會絕對相信每一個大臣。隻有相信自己,包括太子皇子,朱閶感覺沒人可以信。

多麼可憐的皇帝,他對於自己的孩子不能太過親密,他有時需要將最愛的女人置之不理,不管不顧。

他要用臣去查臣,他又不敢盡信臣所查。他要和文官鬥文,製約他們一家獨大,讓他們去鬥,他要和武官奪兵權,讓手裏緊握重兵。

他其實真的很累,但是他絕對不會和任何人說一個字關於累。他是國之君王,每一個字,都必須恰到好處。

然而,他卻做錯了一件事。禦書房內。一張宣紙上,驀然寫著一個打字“幕”,沒錯。皇帝知道了。這個幕家留不得了,甚至已經威脅到他的地位了。

他怕了,他雖然累,但是,這江山隻能是他的,在他心裏,無比強大的他不可能被任何人打敗,敢於他抗衡的人,都隻有被他殺頭,滅門。

朱閶現在,感覺自己錯了。他不該貪圖美色,將幕槨宰相的女兒幕璐帶入後宮。因為即任初,為了表彰幕家,又因為其功高為相,隻好封其女為後。

看似正常的封賞,其實在朱閶內心充滿擔憂,不過當時的他,並不害怕。

後宮皇後又怎樣,我搞個西宮皇後,平衡下。朝廷宰相又如何,能一權獨大?我就搞個錦衣衛查你文官。我就再搞個大將軍,將其他將軍的兵給一部分和我自己的兵,再給他招些兵給他,限製著這個大宰相。什麼?怕領兵自大,怕文官心裏不平?不平就不平,皇帝怕過誰?我就再欽點個監察司查這滿堂大臣,這下還有誰有話說?大將軍頭上也有人了,再說話,豈不是說你怕被查?

於是滿堂大臣都沒什麼話說。那好,正當,皇帝興高采烈的任命時。一個奏章,又讓皇帝皺起了眉。什麼。大將軍下的兵軍餉?錦衣衛的俸祿?監察司的俸祿?哦哦,原來,國庫不足呀。也是,退金賊,敗匈奴,丟了太多錢了。咋辦,打他們?不行不行。聯了姻,簽了約的。打不得打不得,咋辦?

有了,增稅!這是一般皇帝都一個想到的。又一想,還是要不得。戰爭後,百姓那麼苦,不減稅就惱火了,還敢增稅,不反?不能逼急了,等等,等他們修養生息,以後再增,現在咋辦。

那要不,幹脆不搞這個部門了,哎,還是要不得。現在不搞個將軍製約幕家,以後還能製約?

那就不搞錦衣衛和監察司?不行不行,監察司屬於臣管的監察機製,必須要有,可是,沒有君自己的監察機製,朕的眼睛看的東西不是就他們給我看的。

哼,那些亂臣賊子。朕,一定一點險都不能冒,這兩個監察機製必須要有。沒錢?那好。朕就找貪官。早就看幾個官不爽了。一邊陣營搞掉一兩個,這家產應該夠運行一兩年了。

以後咋辦?以後嘛,以後不是有百姓嗎?我佑他們國泰民安,他們多給我錢也是合情合理的,何況拿錢還不是為了朝廷。

於是一條條任命丟下去。怎麼罷官的事得在這兩天琢磨出來,再兩個月之內搞到錢啊。

朱閶其實沒錯。不算明君,但也至少並不荒淫無度。

然後,秦戰便成為了大將軍。那時的秦戰隻有喜悅,絲毫不知,帝王心術已經將他擺在了幕家的對立麵。等待他的是朝廷上的爭鬥和邊疆的戰爭,這一切還好。可國內偏偏又有很多武林人士,而這個秦戰又是出自一個武林門派,得,站邊了,的讓其它勢力也沾邊武林門派正好將各個門派分立,這樣,朝廷最大。

分化的同時吧,還得搞個盟主,執掌掌門,免得武林大亂,禍害百姓,朕便在這方麵和那個盟主唱雙簧。得,就這樣。天下太平,等朕幾年,等著先把國家管好,等百姓穩定,等國庫充盈,一等再等。

此時皇帝已經沒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