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治療篇(二)(1 / 3)

三、婦科

(月經不調)

月經的周期、血量、經質、顏色等出現異常改變。

病因

精神緊張;

性交過度;

久病失養。

症狀

月經先後不定期;

持續時間或長或短;

量多或少不規則的陰道流血。

按摩部位及穴位

部位:腹部、背部、腰骶部、下肢內側;

穴位:氣海、中極、腎俞、命門、血海、三陰交穴。

提示

月經先期者用力宜輕;

月經後期者用力宜重;

保持心情舒暢,並適當增加營養。

(經痛)

月經期或月經前後下腹部出現陣發性疼痛的病症。

病因

女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腫瘤;

精神緊張、恐懼、情緒不穩;

子宮位置過度屈曲、子宮頸管狹窄、處女膜發育異常。

症狀

經期或經期前後出現下腹疼痛;

腰部酸痛;

兩乳脹痛、惡心、頭暈、手足發涼。

按摩部位及穴位

部位:腹部、背部、腰骶部、大腿內側;

穴位:關元、石門、肝俞、脾俞、腎俞、血海、三陰交穴。

提示

平時按摩動作宜輕,發作時可加力;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避免情緒激動,消除恐懼、緊張、憂慮等精神因素。

按摩方法

用手掌從臍中央向下直推至恥骨聯合上緣,反複操作3分鍾。

用掌根順時針方向按揉石門穴3分鍾。按揉關元、石門、血海、三陰交穴各1分鍾。

用手掌沿膀胱經第一側線由上向下推揉,出現溫熱感後,按揉肝俞、脾俞、腎俞穴各1分鍾。

推擦腰骶部,使有溫熱感。

(慢性盆腔炎)

盆腔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組織炎症。

病因

人工流產、分娩婦科手術;

感染。

症狀

下腹脹痛,腰部酸痛;

月經不調,白帶增多,陰道有異常而臭穢的分泌物。

按摩部位及穴位

部位:下腹部、腰骶部、腿內側;

穴位:氣海、關元、血海、三陰交穴。

提示

注意小腹部保暖;

急性期應以藥物治療為主;

注意個人衛生。

按摩方法

用手掌揉摩下腹部3~5分鍾,出現溫熱感後,再按揉氣海、關元穴各1分鍾。

推擦腰骶部,使有溫熱感並透向小腹,再按揉八骨I穴各I分鍾。

按揉血海、三陰交穴各1分鍾。

(閉經)

女子18歲以上仍未行經,或行經後叉停經3個月以上的現象。

病因

子宮發育不良、卵巢功能紊亂;

腦垂體腫瘤、結核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

症狀

未出現月經,或行經後停經3個月以上;

消瘦、貧血、乏力、腰背酸痛;

性欲減退、乳房萎縮、不育。

按摩部位及穴位

部位:小腹部、胸脅部、背腰部、下肢;

穴位:氣海、關元、肝俞、脾俞、腎俞、血海、足三裏、三陰交穴。

提示

積極治療原發病;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

避免精神刺激、過度疲勞,注意經期衛生;

早期妊娠所致的停經禁止按摩。

按摩方法

用手掌揉擦小腹5分鍾,以出現溫熱感為宜。

用中指按揉氣海、關元穴各1分鍾。

用手掌推擦脊柱兩側的背、腰、胝等部位,以出現溫熱感為宜。用拇指按揉肝俞、脾俞、腎俞等穴各1分鍾。

用食指或中指按揉血海、足三裏、三陰交等穴各1分鍾,使其出現向小腹放射感為佳。

(功能性子宮出血)

內分泌失調引起的異常子宮出血。

病因

精神過度緊張;

環境和氣候的異常變化;

營養不良或代謝紊亂。

症狀

陰道流血,月經量多,行經期延長或不規則地流血;

疲倦乏力、頭暈心悸、麵色蒼白。

按摩部位及穴位

部位:腹部、背腰骶部、下肢;

穴位:關元、中極、曲骨、膈俞、脾俞、腎俞、三陰交、湧泉、調經穴。

按摩方法

按摩手法宜輕柔,病情嚴重者應送醫院及時診治。

用手掌由曲骨穴平推至劍突下,反複做3分鍾,以局部有溫熱感為宜。

用中指按揉關元、中極穴各1分鍾。

在背腰骶部按摩2~3分鍾後,按揉膈俞、脾俞、腎俞等各1分鍾。

先用手掌推擦雙下肢,再用拇指按揉三陰交、調經穴、湧泉穴各1分鍾。

(經行泄瀉)

月經前後或經期出現大便稀薄,甚至清稀如水,一日數次。

病因

體虛;

精神緊張;

感染。

症狀

經期或經期前後出現泄瀉;

麵色少華、頭暈耳鳴、乏力;

月經量多、質淡。

按摩部位及穴位

部位:腹部、背部、下肢;

穴位:中脘、天樞、關元、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裏、上巨虛穴。

提示

注意休息,增加營養;

放鬆精神,忌刺激性食物;

注意經期衛生。

按摩方法

按揉中脘、天樞、關元穴各1分鍾。從上向下推擦脊柱兩側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部位至有溫熱感。按揉脾俞、腎俞、大腸俞各1分鍾。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婦女在月經來潮前2周左右出現一係列的情緒異常及身體不適,月經來後症狀消失。

病因

體內水分和鈉鹽瀦留;

精神因素。

症狀

月經來之前出現水腫、頭暈、頭痛、乳房發脹、小腹墜脹;

有煩躁、憂鬱、易哭等情緒異常,以及失眠、思想不集中;

月經一旦來潮後症狀消失。

按摩部位及穴位

部位:腹部、背部、頭部、小腿;

穴位:百會、四神聰、上星、三陰交、足三裏、陰陵泉、陽陵泉穴。

提示

消除緊張心理,保持心情舒暢;

合理安排做息時間;

多吃清淡且富有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的食物;

少吃鹽,禁煙酒。

按摩方法

以手掌置於劍突下,然後順時針方向做環形揉摩,動作宜柔和緩慢,自上而下,先右後左,用力要均勻協調,持續1~2分鍾。

俯臥6分鍾,右手四指指尖並齊,沿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從上向下叩,力量逐漸加重,反複操作3~5分鍾。

坐位。按揉百會、上星、風府等穴各1分鍾。

以兩手中指分別按壓兩側三陰交、足三裏、陰陵泉、陽陵泉等穴各1~2分鍾,以出現酸脹感為宜。

(產後腹痛)

分娩後腹部隱隱作痛或疼痛劇烈,並伴有惡露量少,或麵色發青,四肢發涼。

病因

生產後體虛、著涼;

情緒不穩定。

症狀

產後腹痛而軟;

惡露量少色淡;

頭暈耳鳴。

按摩部位及穴位

部位:胸腹部、背、腰、骶部、下肢;

穴位:中脘、建裏、章門、天樞、子宮、肝俞、脾俞、腎俞、委中、陰陵泉、三陰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