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生物叫做盲鰻,它們雖然能以海洋霸主鯊魚為美餐,但從不趾高氣揚,並始終認為自己處在食物鏈的低端。要說盲鰻得先說溶洞,溶洞是盲鰻等盲魚的老家。正是漆黑的溶洞讓它們走上了漫漫進化之路。
6億年前的前震旦紀,地球上的山脈劇烈運動,碰撞斷裂後形成了很多洞穴,後來有水從地上和地下湧來,便成了大小不等的溶洞。因為高溫和沒有光合作用,溶洞一向死氣沉沉,沒有生命。直到有一天,幾條不知深淺的鰻魚誤打誤撞地遊了進來,才給幽幽的溶洞帶來一線生機。稍作巡視以後,感覺無趣的鰻魚正要離去,隻聽“轟隆”一聲巨響,地震坍塌的巨石堵住了溶洞的出口,可憐的鰻魚隻好試探著遊向黑暗的深處……。
迷惘是短暫的,絕望是一時的,唯有求生的力量是永遠的、頑強的、難以戰勝的……
鰻魚逐漸適應了沒有陽光、沒有綠色、沒有競爭的環境,為此它付出的代價是失去了明亮的雙眼和美麗的膚色,透明的身體連脊椎骨和內髒也清晰可見。因為依靠過濾水中的微生物存活,漸漸地連上下頜也退化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靈敏的觸須和吸盤。在動物分類上被歸為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圓口綱,已成為寄生魚類了。
進化在一定意義上是公平的,失去的東西會在別的方麵獲得補償,盲鰻當然也不例外。動物生存的目的是繁衍,而盲鰻不幸喪失追逐異性的本領,那好,就讓它們自己來完成傳宗接代的工作吧,無須另一半的參與。這太有創意了,無形中將動物界最辛苦、最費力、最危險的事情,變得簡單輕鬆,就像變魔術一樣。在交配季節,它先充當雄體,自我受精後,它又變為雌體,直至產下自己的後代。
經過惡劣環境的錘煉,盲鰻不怕熱,也不怕冷,能在10-35℃的水中生存,這是所有魚類都不具備的功能。更為神奇的是,為了捱過漫長的無食歲月,它進化出了4顆心髒,半年內不吃東西,仍安然無恙。先前,人們以為盲鰻感知環境變化主要靠嘴部觸須和麵部神經,經科學家仔細研究發現,引導它們準確接近目標的不僅僅是觸須和麵部神經,還有布滿全身肉眼難以見到的超感覺細胞。我們知道魚兒是利用側線係統感受外界環境的振蕩波而在水中從容遊動的。盲鰻除了側線係統比一般魚類靈敏外,它們將微小突起的感覺細胞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完全可以替代視覺器官。它們的觸須不僅能察覺極小的波動變化,上麵還有足以分辨不同魚類的味蕾,正是它引導盲鰻接近有價值的獵物。
沒有人能說清,鯊魚在大海驕橫稱霸了多少年,它們的凶悍不僅表現為高居食物鏈的頂端——海洋生物通吃,而在於它們那戲耍已經到手獵物的本性。當海豹、海獅和信天翁等動物不幸成為它們的午餐時,鯊魚卻不急於吃掉獵物,而是將獵物在水麵上拋來拋去,使獵物在斃命前飽受煎熬。所以,人們將鯊魚比做冷麵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