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表達的作文和應試的作文(1 / 2)

世界上的事情很奇怪,同樣是寫作,為什麼作家寫作叫“創作”,學生寫作就隻能叫“作文”呢?

所謂創作,似乎包含著從無到有,是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世上原沒有這部作品,寫出來就有了。而且這個新生命還很珍貴,可獲得稿酬,可供人景仰,可載入史冊。

而孩子的寫作就可憐巴巴了,雖然也是從無到有,但沒有讀者、沒有稿酬,也不會永久保存。你可能會說,那隻不過是練習,是模仿,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孩子是向人學習的,誰會從他的文字中得到收益……且慢,孩子們還沒有開始寫,就已經這樣被界定了:你是無價值的,你影響不了別人,你隻有向別人學習,你必須像這樣寫、像那樣寫,寫得像一篇作文,否則……否則會怎樣呢?否則就會不及格!在這樣一種狀態下,孩子會寫得怎樣?!

寫作,應該是一種天生就有的欲望,就像人天生就有說話的欲望一樣,寫作和說話都是一種表達,隻要會寫字就應該會寫作。但事實上,很多人都懼怕寫作,不願意用文字來表達,雖然他們會寫字。

我們常常是可以自由地說話,卻不能夠自由地寫作,我們可以繪聲繪色地告訴別人一件事,可以清楚地表達自己對一件事的看法,讚成或不讚成,喜歡或不喜歡,我的感受是什麼,我的理由是什麼,我希望怎麼樣,但我們卻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想法來寫作文。

首先,“寫什麼”不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題目要求你寫什麼,你就必須寫什麼。

其次,“怎麼寫”也不是我們自己決定的。且不說每篇作文都有具體的要求,即使老師不說,平時學習的每篇課文、老師介紹的每篇範文,都在告訴你,你要寫成“那樣”的!

“那樣”的文章固然是好,但和我們的生活有很大距離,要讓我們寫好“那樣”的文章,是一件多麼多麼難的事!所以,我們內心總有恐懼、總有懷疑,“我所寫的這件事,是老師認為應該寫的嗎?我這種寫法對不對?”當你內心有著種種顧慮的時候,思維也就產生了障礙,你就已經不是在為表達而寫,而是為了老師,為了分數,為了符合某種標準,獲得某個評價。

由此看來,作文就分成了兩種,一種是為了表達的作文,一種是為了應試的作文,而我們的孩子們花費無數精力所寫就的,大多是第二種——應試的作文。

由於孩子們大多都寫應試的作文,市場上的作文書也就大多是傳授應試技巧的。譬如,不少分析高考作文、中考作文的書籍,都會分析那些高分作文的立意和寫法,都會告訴你要解放思想、要大膽創新,不要落入俗套,然後告訴你,隻有這樣才能得高分。

但你心裏既然已經有一個“高分”的框框,你又怎麼可能跳出俗套呢?長年訓練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得高分嗎?作為應試的作文必然有著很強的投機性,要會揣摩評價標準,要會巧妙地說套話,還要非常正確——立意正確、語法正確、寫字正確、標點正確,卷麵還要幹淨。少扣一分就等於多得一分,隻要是學生,都不會不明白作文的潛規則。

這樣一來,你所表達的還是你自己嗎?你所表達的已經不是你自己了,這還能叫創作?還能有存在的價值嗎?所以,學生所寫的,隻能叫作文!製作的“作”——製作出一篇文字,就像製作一個玩偶,活靈活現,卻沒有靈魂。

那麼,作為表達的作文呢?表達是人的天性,每個孩子都有表達的欲望,將自己的內心完整地呈現出來,這就是創作。

創作並不是什麼深奧的事,每個孩子都有創作的能力。懶媽家的好好去參觀畫展,看見一個裸女很好玩,就臨摹下來了,很有後現代風格。我們去看兒童的畫展,很多作品如果隱去簽名,你會以為是大師所為。好好才4歲,但是我估計,等她到了14歲,恐怕很難再坐在展廳的地板上忘情地畫畫了。到了40歲,她還有沒有去看畫展的衝動也值得懷疑,因為她心裏已經有了太多世俗的誘惑和束縛,原始的衝動就隻能靠邊兒。我們不是天生沒有創作的能力,而是這個能力被漸漸地扼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