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細心觀察,還是會發現開陽半導體實際也是隱隱約約走上了擠牙膏的深淵,沒兩年一個周期的產品大更新計劃,這特莫比英特爾公司還要更加穩的一逼。
英特爾公司也都是到了005年,這才羞羞答答地正式提出“ik-k鍾擺戰略”,也就是根據摩爾定律來走,平均兩年一個工藝製程更新套路。
奇數年推出新一代製程工藝;而在偶數年則會推出新的處理器架構。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英特爾公司才逐漸戴上牙膏廠的桂冠,雖然這名號聽起來不是太好,但市場效果不錯,大家都吃這套。
開陽半導體得益於汪正國這個董事會大佬的存在,自然是能夠在九十年代初期就接觸到“ik-k牙膏戰略”,也是經過時間考驗之後,目前這套方案已經逐漸步入正軌,也得到廣大消費者認可。
9年更新的開陽615處理器還繼續沿用0.75微米的製程工藝,但馬上翻過年,新一代的開陽915處理器就要進入量產階段,而采用0.5微米製程的開陽915又會達到什麼樣的頂級性能水平?
這個或許還要等時間到了之後檢驗,畢竟現在誰也無法未卜先知,就連汪正國也不行。
但誰要是真以為0.5微米工藝是首先運用於P電腦級PU,那絕對是大錯特錯,真正第一個用上0.5微米工藝的產品是S光學傳感器部門,雖然僅僅隻生產了很少量一批產品,但用途卻是最頂級航領域。
前後曆時五年時間,第一款采用S光學傳感器的偵查衛星正式定型,並開始進入總裝生產階段,預計在9年10月左右擇機發射升空。
衛星代號“尖兵”,有別於返回式膠片相機,它屬於光電成像數據傳輸型普查衛星,可以不受膠卷數量的限製進行各種瘋狂拍攝,不管是“自拍偷拍”都沒毛病,在軌時間用年為單位計算,和之前膠卷衛星在軌工作時間以月、日為單位衡量,兩者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在上位麵,國內首款光電成像數據傳輸型普查衛星,那算算至少得要98年中巴資源衛星時代才開始,現在這已經足足提前五年時間,但技術方麵卻沒有太大差別。
尖兵衛星上麵所搭載設備繁多,但真正起到核心左右的成像設備,算下來也隻有三台。
其中包括一台同時兼顧藍、綠、紅光和近紅外、全色5譜段,分辨率0米的掃描幅寬11公裏的S線陣推掃式相機;一台可見光、短波和紅外譜段分辨率為80米,熱紅外譜段分辨率為160米,掃描寬度為10公裏的四譜段雙向擺動紅外多光譜掃描儀;一台分辨率為60米,掃描寬度為900公裏的二譜段寬視場S成像儀。
在這三台核心設備成像中,開陽半導體、蜀航光學、蜀都光機所三方聯合拿下兩個S采用原件成像設備的研製項目,就連星載計算機項目,也都是607所研製。
早前研製的三軍通用機載計算機性能略顯落後,已經無法滿足數字式光學偵查衛星的大量圖像處理器數據,於是607所也發了狠,直接把早前為瑤光電子研製的PU雙路技術拿出來,再聯合開陽半導體研製新的航級圖形顯卡。
由此,607所為這顆尖兵數據傳輸型普查衛星研製的星載電腦大體構架已經出來:PU雙路+GPU雙顯卡交火,整個性能強大到令人發指。
僅僅是一顆資源衛星項目,便用上了國內最頂級的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反正對成本沒有太大控製要求,即便元器件、微處理器成品率不高,但依舊不成問題,反正也就是堆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