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在1990年左右的思科公司,它技術上已經沒有什麼太領先的優勢,而且還有著眾多的對手,伴隨著到時候的創始人夫婦離開,本位麵的思科會搞成什麼樣,他甚至都不願多想。
......
光學、電子方麵的發展正可謂是如火如荼,蜀航、瑤光兩公司都已經確定了新的業務擴展方向,汪正國目前最重視,投入資金最多的開陽半導體也不能落後。
作為半導體I設計與生產一體的高科技公司,開陽目前唯一的資金來源是漢字辦公卡帶生產,雖然收不不錯,但公司上下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另外一塊核心業務:微處理器製造。
經過半年多的時間,84年訂購的650處理器生產線已經全部到位,新建的高標準恒溫無塵工廠也按時竣工,作為國內最高標準的半導體I工廠,它的建成被蜀都政府作為高科技產業園的宣傳重點,自建成之日就是一張最靚麗的名片。
看著這次出席工廠落成典禮的眾多頭頭腦腦,蜀都市、巴蜀省的都有,一幫平日裏見慣了大場麵的一二把手,麵對開陽半導體的現代化半導體工廠,也如同劉姥姥進大觀園似的,想摸而不敢摸,據人的指紋很髒,按美國專家的規定,參觀者不能在工廠留下任何痕跡。
汪正國倒是很清楚,這工廠最關鍵的設備都還沒安裝,麵前這些設備之所以拿出來參觀,完全是因為它們皮實,不用太過於心謹慎。
但他沒有破,給這些領導們留下印象越深刻、越高端,對往後的開陽半導體就越有好處,所以,誰傻了才去揭穿。
也就是等人都走完了,隻留下技術人員,這才指工廠內幾處空著的地方:“這些工位的設備,都是什麼時候開始安裝?生產線何時可以進行試生產,年底之前嗎?”
生產線的采購是統一交給D公司,在安裝方麵,對方自然也有人全程跟進,工作進度也是D公司派來的工程師負責,旁邊有開陽半導體派出的副手全程跟進學習,這就站出來介紹。
“理事長,光刻機和刻蝕機都在一周之後開始安裝,至於生產線的調試,按照計劃得要在下個月開始,年底之前,我們可以有一批低速試生產的650處理器完成封裝出廠。”
用一年半時間,從無到有,完成國產微處理器的生產,雖然是借助外力才完成,但這速度依舊不能算慢。
某人已經很滿意了,高興地連連拍手鼓掌:“那行,隻要能保證86年的時候足量供應處理器給瑤光電子的瑤光電腦使用,開陽這邊的時間節點就算是保住了,算是開門紅,年終獎給全公司上下翻倍。”
好歹也是國內唯一能批量生產微處理器的公司,給公司職工年終獎翻個倍,也算是應該,反正共和國的人工成本低,基數,年終獎翻倍也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