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公司是開啟大規模、遠距離電腦互聯的關鍵,而現在的“蜀都電腦互聯計劃”,在本質上就是走的互聯網概念。
那麼,在互聯網技術的早期,局域網技術還有需要嗎?
毫無疑問,八十年代的電腦聯網技術來,局域網技術是最成熟、最具有性價比的產品,即便是思科公司,它最開始的產品也是基於局域網技術基礎之上才能發揮作用,“多協議路由器”所連接的是眾多局域網,而非電腦終端直連。
當然,思科公司手裏的技術是肯定可以滿足“蜀都電腦互聯計劃”需求,這不需要有任何疑慮。
“斯坦福大學的教師夫婦,你這樣的話,倒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畢竟這是美國在半導體、電子技術方麵最好的大學,沒有之一,不管它研發出什麼樣的技術,我都不會有絲毫懷疑。”
美國人對斯坦福大學的推崇,更甚共和國對清華、北大,特別是涉及到電子、半導體方麵,那幾乎就是抱著朝聖的心態在看待,錢伯斯作為電腦行業的從業人員,對此更是深信不疑。
至於汪正國所謂的“多協議路由器”聯網設備,到底能不能滿足需求,錢伯斯沒有過多的思考,技術上的問題能不能解決,到時候去看過之後就知道,現在再多也沒用。
“這樣,我下周就飛美國去看看,本來之前就已經計劃要去引進局域網技術,這次不過是多考察一家公司而已,斯坦福大學和思科,好的,我記住了。”
對於此時的錢伯斯來,他是瑤光電子公司的E,一家壟斷著十億人口大國P電腦市場的超級巨鱷,雖然現在公司的市值還比不上美國那一大票電腦公司,但在潛力和重要性方麵,卻遠超美國那些所謂的大公司。
他很清楚,以共和國改革開放的政策走下去,經濟上持續高速增長,未來十年之內,瑤光電子必將成為世界性大公司,能夠帶領這樣一家公司從發展到大,對於職業E而言,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重大機遇。
所以汪正國很放心,因為他明白,此時的錢伯斯斷然不可能從瑤光電子離職,跑去才剛成立不到一年的思科工作。
錢伯斯在90年之所能夠到思科工作,首要原因是他正處於待業狀態,其次那時候的思科已經初具規模,行業巨頭的體格已經成形,再加上思科的創始人在90年離開,公司高層的人事上出現空缺,才讓錢伯斯有機會趁虛而入。
如果僅僅是85年的思科公司來,它還屬於是典型的創業公司,既沒有拿到任何投資,也沒有行業霸主跡象,此時的思科公司,可以隨便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