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明我就來你們研究S傳感器的實驗室看看,隻要技術上麵是確實可行,我們光機所的彈道相機研發部門就會立刻轉變技術路線,並且派出足夠的人手來聯合攻關該項目。”
蜀都光機所有光刻機部門,有新成立的自適應光學部門,當然不可能少了專門研究彈道相機的部門,目前三大部門在光機所內部正是三足鼎立之勢,其中又以研究所總工程師薑文汗親自負責的自適應光學為最。
三大部門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那就得看各自的行業際遇,反正彈道相機部門最不好混,他們研究的設備幾乎很難有民用可能,生就沒有大規模發展的空間。
“對於光機所的能力,那肯定是要認可,這次我們主要也就是想把相應的S傳感器技術實用化,能夠真正做出一台相機,現在國外都已經用D傳感器製作出多款相機,我們絕不能落後。”
八十年代的數碼相機由於硬件問題還沒完全成熟,但已經有消費類電子產品廠商和傳統相機巨頭們推出各種帶有實驗性質產品,樣式、技術路線五花八門的同時,他們也在緩慢地促進產品走向成熟。
而要八十年代最具有曆史意義的數碼相機,那就必須要1981年索尼生產的avia,這是第一台采用了可交換鏡頭設計的數碼相機,其傳感器麵積約為1×10,具備570×490≈8萬像素,擁有標準變焦,中焦,長焦三枚鏡頭。
數碼相機出現,給了傳統相機市場大洗牌的機會,那些不能緊跟時代變革的傳統膠卷相機巨頭會就此隕落,此前從來沒有研製過相機的消費類電子公司也可以有機會分一杯羹,索尼就是這樣的存在,甚至在此之後還會有蘋果公司也生產數碼相機。
八十年代的消費類數碼相機不成熟,主要在於它的體積沒法和性能之間做到兼顧,自然就不可能和膠卷相機一樣便攜,再加上貴的一逼的價格,就注定它們隻能是實驗性質的產品。
至於此時的技術水平是否可以支持彈道相機研發需要,汪正國表示:完全不成問題。
首先是體積方麵,彈道相機本來就是大家夥,就算是膠卷時代,一套設備做下來依舊重達好幾十公斤,而且這種精密光學儀器,通常也都是固定安裝在機架上麵,便攜和移動性完全不用考慮。
至於傳感器本身的像素,感光麵積問題,這個確實要受限於八十年代的S工藝,尺寸越大,良品率越低,要做出此時主流的15膠卷相機底片大尺寸(64)的傳感器,這幾乎是非常困難。
當然,彈道相機肯定不可能使用15畫幅大的底片,這尺寸是絕對不夠,作為特種相機,在膠卷相機時代就已經把底片尺寸做到了100100的級別。
如此巨大的感光麵積,自然是為了能夠保證得到足夠清晰的彈道軌跡圖,現在要做數字式彈道相機,傳感器麵積也必須得想辦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