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完全相信同為部裏科技部門人士,在職業境遇相似的情況下,必定有同是涯淪落人的之感,兩人肯定認識。
眼看情況有些尷尬,怎麼就不話了,11廠的領導就有些坐不住。
“....汪同誌,剛才聽你,是為斯貝項目準備上億英鎊資金。冒昧問一句,不知這筆錢你是打算從何而來,如此大規模外彙支出,必定要有國家同意,但國家現在似乎並不看好斯貝項目。”
知道汪正國的背景,倒不用再刻意去隱瞞關於斯貝當前所麵臨的尷尬問題,11廠這些領導似乎更對汪正國手頭的錢感興趣,畢竟這筆錢確實太讓人疑惑。
可惜,關於資金來曆,汪正國怎會出來,縱然對方多到部裏打聽,多分析、分析,不定也能搞清楚,但那都是以後的事兒,至少汪正國現在不可能交底。
手指略微輕擊桌麵:“這個擔心,我完全可以理解,不過由於涉及一些不便於公開的問題,所以我暫時還不能,但是請放心,這個項目是獲得部裏的默許,後續項目若是成了,大家都皆大歡喜,若是失敗,也不用你們背鍋。”
汪正國回答是滴水不漏,什麼消息有用都沒透露,隻言項目是獲得航空部默許,這就讓11廠眾不好再繼續追問,隻是臉上和心裏的疑問更多罷了。
“請問汪賢侄目前是在哪裏工作,這個想來不會涉密吧?”可算是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大抵還是想旁敲側擊一些東西。
好在汪正國的工作沒什麼隱瞞的必要,出來倒也無妨:“目前是自然與工程科研發展基金負責人,主要投資一些來錢快的項目,獲得盈利之後,再投入到像航空發動這種投資大、見效慢,但是對國家意義重大的項目,實際這次斯貝項目也主要是這個基金來投資。”
現在汪正國已經改口,他不再基金是免費扶持,轉而改為項目投資,雖然是一詞之差,但此中深意卻差萬別,至少投資要更加靠譜一些,比起單純不求盈利地扔錢到水裏聽響聲要好很多。
大概是“投資”一詞很少在共和國這個計劃經濟國家出現,相對還是“投入”這個詞使用頻率更高,而且給人感覺也沒太大的區別。
想到這:“我明白了,原來是基金會給我們斯貝發動機投錢,幫助繼續完成國產化,這真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啊!”
終歸是大單位的廠長,些話還是很有水準,至少遣詞造句都還是非常過硬,可惜有些事他還沒弄清楚,汪正國要給他道道。
“非也,這並非是直接投資,基金的錢用於成立一家航空發動機公司,然後由這家公司出麵同你們合作。你們則拿出斯貝相關資料、引進的設備,以及前期已經完成國產化的技術,我這邊出後續資金用度,最後若能取得收益,則按規定平分。”
之前汪正國是有過打算直接給11廠投資,然後他拿一筆中間抽成就好的打算,不過後來確定要長久插手航空發動機之後就變了想法,再看過11廠的情況,就更不敢直接把錢投過去,謹慎些,要不然隻會讓“留英”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