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還有一絲希望(2 / 2)

平常話不太多的劉教授這次也破荒多了兩句,應該也是和之前汪正國主動提出關於材料的問題不無關係,如果汪正國是一個隻會聽著指揮,按照固定程序做事,不會提出自己想法的機器人,一般來,劉教授也懶得解釋這麼多。

助手能夠有自己的想法,並且確實對項目產生了正確的影響,這就明這人十有潛力的,劉教授也樂得多兩句,算是指點一二。

然而,這人的本性形成之後是不會變的,一句話完之後,直接換衣服,二話不就大步離開實驗室。既然沒事,那麼留在這裏也沒什麼意義,一沒項目,二沒經費,還不如回家看看書來的更加自在一些,眼不見為淨。

前腳的劉教授剛走,隨後汪正國也不願意再繼續留在這裏,收拾一下實驗室的東西,帶著信直接就關門撤退,看這時間,好像也剛好是飯點到了,可以先去食堂把飯吃了,然後下午就去驗證一下自己剛才又冒出的新想法。

八十年代的大學食堂嘛,其實以全國人民的平均飲食水平來衡量的話,實際上是超過了平均水平線的,要知道這時候的大學,那絕對是執行了精英教育模式,給這些國家的精英吃的不能有多好,但平均水平還是要達到。

實際上來,共和國的教育在八九十年代很奇怪,國際上通行的啟蒙教育階段采用免費教育,高等教育采用付費教育的模式,在共和國卻是反過來的,雖然國家也要求適齡兒童的中學教育要嚴格執行,但是光看每年要收的各種學費,雖然不多,但相對而言也不低。

到了大學之後,反而又采用了免費模式,這就不得不是一種共和國特色了,而這種特色,是要一直等到大學擴招,義務教育大規模普及的000年之後,才會有所改變。

而在此之前,大學生隻要入了大學的門,幾乎是不用太擔心學費的問題了,國家提供了吃住等方麵的基本待遇,學生最多也就是在一些零花錢方麵的需要而已。

要這八十年代初期國民平均水平線之上的飯菜標準,這聽起來好像還不錯的樣子,但對於三十年後重生回來的汪正國而言,實際上也就隻是那樣了,好在這具身體早就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標準,兩三下將飯刨進嘴裏,算是填飽肚子之後,就直接匆忙離開學校,騎著自行車再次往蜀都所狂奔。

之前汪正國以為國內的樹脂材料技術不過關,這個結論更多是基於上一輩子的經曆所推導,那時候確實是九十年代才有民用的樹脂眼鏡片在市場上銷售,但軍用的樹脂材料方麵,汪正國還真的是壓根兒就沒有想過,一直到劉教授他也不知道軍用方麵有沒有這種技術能力的時候,汪正國才想起,若是要軍用方麵,好想真還有這種技術能力。

所以,有的時候就是車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隻要消息足夠靈通,渠道夠多,事情成功的幾率就會更大一些,至少在汪正國現在想來,幾乎已經著這百分之九十的把握,這次肯定能夠有一個好的結果。

呼哧呼哧地將自行車蹬的飛起,即便是這時候從後麵來一輛750摩托車,也不見得就能超過汪正國騎的這輛永久8加重車。要永久8加重這家夥,在八十年代初期,那絕對是屬於國民神車一般的存在,那超高的車身,再加上一根貫通前後的加強筋,更是直接把車身固定成最能承重的三角形結構,絕對的居家必備。

也就這種車,後座編兩個大竹簍掛上,帶上個百十斤貨物不要太輕鬆,若是有需要,把竹簍改成橫挑的單排座椅,坐上三個不是太胖的人,那是完全沒問題,再加上前麵的大橫杠上麵,擠一擠也能夠側坐上一個孩,絕對是超載了。

這就是國民神車,一輛車能夠直接帶上全家人一起出行,即便是七八十年代一家子會有四五口人,但神車依舊能輕鬆應對,幾十年後的三哥摩托車開掛技術,比起七八十年代國內的永久8加重開掛來,其實也就那樣,壓根兒就不夠看!